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國網絡應用的蓬勃發展,以平臺為載體的線上市場已然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網絡零售額占社零總額比重從2015年的12.9%升至2023年的30.5%。平臺已然托起了基本消費,同時也成為新型消費的集中誕生地。
平臺即在線市場,使更多“長尾”(小眾的、分散的)需求得到滿足。對許多商家或服務個體而言,平臺已經成為他們生計的重要依托。然而在平臺上賣方是否能被看到,不取決于“市口”,而取決于流量分配。流量分配機制由平臺設計。因而,如何讓商家或服務個體以公平的原則、合理的收費獲取流量,成為平臺作為公平“市場”的核心問題。
為規范網絡交易平臺向平臺內經營者收取傭金、抽成、會員費、技術服務費、信息服務費、營銷推廣費等收費行為,維護平臺內經營者合法權益,促進平臺經濟健康有序發展,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起草了《網絡交易平臺收費行為合規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指南》針對所有具備網絡交易撮合功能的平臺,從類型來看,實物電商、外賣平臺、出行平臺等都屬于這個范疇。
《指南》直指平臺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問題。從網絡交易平臺構建的生態來看,買賣雙方中的任意一方,在體量上均無法與網絡交易平臺匹敵,天然處于弱勢。在當前網絡交易法律體系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已形成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核心,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電子商務法為支撐的完整框架。相較而言,平臺內經營者的權利義務關系主要依托電子商務法、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分散式規范進行規制,雖已構建起平臺內經營者權益保護的基本框架,但需通過司法解釋細化行為認定標準。而且,當涉及算法黑箱等新型侵權時,現行法律未規定舉證責任倒置,導致平臺內經營者維權困難,存在權利救濟路徑不清晰等問題。加強平臺合規指引,推動形成“事前合規+事中監管+事后救濟”的全鏈條保護機制是當前構建公平的“在線市場”必要且急需的。
《指南》在倡導降低平臺內經營者負擔的基礎上,首次提出將網絡交易平臺的收費合規納入內部合規組織建設、合規管理制度、合規風險管控、合規培訓等環節,從組織、制度、機制、文化建設等多個維度,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同時,對于收費合規的報告、收費及其變更的公示與存檔也明確了相關要求。對于與平臺內經營者的促銷優惠分擔、免收費承諾履行、保證金收取等情況也有清晰的要求,并已明確8類禁止性收費行為。這一文件的發布與實施,將使得平臺向平臺內經營者違規收費問題獲得更有可操作性的統一執法標準。同時,《指南》雖不直接作為處罰依據,只是對平臺具有間接約束力,但平臺需參照其要求調整行為以避免法律風險。
從這一點來看,《指南》將對大型平臺企業的收費策略和業務模型產生潛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業務模型的精細化方面。比如,平臺收費的測算是否依據運營成本占比、行業同類平臺收費標準、服務與收費的對價關系、經營者實際受益程度等維度,需要建立相關的制度、組織、機制,確保合理收費。
又例如,外賣平臺中,平臺內經營者可能涵蓋餐飲商家、騎手等多種角色,如何平衡面向不同角色的“合理”收費,可能涉及平臺算法及收費策略的精細化調整。關于收費的明示,不僅僅要有規則的明示,而且還可能涉及基于訂單、基于經營者費用結算、基于消費者費用結算等多個維度的“合理”收費的統一(即同一訂單在消費者結算界面、經營者結算界面是否能夠對賬清晰)。
另外,《指南》的出發點在于減輕平臺內經營者的負擔,特別是小微經營者。它們是平臺中的“長尾”,平臺要以自身的技術與創新能力,通過“授人以漁”做到長尾的普惠。如能更好地在經營者中普及在線市場的運營規律與技巧,伴隨平臺自身運營精細化程度的提升,不僅能使平臺生態更上層樓,在獲得自身競爭優勢的同時,還可以賦能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得不說,收費合規也必然是促進行業向好發展的另一面。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