
4.5天彈性工作、2.5天休假模式,真的要來了嗎?
近日,四川綿陽市商務局印發《綿陽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2025年工作清單》,其提出,倡導4.5天彈性工作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的2.5天休假模式。
外界分析,這一政策旨在為人們騰挪出更多娛樂旅游的閑暇時間,進一步刺激消費。
事實上,早在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首次鼓勵2.5天休假模式。文件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優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有利條件。
此后,多地發文鼓勵推行“2.5天休假”。2015年以來,河北、江西、重慶、甘肅、遼寧、安徽、陜西、貴州、福建、浙江和廣東等10多個省份均出臺了相關鼓勵意見。例如,山西省晉中市、江西省吉安市宣布從2016年4月1日起,實行2.5天休假模式,這兩地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一個月可享有兩次調休安排。然而,據了解,這些政策多未真正落實。
中國打工人的工作時間在有的地方或行業有變長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9.0小時,而在2008年,這一數據曾為44.6小時——均超過了國家每周法定工作時長。根據《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互聯網時代出現的“大小周”“996”更是拖長了打工人的工作時間。
從國際數據看,縱向對比,中國人每周的工作時間亦屬排名前列。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系統的數據,對中國的數據收錄停留在了2016年,為46.1小時。而2024年,美國的周平均工作時間為37.6小時、英國為35.1小時、法國35.5小時、德國33.2小時、韓國37.9小時、墨西哥為42.7小時、泰國為42.5小時、印度為45.7小時;日本的周平均工作時間為36.6小時(2020年);越南為41.8小時、印度尼西亞為38.4小時(2023年)。
全球亦有更高工作時長的國家,如非洲的蘇丹、萊索托,每周工作在50個小時出頭。令人吃驚的是,不丹,這個以幸福聞名的國家,2022年的周平均工作時間為54.4小時。
另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CED)統計,2023年2023年全球38個經合組織成員國的人均周平均實際工作時長為37.1小時,其中歐盟22國平均為36小時、以色列為40.4小時、墨西哥為44.7小時、土耳其為45.5小時、南非為42.4小時、哥倫比亞為47.1小時。
粗略看來,工作時長和國家經濟的發展程度呈現出負相關關系,越是發達國家,每周工作時間越短。然而,盡管工作時間長,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產出水平在全球來看還不高。
攜程集團執行董事長梁建章建議,中國可先在部分有條件的用人單位試行四天工作制。例如,讓員工根據需要將5×8工作制改為4×10工作制。即使維持總的工作時間不變,四天工作制相對于五天工作制,能顯著減少通勤時間,也能讓在職者擁有更多的整塊閑暇時間。
梁建章認為,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會進一步提升,人們根本不需要工作這么長時間,可以把工作時間進一步縮短,從每周五天工作制縮短到四天制。目前冰島已全面實施四天工作制,日本和西歐國家也有一些企業試行四天工作制。
不過,4.5天工作、2.5天休息,在華人社會的接受程度和推行效果仍待檢驗。
2024年12月,新加坡提出靈活工作安排指導原則,鼓勵企業嘗試四天工作制。然而,新加坡全國雇主聯合會的一項調查顯示,95%的雇主表示在當前階段不會實行這一模式。許多中小企業擔憂,減少工作天數會影響生產力,更傾向于提供遠程辦公或彈性工時等安排。
根據中國人社部2025年1月發布的通知,今年有104天休息日、13天法定節假日、248天工作日。亦有分析指出,中國企業目前仍存在不能完全落實雙休、八小時工作制、產假陪產假的情況,4.5天上班、2.5天休息不太可能實現。尤其交通、餐飲、醫療等行業延長休假時間,可能影響社會正常運轉。地方政府倡導、鼓勵性的規定,很難在體制外企業落地。
加班時長一定程度也和勞動者的收入掛鉤,包括滴滴司機、外賣配送員等靈活就業者。脈脈高聘發布的《2023年度人才報告》顯示:收入增加與加班時長增減有關,加班增多人群是漲薪人群主力,加班減少人群是減薪主力人群。加班增多人群占據漲薪主力人群的76%。
前些年,有兩會代表委員提議,試行“四天半工作制”。2020年8月,人社部在回復全國人大代表的一份建議中表示,進一步縮短工時標準尚不具備現實基礎,不宜在企業中廣泛推行。人社部指出,現行工時制度和標準,是綜合考慮中國人口、就業、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習慣等因素制定的,有利于實現勞動者身體健康權、休息權與就業權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