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廈高鐵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八縱八橫”中渝廈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于重慶市,途經湖南省、江西省,終至福建省廈門市,全長約1600公里。其中重慶段全長269.5公里,從渝中區(重慶站)引出,途經南岸區(重慶東站)、巴南區(巴南站)、南川區(南川北站、水江西站)、武隆區(武隆南站)、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西站),止于黔江區(黔江站),設計時速350公里,預計2025年6月底開通運營。重慶段建成通車后,重慶中心城區至黔江區的列車旅行最快時間將從現在的4小時縮短至1小時內,對結束渝東南地區無高鐵歷史,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完善高速鐵路網布局,加快形成重慶至廈門的高速鐵路主通道,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5年3月13日8時許。
重慶北站,K73次快速旅客列車啟動在即。和往常一樣,這列布滿歲月痕跡的綠皮火車滿載乘客滾滾向前,途經涪陵、武隆、彭水,而后抵達黔江。
重慶東站,55901次高速綜合檢測列車緩緩駛出。這是新建渝廈高鐵重慶段上線的首趟動車組列車,途經南岸、巴南、南川、武隆、彭水,終至黔江,此行只為對線路及各系統進行綜合檢測,標志著渝廈高鐵重慶段進入聯調聯試新階段,預示著渝廈高鐵重慶段開通運營進入倒計時。
同一時刻,兩輛列車向著同一個目的地風馳電掣,抵達黔江時,K73次列車耗時3小時50分鐘,55901次列車用時不到1小時。一慢一快,駛出渝廈高鐵重慶段的價值所在:渝廈高鐵重慶段開通運營后,重慶中心城區至黔江的通行時間將從4小時壓縮至1小時內。更為重大的意義是:隨著渝廈高鐵重慶段的貫通,武陵山區的交通瓶頸被徹底打破,渝東南地區將正式結束無高鐵歷史,沿線城市將大步邁入高鐵時代。
這并非簡單的時空重構。
常言“高鐵一響,黃金萬兩”。當“速度革命”激情上演,“潑天富貴”常伴隨其后,如安徽合肥靠撬動京港高鐵等高鐵力量,寫就一部邊緣化小城逆襲為長三角西翼樞紐的史詩。但也有例外:當京滬高鐵飛馳而過,曾經的“千里江淮第一城”安徽蚌埠卻嘗到了被時代跨越的苦澀,在2021年經濟失速,GDP(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0%。
一起一落,說明城市命運可能因高鐵的興衰而浮沉,那些被高鐵抬上“云端”或甩到身后的城市,撕開了高鐵時代的AB面——A面機遇,B面挑戰,如何擁抱高鐵時代成為技術活。
視線聚焦至渝廈高鐵重慶段,沿線城市是否做好擁抱準備?渝東南地區如何擁抱?記者走遍渝廈高鐵重慶段沿線所有城市,探尋高鐵時代的發展之道。
要順風不要逆風
——“人無我有”方能一路順風
車輪與鋼軌飛速摩擦,55901次列車開始提速。時速250公里、280公里、300公里、320公里、350公里,一種前所未有的激情與速度在渝廈高鐵重慶段上演。
這場景,令人興奮,也讓人深感緊迫——速度已有,沿線城市的發展思路何在?
帶著這種緊迫感,2024年12月起,黔江在全區啟動“迎接高鐵時代、建設中心城市”大討論活動,進行思想大解放,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深入黔江懂黔江、跳出黔江看黔江”。
在這期間,黔江大討論活動工作專班辦公室收到一封別樣的信。
信是曾參與渝懷鐵路選址黔江設火車站“大事件”的退休老干部李方誠寫的。眼見火車來,眼見發展起,李方誠在信里詳盡地回顧了黔江火車站選址歷程和黔江依托渝懷鐵路一路順風實現快速發展的種種故事。
“近年來,渝東南各區縣競相發展、形勢逼人……我們與其他區縣表象上是發展速度和程度的差距,究其根源還是思想的差距、眼界的差距。”這位曾親眼見證速度變革對城市發展影響的過來人語摯情長道,“高鐵被譽為一個地區‘經濟起飛的脊梁’,渝廈高鐵勢必會讓黔江迎來新一輪的戰略機遇期,如果這個機遇抓得住就迎來順風,抓不住就遭遇逆風。”
高鐵時代的到來,就是經濟大融合時代的到來——一方面,高鐵時代不僅加速沿線城市對外開放步伐,還有力推動沿線城市擴容升級,更為沿線城市承接其他地區產業轉移帶來機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高鐵時代的到來使得區域競爭更加激烈,高鐵沿線城市吸納高端要素的蛋糕面臨被分割攤薄和截流的風險,生產要素流出風險也將加劇,如果自身優勢不明顯,環境吸引力不夠強,高鐵甚至會成為倒吸資源要素的“走廊”。
想要一路順風,首要在于沿線城市的發展觀念是否先于高鐵一步“通車”,是否學會用“人無我有”的思維來審視區域發展的戰略,在“破”“立”之間,樹立和拓展契合高鐵時代的新理念、新思維。
歷時2個月,數百場大討論,100余場“五老”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外地來黔投資者、他鄉黔江人專訪,20多場集中座談,100多家企業建言獻策,125個單位部門科學尋標,千余名青年才俊暢所欲言,黔江上下提出發展意見和建議1萬余條。而今,“深入黔江懂黔江、跳出黔江看黔江”具象成145項極具黔江辨識度的改革項目,在黔江掀起空前的發展熱潮。
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沿線城市受到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的雙重拉鋸,順風還是逆風,考究著沿線城市的觀念之差。
渝廈高鐵重慶沿線生態保護紅線管控面積廣,生態制約多。發展受限?非也。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縣發展改革事務中心主任張維兵一語道破:“管控面積廣說明生態資源豐富,天賜綠色發展良機。”
觀念一轉天地寬。渝廈高鐵重慶沿線抓住綠色發展機遇,依托本地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南川依托金佛山資源,布局景區景點游、康養避暑游、農旅融合游、民宿露營游四大業態,重點發展戶外運動;彭水依托阿依河、蚩尤九黎城、烏江畫廊、摩圍山資源,迭代打造山水風光游、民俗風情游等精品旅游線路……
高鐵一通,沿線資源不再獨享,機遇說不定花落誰家,這要求高鐵沿線城市的發展觀念始終與“鐵”俱進,如此,才能時時打出發展好牌,而這將是沿線城市永恒的課題。
要外溢不要外移
——“人有我優”方能破圈外溢
K73次列車急速向前行駛,7號車廂里,乘客蔣勝英引人注意。
她靠窗而坐,手里拿著不少幼兒園的宣傳單,不時拿筆進行標注——她的孩子已到入園年紀,十分重視“起跑線”的她跑了幾趟重慶中心城區進行考察,只為給孩子擇一個好的幼兒園。
過去,從渝東南地區到重慶中心城區需要2至4小時,既要考慮孩子教育又要兼顧老人照料的蔣勝英有些猶豫是否將孩子送往重慶中心城區就讀。渝廈高鐵重慶段通車后,時間將縮短至1小時內,往來十分便捷,她決定當“候鳥式”陪讀母親。
“在我們小區,還有很多媽媽有這樣的計劃。”蔣勝英說。
這場“候鳥遷徙”道出高鐵時代的難言之隱:高鐵本身不是絕對的經濟增長引擎,更像是一面放大鏡,在放大優勢的同時也會逐漸把城市的短板暴露出來,這可能會強化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導致小城市面臨空心化危機。
“高鐵時代的到來,將加快生產要素在地區空間的重新配置,對各城市空間格局重新洗牌。”重慶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原院長、教授許茂增說。這也意味著,高鐵時代來臨,大型經濟體會對小型經濟體造成擠壓,促進資金、人才、信息等資源向發展環境更優越、行政效能更高的經濟高地外移,而經濟發展的“漏斗區”不僅可能“只見高鐵過、不見人下來”,還將面臨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被“抱走”的窘境。
被“虹吸”,這樣的擔憂出現在渝廈高鐵重慶段沿線所有城市。為避免資源外移,沿線城市紛紛布局“高鐵+”戰略,使出渾身解數,試圖把呼嘯而過的高鐵變成停下來的“錢袋子”——
重點錯位戰。渝中、南岸和巴南作為中心城區,更注重商業和交通樞紐的建設,而南川、武隆、彭水、黔江作為外圍區縣,更傾向于依托高鐵交通優勢發展旅游業和物流。
“候鳥經濟圈”。巴南創新打造全國首個專注于生物醫藥產業人才的創新創業服務港,以進一步發展壯大生物醫藥產業。南川定制“潮汐人才”計劃,圍繞先進制造業、文旅康養、現代農業“三個增長極”發展需求,在不改變區外人才與所屬單位人事、檔案、戶籍、社保等關系的前提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集聚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武隆大力實施“候鳥人才”工程,誠邀各領域高層次人才及長期關注武隆、扎根武隆的“候鳥”在武隆領略美景的同時,以顧問指導、短期兼職等方式為武隆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特色經濟“護城河”。黔江瞄準鮮菜火鍋食材細分賽道,全力探索打造百億級鮮菜火鍋食材產業園,通過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培育本土品牌等方式,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武隆依托高鐵交通優勢,發展交通集散換乘、高端產業服務、旅游配套等功能,集聚總部金融、研發轉化、創意設計、產業展示、人才培訓、新型商貿等高端產業服務功能,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彭水依托高鐵和烏江航道優勢,結合鐵路、公路等多種運輸方式,著力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烏江彭水多式聯運樞紐,以提高區域貨物運輸效率,為渝東南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高鐵時代的到來,為沿線城市提供了一個展示自身優勢和潛力的舞臺。能否在這個舞臺上脫穎而出,關鍵在于沿線城市能否抓住機遇,不斷創新和優化自身的發展模式。只有那些能夠做到“人有我優”的城市,才能在高鐵時代實現要素的外溢,而不是被動地面臨資源外移的困境。
高鐵飛馳帶動要素資源流動,對沿線城市而言,要外溢不要外移是一場沒有終點的競賽,只有不斷努力才能在高鐵時代的發展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可持續的發展與繁榮。
要長紅不要網紅
——“人優我精”方能長紅不衰
列車一路狂奔,窗外風景不停流動變換,金佛山的巍峨壯麗,阿依河的清澈靈動,摩圍山的靜謐幽深……美的感受深入人心。
當疾馳的高鐵將“詩與遠方”無限拉近,坐著高鐵去旅行成為普遍的生活圖景。可以預見,渝廈高鐵重慶段一通,旅游資源豐富的沿線城市將迎來一波可觀的“流量洪峰”。
但流量熱度并不等同于持續吸引力。交通條件的持續變化為處于不同空間的旅游資源賦予了不同的價值,讓其處于動態的競爭中。對于知名度較低的旅游資源來說,高鐵的開通能激活沉寂的市場,由此盤活的旅游資源有望為當地帶來“彎道超車”的發展機遇。而對于部分交通基礎較好,但旅游資源特色不突出的城市來說,高鐵帶來的或許是人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新隱憂。
流量狂歡后,文旅產業如何長紅?
深挖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獨具辨識度的文旅名片,成為渝廈高鐵重慶段沿線城市不約而同的選擇。
暮春時節,金佛山登山步道上,徒步者三五成群,覽碧潭幽谷、賞奇峰怪石;金佛山航空飛行營地內,體驗滑翔傘、動力傘等低空飛行項目的游客紛至沓來,盡享與天際相擁的快意與自由。“近年來,南川將金佛山、山王坪等景區串珠成鏈,依托山地資源開發滑雪、漂流等運動項目,成為戶外運動愛好者的熱門打卡地。”南川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高鐵時代將至,南川將持續探索體旅融合新路徑、豐富徒步線路、優化景區標識系統,充分釋放本地戶外運動資源潛力。”
今年以來,武隆陸續推出多款“Wulong Tourist Pass—武隆旅游通行卡”,一卡在手,便能暢游當地多個核心景區,迅速帶動全域文旅消費升溫。嘗到甜頭的武隆,計劃推出與高鐵深度聯動的通行卡,并上新高鐵月票,以高性價比出行方案搶占流量入口。
每日8時許,彭水蚩尤九黎城都會舉行開城門儀式。伴隨著悠長的號角聲和鏗鏘的鼓點,城門徐徐洞開,身著苗族服飾的演職人員且歌且舞,引得游人駐足觀看。作為重慶市唯一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彭水立足地方民族特色,持續擦亮渝東南生態民族旅游文化節等特色品牌,創新推出烏江和蚩尤九黎城夜游演藝項目及中國(彭水)國際動力沖浪板公開賽等一節一賽活動,用國風苗韻、烏江風情“磁吸”八方賓朋。
將視線東移,黔江正“站在恐龍的脊背上”蓄勢待發。連日來,在黔江正陽白堊紀恐龍谷項目現場,恐龍化石挖掘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渝廈高鐵開通后,游客便可前往白堊紀恐龍谷觀賞恐龍化石并學習相關知識。為打破“門票經濟”桎梏,黔江還提出“城市大景區”戰略,整合全區多家景區,串聯“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擬實現從“經營景點”到“經營城市”的轉變。
高鐵將散客資源整合為線性消費單元,各美其美固然是沿線城市贏得個體注意力爭奪的有效手段,但美美與共才是渝廈高鐵重慶沿線文旅產業不衰的關鍵所在。
基于此,南岸攜手巴南、南川等地打造重慶東站高鐵旅游聯盟,南川攜手川渝地區多個城市共商康養文旅合作,武隆喀斯特旅游區聯合四川九寨溝景區等7個國內山水頂尖景區共同發布“中國最美山水”旅游精品線路,彭水聯合烏江沿線城市成立武陵山文旅發展聯盟,黔江攜手重慶酉陽、湖北恩施等地開發跨區域旅游線路……內聯外拓、強強聯合的旅游發展新圖景正鋪展開來。
值得注意的是,網紅“出圈”只是第一步,高鐵帶來的不僅有“快旅”的便利,更有“慢游”的考驗。縱觀渝廈高鐵重慶沿線,不難發現,各地都鉚足勁想要搭上高鐵時代的發展快車,但改善的交通條件將同類旅游資源推至同一賽道,景區替代性風險陡增。各旅游目的地是否能給出讓游客非來不可的理由?旅游配套設施能否滿足旅客的個性化需求?這有待時間檢驗。
要新城不要空城
——“人精我專”方能“城”勢而上
列車到站,下車觀望,只見各個站點的建設如火如荼。
在南川北站,這座龐大的中型鐵路旅客站房正全力沖刺通車節點。從航拍視角俯瞰,現代智慧科技產業園內塔吊林立,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窺一斑而知全豹,南川正搶抓高鐵時代機遇,前瞻布局高鐵智慧新城,著力破解高鐵新城建設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何讓正在萌芽的新城載動縣域經濟的未來,而非淪為一座空城。
高鐵經濟時代下,高鐵新城的建設和發展也成為城市規劃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不少城市通過建設高鐵新城來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促進產業升級和人口流動、提升城市形象和競爭力。渝廈高鐵重慶段通車在即,沿線城市摩拳擦掌,欲乘高鐵東風打造新城。走訪沿線站點,不難發現,各地的當務之急都是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服務水平,以為高鐵新城建設奠基。
2025年4月15日,彭水西站站前大道項目施工現場機械轟鳴,嶄新的瀝青路面在工人與設備的協同作業下快速延伸。當下,彭水正加速推進交通換乘樞紐建設,爭取早日實現乘客到站后“3分鐘快速換乘,10分鐘到達城區”的便捷愿景。4月21日,重慶東站站房樞紐正式實現供電,為站房樞紐驗收投用及軌道交通6號線東站段提前開通運行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未來,乘客到重慶東站后僅需5分鐘即可換乘公交、網約車等交通工具,還可以通過專屬換乘通道乘坐軌道交通,享受無需二次安檢的順暢出行。
毋庸置疑,高鐵為人們提供了更加舒適、便捷的出行選擇,但難免對傳統客運造成不同程度的沖擊。為此,多地正積極探索錯位發展路徑。
南川計劃迭代升級往返南川、重慶中心城區兩地的城際快客線路,通過延長運營時間、規范發車頻次等措施吸引客流;武隆擬增設往返高鐵站與核心旅游景區之間的旅行專線,并在高鐵站站前廣場布局直升機臨時起降點,開通聯通仙女山、白馬山等景區的旅游觀光通勤航線,為旅客帶去別樣游覽體驗。
設施“硬件”日趨完善,服務“軟件”也需同步優化。
2025年4月22日19時,黔江區道路運輸事務中心二樓會議室內,黔江區交通運輸委員會正對客運駕駛員進行集中培訓。講臺上,講師就服務規范、城市宣傳等內容進行講解;臺下,駕駛員專注聆聽。這是今年來黔江針對全區客運駕駛員進行的第15場培訓,旨在渝廈高鐵重慶段通車后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除此之外,各地還聚焦“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精準發力,推廣地方美食、提檔住宿環境、規范景區管理、豐富夜間經濟、增設特產店鋪,實現從“舌尖”到“心尖”的全面提檔升級。
今天的人口流向,就是明天的經濟流向。研究表明,我國逾20座高鐵站因位置偏遠、客流量低等緣故,處于未啟用或關停狀態。規劃與城市發展的實際需要脫節,導致不少配套新城人氣凋敝、漸成空城,此番景象倒逼渝廈高鐵重慶段沿線城市進行長遠規劃。
當前,渝廈高鐵重慶沿線以“產城時序同步”為核心策略:南岸依托我國西部地區最大高鐵樞紐站重慶東站,打造站城一體化高鐵新城,引入會展服務等產業;巴南布局智慧總部新城,著力引進現代建筑、大數據、智慧城市、高端研發、商務、數字經濟總部類企業,打造低密度、高品質的生態型智慧城市……
眼下,渝廈高鐵重慶段建設轟轟烈烈,放眼望去,那些穿梭在路燈下的工程車,既鋪設著通向重慶中心城區的軌道,也修筑著城市發展的“護城河”。
“交通優勢不等于發展勝勢,把通道經濟轉化為樞紐經濟,需要比鋼軌更堅韌的產業筋骨,比動車組更精密的運營智慧。”重慶市交通運輸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
稿件寫作完成時,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傳來消息,渝廈高鐵重慶段在前期逐級提速聯調聯試的基礎上進行最高測試速度等級提速試驗,試驗列車跑出時速385公里的試驗目標速度值。渝廈高鐵不斷刷新的“速度革命”,是否如愿為沿線各城市帶來“潑天的富貴”,答案即將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