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城市發展的趨勢特點和內在規律,先后到北京、上海、武漢、深圳、天津、重慶等地視察,圍繞做好城市工作、推動超大城市治理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
2017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超大城市治理”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命題,強調“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大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要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這些重要論述系統總結了我國城市治理經驗,明確了中國特色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城市思想,為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國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難度大。新時代新征程,各超大城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著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不但在實踐中創新探索,也在理論上持續深化認識。重慶聚焦打造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初步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彰顯獨特優勢的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宏大場景下提出的時代課題,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式現代化包括經濟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等內容。其中,經濟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基礎,人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追求,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國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是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前提下推進的,既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也體現了本質要求。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城市現代化治理。黨的全面領導貫穿于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全過程各方面,我們黨充分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推進提供了根本保證。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是人口規模巨大的城市現代化治理。超大城市是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我國現有7個超大城市和15個特大城市,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群,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都在全國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實現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是這些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必答題,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基本盤”。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是以人為本的城市現代化治理。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在城市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城市建設成果為人民共享,城市治理成效由人民來評價,充分體現了我國現代化的本質屬性。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是全方位、全周期的城市現代化治理。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將全過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各環節,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內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城市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維護等全過程,這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在城市治理中的具體體現。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最重要、最根本在于有一套好的制度體系保障。有了好的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更好發揮治理體系的效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我國超大城市能夠實現現代化治理,根本在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通執行能力以及多方面的顯著優勢,為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提供了堅強保證。
從政治優勢上看,通過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安排,確保超大城市治理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穩步前進。從理論優勢上看,習近平總書記對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地位作用、根本保證、價值理念、重點任務、科學方法等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并進一步發展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創新理論,為推進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引。從組織優勢上看,我們黨建立起“黨中央—地方黨委—基層黨組織”的組織體系,踐行黨領導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城市治理,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形成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合力,不斷夯實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社會基礎。
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彰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調動各方面資源和力量攻克超大城市治理中面臨的建設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共享開源大模型、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等各種難題和挑戰,實現跨部門、跨領域深度融合協同,不斷把黨領導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政治優勢、理論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強大的治理效能。
重慶初步探索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重慶的重大任務。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是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具有空間規模宏大、行政管理單元多、城鄉區域差異大等特點。面對如此復雜的情況和應用場景,如果重慶能探索出一條有效的治理路徑,其他超大城市實現治理現代化所面臨的問題也能找到破解之道。
黨的二十大以來,重慶結合實際,發揮直轄市扁平化管理優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突出深化改革“關鍵一招”和創新“第一動力”,出臺關于機構設置、實施意見、行動方案、攻堅行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和治理數字化三級貫通“雙輪驅動”“雙向賦能”,推動設施建設從“平臺框架”到“數實融合”,智慧運行從“一屏統攬”到“一屏調度”,風險處置從“各自為政”到“聯動協同”,建成“一體部署、三級貫通、五級調用、多跨協同”的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構建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鍵智達”、執行“一貫到底”、監督“一覽無余”的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實現城市運行和治理全域覆蓋、全程感知、全時響應、全景賦能,有力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實現從宏觀到微觀、從定性到定量、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變革重塑。可以說,治理數字化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提供基礎技術手段支撐,“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又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提供重要體制機制保障。這一符合重慶實際的首創性差別化的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方式,推動了重慶治理模式創新、治理流程再造、治理體系重構和治理能力躍升,實現城市治理的理念、思路、機制、方法全面變革重塑,讓城市治理在機構設置上更加科學、在職能配置上更加優化、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善、在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重慶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現了3個鮮明特點:
一是首創性。重慶探索黨建統領“885”工作體系,建立健全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體制機制,建成全國首個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聚焦城市治理最現實、最緊迫、最急需的重點領域和關鍵問題,實施城建領域“六大攻堅行動”,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創新“民呼我為”便民服務,推進“一件事”集成服務場景,解決“一老一小”問題,實施“渝城助醫”“渝城護學”,建設小微停車場,推動“一表通”賦能基層減負,以推廣水電氣訊橋隧軌數字化應用、化糞池和高空拋物智能監測等小切口應用場景和微改革撬動大民生,創新全過程人民民主市域實踐,弘揚重慶城市精神,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獨特治理路徑、治理手段和治理方法。
二是系統性。重慶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融入治理之中,協同提升“141”基層智治體系實戰能力,建立與基層智治體系相適應的鎮街管理體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重慶的現代化治理不僅涉及都市區域,更向廣闊的農村延伸,以中心城區帶動全市域治理變革重塑,在城鄉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精神文明、公共服務等方面統籌推進,著力解決制約平安穩定、為民服務、推動發展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實現復雜條件約束下的城鄉治理創新。
三是協同性。重慶加強規劃、建設、治理一體化改革,深化“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實施“綜合查一次”組團式執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網通辦、聯合執法、綜合監管等協同聯動,這是對超大城市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協同治理的全新探索。
重慶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不僅是探索符合自身特點城市治理、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的內在需要,也可為破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超大城市治理難題提供實踐樣本,更為全球超大城市建設和治理貢獻“重慶智慧”,其經驗對破解“大城市病”、轉變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方式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更加注重推進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既是新時代的實踐難題,也是一個重大理論課題。
從實踐層面來看,雖然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其在思維理念、體制機制、技術手段、能力本領等方面仍存在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AI運用、傳感設備布局、數據收集共享以及數據安全流動等需要逐步迭代升級,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超越財政承受能力;推動“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和治理數字化三級貫通“雙輪驅動”“雙向賦能”面臨諸多堵點卡點,應用場景使用活躍度有待提升,AI賦能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尚在推進,數據面臨歸集難、篩選難、共享難等問題,且跨區域城市治理公共事務權責劃分不夠清晰,鎮街管理和執法權責不夠匹配,公共服務供給精準化精細化程度不夠,干部適應和引領現代化的能力還有差距。這些問題亟待加強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理念、思路、機制、手段和方法的創新,也需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來指導。
從理論層面看,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有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涉及城市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范疇構成的城市治理理論,是對過去城市治理理念、領域、方式、實踐的創新突破。構建中國特色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自主知識體系,要自覺運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城市工作、關于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重要論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運用“兩個結合”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實踐和理論問題研究,既要揭示其體系結構和各部分內容的相互關系,也要以整體性視野、學術性表達、規律性認識深化研究闡釋,從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方面推動中國特色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理論研究不斷深化拓展。要聚焦標志性重大概念和原創性思想觀點,通過提煉學理性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范疇、基本命題,將其升華為邏輯嚴謹、系統全面,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理論。要圍繞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優化學科設置、夯實研究力量、搭建交流平臺,不斷講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中國故事,提升中國特色城市治理理論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理論工作者需要密切關注社會實踐,開展體系化、學理化研究,加強跨學科、跨領域聯合攻關,在理論和實踐結合中深化認識,從人民創造性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并將其上升為理論認知,提煉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認知,并以新的理論更好指導新的實踐。
作者: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