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這是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體制機制、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壯大的重大戰略部署。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深刻認識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優勢,積極探索有效路徑,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一、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重要意義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要。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作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堅實根基,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有經濟規模持續擴大,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深刻體現了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將持續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市場經濟法治環境進一步健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能進一步增強,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和發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要。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完善的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的有力支撐,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筑基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就要求必須更好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處理好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鼓勵各種經濟成分積極投身于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國有企業具有資金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強等優勢,民營企業具有機制靈活、市場敏銳度高等特點,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優勢互補,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逐步構建起明確分工、有效互動、深度合作和高效協同的新模式。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產學研用中協同創新、資源共享,未來將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推動不同所有制經濟共同打造強大的產業創新生態鏈,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要。國有企業作為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創新策源、人才聚集、產業應用和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等方面具有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我國民營企業在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的占比達到九成以上,有力支撐民營經濟創新水平持續提升。多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必將促使一切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創造我國經濟發展新奇跡。
二、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優勢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主體,各有優勢、各具特色,共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有利于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有利于鞏固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條件下,必須堅持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這是我們保持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這是保證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國有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主要形式,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更好發揮國有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支撐作用。
有利于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更好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作為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增長、推動創新、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展現更大作為。
有利于促進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經過多年的深入改革,我國所有制結構逐步調整,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實現形式逐漸明晰,形成了一套既遵循現代企業制度共性規律、又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企業治理體系。這一制度保證了黨的大政方針在國有企業得到有效貫徹,公有制經濟的所有權和分配權始終為廣大人民所有、所用、所享。民營企業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逐步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規范經營行為、強化內部監督,積極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投身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慈善等各類事業,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積極探索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有效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深化合作、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取得良好成效。與此同時,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體制機制仍有待探索完善。
引導全社會正確全面認識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多年來,在關于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二者關系問題上,總縈繞著“國進民退”、“國有企業壟斷論”、“民營經濟離場論”等質疑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否定和弱化公有制經濟或非公有制經濟的錯誤言論。對此,我們應當堅決抵制、鮮明批駁。要深刻認識到,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要把經濟社會發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齊心協力來干,眾人拾柴火焰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引導全社會正確全面認識國有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正確全面認識民營經濟的貢獻和作用,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優化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政策制度環境。各種所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重要推動者,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離不開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作保障。營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對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等方面攻堅發力,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內生動力,發揮好國有企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中的“頂梁柱”作用。二是在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制度、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制度等方面精準發力,進一步提高民營經濟發展質量和活力。通過優化政策制度環境,切實把我國政治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效能,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全方位加強各種所有制經濟協同合作。一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持續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讓其不斷保值增值,強化戰略支撐作用。二是進一步加快民營企業發展,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三是加強各種所有制經濟協同合作。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建立供需對接、項目共建、成果共享等機制,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的合作過程中實現互促互進,共同發展。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孫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