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第一百一十九卷的《循吏列傳》,寫的是“循吏”這樣一類特殊的人群。
在中國古代,很長的時間里,官和吏是兩種不同的人,是兩個互為關聯,卻很不相同的階層。但是,在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官和吏還沒有十分明確的階層指向,在很多時候,它們指的是同一個階層。所以《史記》的這篇《循吏列傳》,其中的吏就是官;從篇中所舉的例子看,那些吏還大都是丞相一級的高官。
什么是“循吏”呢?《循吏列傳》開卷那一段“太史公曰”,可以看作是司馬遷本人對“循吏”的一個基本解釋。這段“太史公曰”是這樣說的:“法令是用來引導民眾的,刑罰是用來禁止奸邪的。即使文的法令和武的刑罰都不具備,善良的民眾還是有所畏懼,而注重自身修養,是因為官僚階層還沒有亂。官員奉公守職,處事依循常理,也可以成就國家和地方治理,哪里一定要施行威儀嚴刑才行呢?”據此我們可以知道,司馬遷所說的“循吏”,就是奉職循理的官員。簡單地說,也就是守規矩、有底線的官員。
這樣的官員,司馬遷在《循吏列傳》里寫了五位,依次是楚國的孫叔敖、鄭國的子產、魯國的公儀休、楚國的石奢和晉國的李離。這五位都是春秋時期的名臣,《循吏列傳》所記的他們的事跡,有不少跟一部西漢名著《韓詩外傳》所記的相似。
這五位循吏中,名氣最大的是大家相對熟悉的鄭國丞相子產。但在《循吏列傳》里排次第一、司馬遷花費筆墨最多的,不是子產,而是楚國丞相孫叔敖。
《循吏列傳》記載,孫叔敖原本是楚國的一個普通讀書人,碰到了一位貴人,把他引薦給楚莊王,讓他接自己的班,做楚國的丞相。結果這位孫叔敖丞相才上任三個月,楚國就出現了舉國上下和諧團結的可喜景象,百姓都以生活在楚國而倍感快樂。
接著《循吏列傳》中孫叔敖的部分有兩個故事:一個是楚莊王改革貨幣制度,百姓很不適應,貿易體驗糟糕,孫叔敖體察下情,勸楚莊王回歸舊制,終于使市場復歸平靜;另一個是孫叔敖運用迂回戰術,幫助楚莊王實現交通運輸制度改革。第二個故事涉及楚國當時的車制和門規,需要做一點解釋。
楚國的百姓喜歡“庳車”,也就是底盤低矮的車。但楚王認為這種底盤低矮的車對拉車的馬來說很不方便,所以就想發布政令,讓全國都把車改成高底盤。這個時候丞相孫叔敖就出來勸楚王:“發了很多政令,老百姓都不知道走哪條路了,這樣不好。大王您一定要推行高底盤的車,我向您請求,命我教城鄉各處把門梱加高。乘車的人都是君子,君子不會經常下車的。”楚王一聽,這個主意不錯,就同意了。過了半年,孫叔敖的辦法果然奏效,老百姓都自行把車的底盤加高了。
《循吏列傳》里的這個故事,邏輯很清楚。但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個“梱”字上。
什么是“梱”?一般的解釋,“梱”就是門檻。但是如果“梱”就是門檻,那么門檻增高之后,無論車的底盤增高多少,車還是過不去,因為車要靠車輪前行,而在有高門檻的門前,除非拆了門檻,否則車是不可能翻越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梱”呢?我們查查東漢許慎編的著名字典《說文解字》就可以知道,梱是豎在大門中央的短木。在楚國,這根豎在大門中央的短木原本應該是很低矮的,所以楚國百姓喜愛底盤低矮的車,它們可以暢行無阻;后來楚王采納孫叔敖的建議,加高了城鄉門樓前原本低矮的門梱,這就倒逼楚人不得不加高車輛的底盤,否則車主人坐車到門前,就不得不下車,由人抬著車過門梱了。
楚莊王時代的“庳車”,現在已經難覓蹤影了。但之后被加高了底盤的車,在考古中屢有發現,像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二號坑二號車輪徑有一百一十八厘米,淮陽馬鞍冢楚墓出土的車的輪徑有一百三十六厘米和一百四十六厘米,比考古發現的同時期中原車輛的輪徑還要大,可見孫叔敖極具智慧的建議在楚國實施的普遍程度。
最堪玩味的是《循吏列傳》里孫叔敖的這個故事,還有一個一般人不知道的背景。那就是《荀子》的《非相》篇里所寫的一段話:“楚國的孫叔敖,是期思這個地方的一個下等人,禿發,左臂比右臂長,個子比車前的直木和橫木都要矮,就是這么一個其貌不揚的人,卻讓楚國稱霸一方。”
如果《荀子》的這段話是紀實的,那孫叔敖應該堅持保留“庳車”的低底盤,這才是最合乎自身出行特性的邏輯選擇,但他居然做了相反的并對自己不利的選擇。而如果我們把《荀子·非相》里描寫孫叔敖長相的四個字“軒較之下”,跟《循吏列傳》所記的孫叔敖主動獻計增高門梱,改良“庳車”,兩者結合起來看,這位小個子的春秋循吏的形象是不是又高大了幾分?
所以太史公在《循吏列傳》孫叔敖部分的末尾,借傳聞中孫叔敖三次得到又三次失去丞相官位的事,特意發議論說孫叔敖最大的本事,是“不教而民從其化”,也就是并沒有發布什么行政命令,老百姓就自覺地跟隨他指引的路線走了。為什么孫叔敖有如此大的能耐?就是因為他不自私、守規矩、有底線。
《循吏列傳》所記的五位循吏中,引起后世爭議的,是名列最后兩位的石奢和李離。
石奢是楚昭王時代的丞相,平時為人剛正廉潔,從來不阿諛奉承,也從不回避問題。有一回石丞相到下面視察工作,半路遇到了一個在逃的殺人犯,這位丞相大人也加入追捕犯人的行列。犯人最后被逮著了,不過不是別人,就是石丞相的父親。怎么辦呢?這個石丞相的做法是:放了老爸,但把自己抓起來。同時,派人代他向楚王匯報,自我檢討,說自己不忠不孝,罪該萬死。楚王自然想放他一馬,說:“你追了犯人,但沒追上,不該判罪,你就干你的正事吧。”沒想到石奢回復楚王:“不隱藏自己父親的過失,不是孝子;不遵奉君王的法律,不是忠臣。至于您赦免了我的罪責,那是主上的恩惠;但我甘愿伏誅而死,這是做臣子的職責。”最后他竟然不接受楚王的命令,刎頸而死。
李離的故事跟石奢的頗為相似。這位李先生,是晉文公時期負責司法刑獄的長官。因為誤聽傳聞而錯殺了人犯,就把自己抓起來,要求判死刑。晉文公得知后,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下屬有過錯,不能算是你的罪責。”李離卻說:“我是一眾司法官員的領導,但并沒有讓位給下屬;我的工資很高,但并沒有跟下屬分享。現在因為誤聽傳聞而錯殺人犯,卻要把罪責推給下屬,這是從未聽說過的事。”他堅決不接受晉文公的命令。晉文公不高興了,反問李離:“你既然認為自己有罪,那寡人是不是也有罪啊?”李離說:“理有法,失刑則刑,失死則死。您因為臣下能聽微決疑,所以讓我做司法刑獄長官。現在我誤聽傳聞錯殺人犯,罪就該死。”最終他還是不接受晉文公的命令,伏劍而死。
《循吏列傳》中石奢和李離這兩部分,重點都不在二人的政績,而是寫他們面對兩難處境時的選擇,所以后代就有學者認為,這兩位算不得循吏。像明代的陳仁錫,就說石奢、李離二人“未見為循吏”,也就是沒看出他們兩位像是循吏。
那么,在入選人數極為有限的篇幅里,司馬遷為什么要把石奢和李離這兩位似乎跟“奉職循理”主題有點遠的官吏選進來呢?
這就要說到《史記》最后的《太史公自序》里,有關《循吏列傳》的解題了。在《太史公自序》里,司馬遷是這樣寫的:“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其中的“奉法循理”在《循吏列傳》的公儀休部分出現過,跟前面引用過的“奉職循理”是同樣的意思。“不伐功矜能”,意思是不以自己有功、有能力而驕傲。而其中跟我們讀到的《循吏列傳》最不合的,是“百姓無稱,亦無過行”這八個字。它消極地刻畫出循吏的一般特征,即他們在百姓口中并不被稱頌,但是也沒有犯什么過錯。不過,如果我們把《循吏列傳》的正文,跟《太史公自序》的這一解題結合起來讀,其中的意蘊,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一面在說循吏可以是“百姓無稱”,另一面卻把列入循吏代表的子產,治理鄭國二十六年,死后引來青壯年號啕大哭、老人像小孩一樣啼泣的悲愴場面,刻畫得入木三分。甚至還直接引用了當時人們的話:“子產真的離開我們死了嗎!老百姓還有誰可以依靠啊?”
一面在說循吏應該“亦無過行”,另一面卻特意寫了有過行的司法刑獄高官李離,即使有晉文公寬宥,依舊不接受君命,持劍自殺。
《循吏列傳》用這種不循常理的寫法,尤其是寫循吏們對于為官底線的極端重視,在他們的眼里底線甚至高于生命,凸顯忠于職守、依循常理的官員的難能可貴。應該說這是司馬遷精心安排的結果,而絕不是選擇不當。
(喬 岳摘自《書城》2025年第4期,曾 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