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去理發,忽見兩鬢白發如霜。距上次理發不到一個月,還不見多少白發,今日忽見,刺眼、明亮,一陣錯愕,嘴里一聲聲嗟嘆。
曾以為白發離我很遙遠,未曾想已悄然爬上兩鬢,恣意蔓延。難道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若論“多情”,怕不及蘇軾的千分之一。站在赤壁前,四十五歲的蘇軾發出“早生華發”的感慨,內心估計也是風起波瀾,于是乎以酒澆地,祭奠這萬古的明月。
而我于錯愕之余,遂有“華發”說。
那么,古人為何稱“華發”呢?“華”者,花也,此其本義。《說文解字》里說,“華,榮也”。“榮”即草的“花”,《爾雅·釋草》里說,“木謂之華,草謂之榮”。就是說樹木開花叫做“華”,草開花叫做“榮”。因為花有各種顏色,所以黑白相間的頭發亦稱“華發”。因此,“華發”之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頭發逐漸變白的過程。
頭發變白,本是一種自然的生理變化,這是歲月在我們身上流逝的痕跡。可是,無論是誰,當白發入眸時,總會感傷,哀嘆自己上了歲數,多有惶恐。
古人以“華發”雅稱之,別有一番滋味。
“華”字,有美好華麗、繁盛華美之意,當它與“發”組合在一起,比起“白發”二字更形象生動了些,帶有一種歲月的沉淀和對人生經歷的贊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隨著年齡的增長,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智慧的人,“華發”就是他們經驗和智慧的體現,逐漸地會獲得尊貴的地位和崇高的威望。因此,“華發”不僅是對頭發顏色的描述,而且也承載了一種對人生經歷的贊美和尊重。
生命的進程是不可逆轉的。有人焦慮不安,也有人坦然面對。李白、蘇軾就是坦然面對之人。蘇軾以酒祭月,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李白豪邁,蘇軾豪放。當然,因個人心態、審美標準不一樣,人們對生命的歷程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態度。今天,有的年輕人喜歡灰白發系,只不過這不是歲月賜予的沉淀或厚重,而是年輕人的時尚潮流。
這樣想來,內心頗得安慰,惶恐與嗟嘆也隨風而散。放平心態,讓一切坦然發生。華發生時便生,有李白之豪邁,有蘇軾之曠達,何必“高堂明鏡悲白發”“應笑我多情”又如何呢!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見大江東去浪淘盡。
華發恣意生長,人生更具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