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科學是人類探索世界的明燈,科學家則是執燈前行的引路人。他們以智慧為筆,以堅持為墨,在未知的疆域書寫真理,用畢生心血推動文明進步。從本期起,“大科學家”欄目邀請科普作家開設專欄,為大家講述科學大家的抉擇與堅守。愿這些故事能點燃你的好奇心,讓科學精神薪火相傳。
1986年初春,在的一間病房里,“兩彈元勛”鄧稼先交給妻子許鹿希一個封得嚴嚴實實的牛皮紙信封,讓她趕緊交給在醫院外等待的同事。
鄧稼先叮囑妻子:“這封信,比你我的命都重要!”他的語氣異乎尋常地嚴肅。
妻子忍住淚水,鄭重地點頭:“稼先,你放心吧,我會安全地交到他們手中。”
鄧稼先的目光一直追隨著妻子離開病房。
此時,鄧稼先因患直腸癌晚期住院已經半年多了。其間,他經歷了大手術和痛苦的化療,術后無法正常坐立,但因對國家安全有著深深的掛念,他堅持懸空坐在汽車的內胎上工作。
當時,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因爭霸而冷戰數十年,雙方擴充軍備,各自儲備了可以毀滅人類的核武器,國際上關于禁止核試驗、削減核武器的呼聲越來越大。
核武器的進步離不開核試驗的驗證。中國于1964年10月16日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又于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顆氫彈,極大地維護了國家和地區的和平,影響和改變了當時的國際局勢。鄧稼先就是在原子彈與氫彈的突破中,帶領年輕的科研隊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然而,中國的核武器水平以及核試驗次數都無法和美蘇相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美國已經開展了上千次核試驗,蘇聯也有近千次,而中國只進行了三十多次。
鄧稼先敏銳地察覺到:雖然美蘇不會立即禁止核試驗,但是核武器的發展是有極限的,美蘇正接近這個極限,他們很可能出于政治目的,同意開啟禁止核試驗談判。因為現在禁止核試驗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可以限制別的國家。尤其是對于正處于爬坡階段的中國,一旦核試驗被禁,技術就會下滑到低水平,又會被其他國家遏制。
“這可不行啊!”鄧稼先十分憂慮。病床上的他再也無法安心養病了,立即打電話給多年并肩作戰的好友于敏。英雄所見略同,于敏恰恰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于是,兩人商議,要給中央寫信,請中央加快科技攻關進程!
鄧稼先親自起草這封信。寫信的過程十分艱難,他是懸空坐著的,忍受著術后和化療的痛楚,往往剛寫幾個字就冷汗滿面。護理人員要他臥床休息,但他堅持自己寫,因為涉及的內容事關國家安全大事。
這封信最后以“建議書”為名,內容主要為兩大部分:一是建議中央加快核試驗進程,盡早拿到應該拿到的數據,提升中國核武器研制水平;二是為禁止核試驗之后的國防高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提出了實施方案。
許鹿希回憶,鄧稼先把裝著最終定稿的信封交給她時告訴她,這份“建議書”,他和于敏都已經簽署了姓名,要盡快遞交給中央。
3個多月后,即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與世長辭,年僅61歲,這封比命都重要的“建議書”,是一封凝結著科學家愛國情懷和卓越見識的無比重要的文件,很快就獲得了中央批復。兩位戰略科學家的意見,也在后續一步步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和部署。
鄧稼先和于敏的預見是正確的。1992年,美國做完6次核試驗后,果然提出開展禁止核試驗談判。
而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也是從1986年開始,走過了一條“十年加快”的道路。在這十年中,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按照“建議書”的安排,團結協作、勇攀高峰,在1996年完成了預定的核試驗,大幅提升了中國的戰略威懾力量,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安全。
名師點撥
鄧稼先在被癌癥逐漸吞噬生命時,仍忍受著巨大的痛苦,為祖國的核武器事業提出了預見性的戰略建議,在死亡和核爆的倒計時中,完成了生命與科學的雙重裂變。他展現的家國情懷、科學擔當、戰略眼光、奉獻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寫作時,可以將鄧稼先的故事素材用在議論文和記敘文兩種文體中。寫議論文時,可以作為議論文的論據使用,用在傳承、預見、選擇、生命的價值等主題中;寫記敘文時,要捕捉素材中的關鍵細節,如特殊坐姿、寫作時的身體狀態、信件傳遞的儀式感等,通過環境描寫、特寫鏡頭、時空交錯等方式升格人物的精神形象。
長沙市珺璀學校 楊曉禎(欄目編輯 田春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