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重慶市江北區五里店街道星瀾社區網格驛站,交通銀行重慶五里店支行下沉到星瀾社區的金融網格員張亦君通過微信向轄區內一家防護網制造公司報喜:“恭喜獲批‘惠商貸’137萬元。”
屏幕另一端,企業負責人秒回:“感謝雪中送炭,這筆資金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如此高效的融資經歷,在3年前幾乎難以想象。
“企業融資需求旺盛,銀行也有放貸意愿,卻因信息不對稱和抵押不足而無法匹配需求。”江北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這導致江北區部分中小微企業長期處于融資“難貴慢”的困境。
如何破解?
2022年5月20日,江北區委、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黨委攜手全市主要金融機構,在國內首創共建江北嘴金融黨建先行區,打造“紅金渝”金融黨建品牌。紅,是指黨建的鮮明政治屬性;金,是指金融的服務本色;渝,則體現重慶的辨識度。黨建聚勢賦能,逐步打通金融助企惠民“最后一百米”。
“三網融合” 精準滴灌
這家防護網制造公司的訴求,是在一次網格員走訪中被了解到的。
2025年4月16日,星瀾社區第一網格專職網格員李航宇在企業走訪時,察覺到其資金回籠受阻,便向張亦君反饋情況,為企業爭取資金支持。
第二天,張亦君上門指導企業填寫貸款申請,并進行資質核驗。
從“上門問診”“對癥下藥”到“藥到病除”,用時僅7個工作日。
自2023年7月起,每逢周三、周五,星瀾社區的商戶都會迎來一群特殊的“醫生”。他們由金融網格員、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執法人員等組成,會定期深入企業摸排金融需求、化解矛盾糾紛。截至目前,這支隊伍已協助轄區內10余家企業解決融資難題。
普惠金融的“活水”不僅潤澤企業,還在一場場金融知識普及、反詐宣傳活動中,悄然淌入居民心田,將居民錢袋子的“安全鎖”扣得牢牢的。
近年來,江北區以“紅金渝”為抓手,積極實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網、金融服務網、銀行風險合規管理網“三網融合”專項行動,扎實推進金融機構、隊伍、服務下沉到社區網格。如今,江北區已推動500余名金融網格員嵌入全區1300余個網格,基本建成“15分鐘金融服務圈”,銀行授信不再是盲人摸象,企業、居民也告別了“多頭跑、反復跑”等煩惱。
黨建增信 融資提速
“沒想到黨建‘軟實力’真能轉化成融資‘硬通貨’!”2025年4月27日,重慶立鼎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孫寧難掩喜悅之情,“3個月前,我們憑借黨建評價‘好’的等次,不到一個月就申請到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江北支行200萬元的低息貸款,還獲得了無還本續貸支持。”
作為在檔案服務領域深耕了20余載的現代信息服務行業企業,立鼎科技公司于2024年底遭遇“甜蜜的煩惱”——伴隨業務量激增,企業面臨高額訂單墊資和上千名員工的薪資支付壓力。
“傳統信貸審批周期長,我們急需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支持。”孫寧回憶,轉機出現在他們向江北城街道上報融資需求后,“長期扎實的黨建工作成為我們的融資加分項,重慶農商行迅速與我們對接,就企業黨建及經營狀況進行調研。從對接需求到發放貸款,整個流程高效順暢”。
銀企“閃電牽手”,離不開江北區持續擦亮“紅金渝”金融黨建品牌、做靚“黨建增信·融資助企”專項行動的不懈探索。
“江北區創制動態更新的《市場主體評價表》,對已建黨組織、未建黨組織的經營主體分別設置10個、4個評價指標進行等次評定,評價等次較好的企業,在滿足銀行授信基本條件的前提下,銀行可針對性匹配提高授信額度等政策,讓黨建為企業發展賦能。”江北城街道黨建指導員王小梅介紹。
2024年,在江北區委的指導下,重慶銀行等9家試點銀行為全區100余家黨建評價“好”的中小微企業多發放貸款8億元,融資成本平均降低18個基點。
糾紛治理 “一站通辦”
2025年4月23日,西部金融法律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區,數十名調解員正與金融糾紛當事人“云端”連線,“零跑腿”化解矛盾糾紛。
這樣的高效處置場景,與傳統的“馬拉松式”調解大相徑庭。
2022年4月,江北區將訴訟、檢察等五大功能“打包”,創設西部金融法律服務中心,提供“全鏈條、一站式”金融法律服務,一改調解程序繁瑣、周期漫長的局面。
經過3年發展,西部金融法律服務中心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截至目前,累計辦理案件超24萬件,涉案金額達270余億元,金融糾紛調解成功率由之前的5%左右提升至12%。
數據提升背后,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獲得感。
旅居英國的劉女士通過入駐西部金融法律服務中心的重慶市中信公證處,依托海外遠程視頻公證服務,順利拿到委托公證書;被申請人楊復林(化名)在調解員的協調下,與保險公司達成還款協議。
而西部金融法律服務中心,僅是江北區實施“黨建引領·糾紛治理”專項行動的載體之一。近年來,江北區通過整合訴訟、執行等資源,建成金融網格驛站等平臺,推動金融矛盾糾紛就地、就近、就便化解。2024年,全區成功調解金融糾紛9萬余件。
3年來,在黨建引領下,江北區上新多項硬核舉措,全區金融資源從分散運作轉變成協同發力,金融服務也從等客上門轉為主動下沉,不少企業、市民都享受到直達“家門口”的金融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