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位于脖子的兩側,可以通過觸摸感受到其搏動,是全身血液流經的重要通道。頸動脈是連接大腦和身體的重要血管之一,是給大腦供血的主干道。由于血管壓力及血液中各種成分的變化,導致血管內膜受損,血液中的脂類物質就會附著在受損處,再經過免疫細胞的參與,就形成了動脈硬化斑塊。
動脈硬化斑塊的主要結構是由其核心的脂類物質和表面的一層纖維帽組成。頸動脈斑塊是長期動脈硬化的結果,是人體器官老化的一種病理表現。倘若有斑塊形成,那么頸動脈血管就會變得狹窄,引起腦供血不足。如果血管狹窄程度較輕,患者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如果狹窄程度較重,可出現頭暈、頭昏、耳鳴、視物模糊、記憶力下降、一過性失語及肢體活動不靈等腦供血不足癥狀;如果斑塊破裂脫落,還會堵塞血管引起腦梗死,導致偏癱、失語等。由此可知,頸動脈斑塊的癥狀輕重主要取決于斑塊的穩定性以及引起管腔狹窄的嚴重程度。
調查顯示,4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超過 40% ;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已確診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接近 80% ;而60歲以上的人群幾乎沒有未發現斑塊的病例。
頸動脈超聲為主要檢查手段
多數人的斑塊通常是在頸動脈彩超檢查中偶然發現的。頸動脈超聲通過超聲波技術檢查動脈內是否存在斑塊、狹窄或擴張(動脈瘤),評估斑塊的性質、位置及嚴重程度,幫助醫生準確評估病情、預測卒中風險,并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頸動脈血管壁由內膜、中膜、外膜三層結構構成,三層膜緊密貼合在一起。臨床上一般是通過測量動脈內-中膜層(IMT)厚度作為診斷頸動脈硬化的主要標準: IMTlt;1.0 毫米為正常;IMT在1.0~1.5 毫米為內-中膜增厚; IMTgt;1.5 毫米為斑塊形成。研究表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的風險增加 10%~15% ,腦卒中的風險則增加 13%~18% 。此外,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可以根據其嚴重性進行分類:狹窄小于 50% 為輕度, 50%~69% 為中度, 70%~99% 為重度, 100% 為完全閉塞。
高危人群及風險評估
對于以下人群,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頸動脈超聲檢查:1.存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肥胖、卒中家族史或年齡超過55歲等風險因素者;2.經常感到頭暈、頭昏或曾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者。
頸動脈斑塊的風險評估主要考慮兩方面:一是斑塊的性質是否穩定,二是是否伴隨有頸動脈狹窄。斑塊的穩定性主要是看超聲結果的回聲。表面光滑、外形規則、強回聲是穩定性斑塊(硬斑塊);表面不光滑、形狀不規則、低回聲是不穩定性斑塊(軟斑塊);強弱回聲混雜是混合性斑塊。穩定性斑塊導致腦卒中的風險較小,不穩定斑塊容易脫落阻塞血管,導致腦卒中的風險較高,混合性斑塊的風險介于穩定性斑塊和不穩定斑塊之間。如果穩定性斑塊引起的頸動脈狹窄小于 50% ,通常對腦部影響較??;但如果狹窄超過 50% ,則危險性明顯增加;當斑塊導致的血管狹窄超過 70% 時,則屬于嚴重狹窄,風險更高。一個狹窄程度較重的不穩定性小斑塊比一個狹窄程度較輕的穩定性大斑塊更危險。
不良生活習慣催化斑塊生成
1.抽煙喝酒。吸煙和大量飲酒是促進斑塊形成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香煙中的尼古丁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同時降低有助于保護血管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并引起血壓升高,加劇動脈硬化。而大量飲酒不僅可減少腦血流,還會損害肝臟功能,影響脂質代謝。
2.“三高”飲食(高鹽、高糖、高油)?!叭摺憋嬍硶е路逝植⒃黾痈哐獕旱娘L險,同時可能提高血糖和胰島素水平,促進更多脂肪在血管壁沉積,從而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
3.久坐。久坐不動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廢物在體內積聚,降低血管彈性,增加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
4.經常熬夜。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炎癥反應增強,這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重要誘因。
5.肥胖。肥胖不僅會直接增加心臟的工作負擔,還會導致代謝紊亂,進而促進動脈硬化的發生。
治療從三方面入手
頸動脈斑塊的治療通常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生活方式:改善飲食結構,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粗雜糧,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增加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限酒。
2.藥物治療:嚴格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其中,抗血小板治療、調脂治療和降壓治療是防治動脈粥樣斑塊的“三大基石”。具體選擇哪一種他汀,要根據降脂目標及具體病情而定。他汀類單藥治療不能達標時,可聯用依折麥布、PCSK9等其他降脂藥,盡可能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8毫摩爾/升以下?;颊邞獔猿珠L期規律用藥,間斷用藥的做法并不可取。普通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目標為 lt;140/90 毫米汞柱,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普通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應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0% 以下。在選擇降糖藥物時,要盡可能選擇低血糖風險小、可以降低體重、同時具有心血管保護作用的降糖藥物(如GLP-1受體激動劑、SGLT-2抑制劑等)。
3.介入治療:大多數頸動脈狹窄患者無需手術治療,通常只有當狹窄程度超過 70% ,并且對大腦的血液供應產生顯著影響時,才需要考慮是否進行手術干預。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