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體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及構筑我國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關鍵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指出將實體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并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港口機械行業內循環發展趨勢意義重大,不僅關乎該行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還對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本文運用 PEST 方法對港口機械行業的發展現狀展開分析,指出目前該行業內循環發展存在的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智能化水平較低,產品附加值有限。其次,結合市場實際情況與現存問題,得出港口機械行業內循環的發展趨勢:技術創新推動智能化發展;“雙碳”政策推動綠色發展;產業鏈逐步完善,生產模式更加精細化。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提高自主創新意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國港口機械行業企業積極共建產業集群等政策建議,助力港口機械行業在新發展格局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實體經濟;港口機械行業;PEST方法;國內國際雙循環;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6(a)--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余年,中國實現了從小生產的農業國到世界制造大國和制造業成品出口國的跨越,并繼續向制造業強國邁進(金雨佳,2024)[1]。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過程中,我國制造業面臨著雙重挑戰。從外部環境來看,全球市場萎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單邊主義盛行,極大地沖擊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從內部條件來看,我國制造業部分產業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核心技術掌握程度較低,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同時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需求側管理亟待加強,這對我國制造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禛,2022)[2]。面對此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中央高瞻遠矚,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筑牢我國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將我國的制造業優勢轉化為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新優勢,形成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優勢,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劉澤雙和王義杰,2024)[3]。
港口作為現代物流體系的核心節點,連接著陸運、水運和空運,為制造業和國內外貿易提供物流支持,保障著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港口機械是港口運營的核心,先進的港口機械能夠提高港口運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港口經濟日益受到重視,而港口機械作為港口生產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隨之得到發展。港口機械行業的發展能夠帶動鋼鐵、電子、軟件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國內產業鏈升級,進一步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鄧劍虹等,2022)[4]。在國際循環中,先進的港口機械帶來了更高的物流效率,提高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競爭力。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港口機械企業通過技術輸出和海外投資,推動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合作,實現了兩國共贏,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市場份額,保證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韓杰,2024)[5]。據統計,截至2022年,我國港口機械行業市場規模約為272.4億元。那么,在我國經濟內循環的背景下,港口機械行業內循環發展趨勢如何?基于此,本文從我國經濟雙循環背景出發,分析港口機械行業內循環發展趨勢,并根據結果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1 港口機械行業內循環發展現狀及環境分析
1.1 港口機械行業發展現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港口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港口機械作為確保港口生產質量的關鍵環節,隨之實現了顯著的發展。
在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我國港口機械產業實現了迅猛發展。作為港口運營的核心,港口機械的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到港口作業效率與服務質量。目前,我國港口機械產業已具備自主研究開發、設計及制造高端港口機械的能力,并在智能化、自動化、環保化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
技術進步方面,我國港口機械產業在自動化碼頭技術、智能調度系統、新能源應用等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自動化碼頭技術的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港口的運轉效率,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港口運轉所需的人力成本。智能調度系統的引入實現了港口物流信息的實時共享與高效調度,進一步提高了港口運營的整體效率。同時,新能源的應用為港口機械產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電動港口機械、太陽能港口照明等設施的普及,不僅降低了運營成本,還減少了碳排放,為綠色港口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市場需求方面,全球貿易的繁榮以及 “一帶一路”建設的高質量發展,為我國港口機械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國內港口建設步伐的加快使得對港口機械的需求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對高效、環保的港口機械需求日益強烈,為我國港口機械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此外,內陸地區港口建設的加速推進,預示著港口機械行業將面臨新的市場增長機遇。
1.2 港口機械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1.2.1 政治環境分析
當前,國際政治局勢復雜多變,局部沖突加劇、大國博弈深化、全球化進程重塑,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我國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與“一帶一路”倡議為港口機械行業的整體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加入全球化進程以來,我國一直非常重視港口機械行業的發展。國務院于2006年發布《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明確目標、確定任務、重點突破”的指導意見;于2009年發布《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指出港口機械應重點發展的裝備;2019年11月,國務院發布《九部門關于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導意見》,推動使用先進港口機械,加大港口機械等裝備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應用;我國于2015年5月發布《中國制造2025》,分析了中國制造業發展環境,指明了中國制造業的戰略方針和目標,同時提出了九大戰略任務和重點,也為中國港口機械行業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張樹山和董旭達,2024)[6]。國家“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指出,要建設制造強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強調創新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作用與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快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在上述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港口機械行業發展的政治環境較為穩定,有利于促進我國港口機械行業的穩定發展。
1.2.2 經濟環境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穩步上升為港口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繁榮,進而推動了港口吞吐量的增加,為港口機械制造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需求。港口機械制造業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制造業擁有全部工業門類,規模居世界首位。制造業的全面發展促進了我國港口行業的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設備生產和消費國,擁有龐大的市場需求與供給能力,產品供給全球(見圖1)。
在港口機械行業需求方面,雖然2020年全球供應鏈的沖擊對港口機械行業業績造成了影響,但自2021年起,港口行業的業績指標逐步反彈,為港口機械行業提供了堅實的需求基礎。
2015—2023年我國港口與航道工程營業收入情況如圖2所示。
與此同時,我國港口運輸需求持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特別是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港口貨物吞吐量、外貿貨物吞吐量及集裝箱吞吐量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這些因素支撐起了港口機械設備行業的廣闊市場空間。截至目前,我國港口規模已位居世界首位。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2023年統計周期內,港口貨物吞吐量呈現顯著增長趨勢,從127.5億噸上升至169.73億噸,實現33.1%的增長。同時,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經歷了顯著提升,從36.6億噸增長至50.47億噸,增長率達37.9%。此外,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亦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從2.12億標準集裝箱增至3.10億標準集裝箱,增長率為46.2%(表1)。
1.2.3 社會文化環境分析
制造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基礎,與民生息息相關。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作為貿易大國,物資流動頻繁、物流需求龐大,使得港口對港口機械的需求較高,同時對港口機械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文從我國高等院校的數量、在校生人數及省級高等院校新區的建設等方面,探討我國港口機械行業企業轉型升級所面臨的社會文化環境。
根據表2可知,我國普通專科畢業生數從2015年的322.3萬人增長到2023年的553.2912萬人,增長71.7%;普通本科畢業生數從2015年的358.594萬人增長到2023年的489.7422萬人,增長36.6%;碩士畢業生數從2015年的49.7744萬人增長到2023年的92.7629萬人,增長86.3%;博士畢業生數從2015年的5.3778萬人增長到2023年的8.7126萬人,增長62.0%。這一趨勢不僅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文化與人才基礎,還為港口機械行業積累了人才基礎。
根據表3可知,我國人口出生率呈現出下降趨勢,從2014年的13.83‰下降至2023年的6.39‰,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從2014年的6.71‰下降至2023年的-1.48‰。同時,我國勞動人口的年齡結構不斷老化,具體表現為15~64歲的人口占比從2014年的73.4%下降至2023年的68.3%。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降低及勞動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可能預示著港口機械行業未來勞動力的縮減,從而對該行業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1.2.4 科技環境分析
數字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工業4.0,推動了產業升級與產品創新。這表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核心技術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是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力支撐。本文主要從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和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分析我國港口機械行業所處技術環境(表4)。
由表4可知,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數量和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均呈現出上升趨勢,體現出我國對于科學技術的重視,既能促進我國科研實力的上升,又為促進港口機械行業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1.2.5 PEST分析結論
通過對我國港口機械行業企業所處宏觀環境進行PEST分析可以看出,各項因素對行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首先,國家政策的支持為港口機械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政策的引導和扶持為行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其次,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港口機械行業企業能夠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為其轉型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港口機械行業的發展反過來為國家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提供了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環。
技術因素在推動港口機械行業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技術創新和高端技術的研發不僅是行業進步的關鍵動力,還是港口機械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保障。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行業將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推動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此外,社會文化環境因素也對港口機械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產生潛在的影響。隨著人口素質的提高,更多高素質人才將為行業提供支持,有助于行業技術創新和企業發展。然而,人口增長率的下降可能對行業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這一點需引起關注。
綜上所述,我國港口機械行業企業所面臨的宏觀環境為其轉型升級創造了可行性,并為行業未來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2 港口機械行業內循環發展面臨的挑戰
2.1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術
我國長期高度重視港口機械行業的發展,多措并舉推動行業發展,并取得了明顯成果,尤其是在共性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且掌握了裝備制造的多項核心技術。盡管如此,在中高端港口機械產品方面,我國仍受到較大制約,如未掌握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研發的產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外進口(左小明等,2023)[7]。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行業研發投入不足,導致自主創新能力弱化,未能緊跟時代步伐,未掌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進而制約了行業的發展。
2.2 智能化水平較低,產品附加值有限
產品是企業投入大量生產要素(資金、人力、技術和原材料)后經過技術轉化所得到的結果,是決定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通過技術創新和智力投入,企業能夠為產品賦予遠高于原材料價值的附加價值,從而提高產品利潤與品牌聲譽,提升企業產品的市場份額,推動企業成長與發展。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產品逐漸趨向智能化,智能化水平較高的產品通常意味著更多功能、更便捷的使用體驗與更好的用戶體驗,這些都帶來了更高的附加價值。相對發達國家,我國制造業在技術和資本方面相對短缺,勞動力附加值顯著低于資本和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港口機械產品附加值的提高。雖然我國在基礎教育事業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但對技能專業人才的培養較為薄弱,導致技術人才缺乏,最終導致我國港口機械制造企業在生產技術和工藝方面存在短板,限制了產品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進而影響了附加值的提高。特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完善的供應鏈對提高產品附加值至關重要。然而,我國許多港口機械制造企業處于供應鏈的中低端,缺乏與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的緊密合作和與下游銷售渠道的深度對接,使得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及市場適應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難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3 港口機械行業內循環發展趨勢分析
通過上文對港口機械行業PEST分析及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梳理,我國港口機械行業未來將會逐步向高效、智能、環保的方向發展,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將進一步推動行業的變革和發展。
一是技術創新推動智能化發展。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層出不窮,推動著港口機械產品性能和質量不斷提高。技術創新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推動行業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環保的方向發展(李琛浩,2024)[8]。
二是“雙碳”政策推動綠色發展。在全球環保意識提高的背景下,綠色發展成為港口機械行業的重要趨勢,企業開始注重產品的環保性能與節能減排效果,以滿足市場對綠色港口機械的需求。
三是產業鏈逐步完善,生產模式更加精細化。隨著行業產能達到平衡點,生產模式更加重視精細管理和綜合服務,通過分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周從海,2024)[9]。鐵路與水路聯運將成為主要的運輸方式,以減少環境污染。為應對大型貨船的貨物裝卸需求,港口貨物裝卸設備的效率要求不斷提高,促使港口對大型起重設備的需求持續增長。隨著內河航道條件的改善,對于大型貨物的運輸及裝卸設備的需求日益增長,同時促進了重型裝備制造和產品運輸服務需求的提升。
4 港口機械行業發展建議
一是我國港口機械行業應提高自主創新意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首先,港口機械行業企業應認識到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其次,行業企業要積極采取行動,圍繞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建立企業聯盟,與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深度融合。最后,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在吸收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自主研發,培育單項冠軍企業,提高我國港口機械行業企業競爭力。
二是推動我國港口機械行業企業積極共建產業集群。通過建設產業集群來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暢通產業供應鏈上下游,促進上下游企業之間交流溝通,推動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經驗共享,有助于產業整體發展(周小虎,2021)[10]。
參考文獻
金雨佳.智能化轉型對廣東省制造企業價值創造的影響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24,14(8):245-247.
周禛.全球產業鏈重構趨勢與中國產業鏈升級研究[J].東岳論叢,2022,43(12):129-136.
劉澤雙,王義杰.制造業企業智能化的轉型路徑: 基于“技術-組織-環境”(TOE)理論的組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 (16):133-141.
鄧劍虹,徐傳諶,周維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港口腹地時空演變機理: 以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為例[J].中國流通經濟, 2022, 36(1):13.
韓杰.智能化轉型對新能源汽車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D].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4.
張樹山,董旭達.智能化轉型、組織韌性與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24,38(1):104-114.
左小明,程瑩嬌,彭佳麗.珠三角制造業智能化水平測度及智能化轉型對策研究[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6): 18-25.
李琛浩.港機裝備制造企業創新體系與方向[J].交通企業管理,2024,39(2):34-36.
周從海.降低港口機械制造企業生產成本的路徑探討[J].中國市場,2024(13):107-110+150.
周小虎.基于港口機械制造行業經濟管理模式分析[J].運輸經理世界,2021(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