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與烏克蘭近幾個月進入“邊打邊談”態勢后,沖突非但沒有逐漸降級,反倒演變成“慢慢地談、狠狠地打”。
當地時間6月2日,俄烏代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進行了第二輪直接談判。談判前一天,烏軍用117架無人機,對俄羅斯內陸多處軍事基地展開突襲。雙方對襲擊結果的表述不同,但基本可以確定,至少有數架可以搭載核武器的俄軍戰略轟炸機受損。
談判后一天,烏克蘭特工又襲擊了克里米亞大橋。烏克蘭媒體稱,本次行動策劃了數月時間,特工一次性引爆了相當于1100公斤TNT當量的炸藥,導致克里米亞大橋橋墩的水下支撐結構“嚴重受損”。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干得好!”不過,烏方披露的視頻顯示,爆炸并未損壞路面。一些報道稱,大橋很快就恢復了通車,因此難以判斷襲擊是否造成了大橋結構性損壞。截至6月4日,俄方對此并無正式回應。
俄羅斯空軍基地因為遠離前線而疏于警戒,且無人機的抵近襲擊確實“防不勝防”,遇襲可以理解。但是,克里米亞大橋屢遭烏克蘭無人艇及特工滲透襲擊。這里一直是俄軍的重點保護對象,如今卻也被烏克蘭特工“偷襲”成功,其象征意義或許比大橋實際受損更重要。
兩次襲擊體現出,經歷三年的非對稱作戰后,烏軍雖然在戰場上難以取得整體軍事優勢,但在“以小搏大”方面,確實能制造一些創新戰果。特別是對戰略核載具的非對稱打擊,甚至可能引發全球性的軍事變革。美國政府已經宣布,總統特朗普將盡快簽署一系列行政令,以升級多層級的防空體系,防止美國空軍遭到類似的襲擊。
美國媒體《政客》指出,烏克蘭的行動并不能改變當前俄烏戰場的整體局勢。事實上,自2022年秋天烏軍“大反攻”結束以來,雙方都沒有什么辦法打破戰場僵局。但重要的是,兩次偷襲挑戰了特朗普篤信的“俄軍戰場優勢論”,有助重塑一些伙伴國家對繼續支持烏軍戰斗的信心。在烏軍成功襲擊俄軍機場后,英國政府迅速宣布,將在2026年4月之前向烏克蘭提供10萬架無人機,數量為上一周期同類援助的10倍。
對于烏克蘭的“挑釁”,俄羅斯方面似乎沒有考慮進行強烈的軍事回應。俄羅斯外交部高級官員米羅什尼克表示,烏軍“恐怖襲擊”的主要目的是激怒俄羅斯,從而“迫使俄羅斯停止談判”。
即使發生了戰略轟炸機遇襲事件,俄羅斯代表團依然正常出席了次日的俄烏第二輪直接談判,并和烏方代表就交換重傷戰俘、年輕戰俘及陣亡者遺體達成更多共識。雙方在原則上同意繼續談判。外界預計,雖然俄烏戰事短期內處于升級狀態,但談判工作仍將按計劃進行。
與此同時,俄軍仍在烏克蘭蘇梅州邊境地區穩步推進,以實現俄總統普京關于構建邊境“安全區”的構想。烏克蘭最高拉達(國會)議員貢恰連科6月4日警告,俄軍前鋒距離蘇梅市已只有22公里,蘇梅周邊的烏軍陣地已在俄軍無人機的打擊范圍內。
有分析指出,當前,俄烏均在利用自身優勢,試圖在戰場上取得標志性的勝利事件,從而影響和平進程走向,為自己取得更有利的談判地位。如今,隨著雙方在第二輪直接談判中正式交換了對和談的“最高立場”要求,雙方即將進入圍繞和談條件的具體博弈階段。在此背景下,短期內,雙方或將試圖制造更大規模、更具有輿論影響力的戰場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