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5.017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5-0057-03
一、清代八股取士
科舉制形成并完善于隋唐時期,為后世所沿用,直到明清時期,臻于鼎盛。明成化年間,八股取士成為一種主要的考試形式,排偶文體闡發的八股文為固定考試文本,這種形式在清朝發展到了頂峰。直至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隨之八股取士也退出歷史舞臺。
八股文起源于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王安石將原來的詩賦取士改為經義取士,并以朱熹注釋的《四書》為主要考核內容。《明史·選舉制二》中記載:“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即兩句話點明題目要義,為全文的論述奠定基礎;“承題”,對破題進行進一步的闡述和承接;“起講”,開始進入正式的論述,提出論點或主題;“入手”,進一步引入主題,為后文展開作鋪墊。自起股后開始進入文章的主體部分,后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這種嚴格的格式和規范是八股文的主要特點之一。
八股取士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對于士人來說是他們進入仕途、改變命運的一種途徑;對于統治階級來說,利用考試選拔治理國家的人才,將人才選拔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選出支持自己的人才;對于學校教育來說,學校教育是一種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是國家政權選拔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國家選拔人才的方式勢必影響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等,二者不是獨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當國家采取的選拔方式合理時,將會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學校教育的發展。下文以清代國子監為例,探尋八股取士對其日常教學的影響。
二、清代國子監
明清時期,國子監兼有國家教育管理機構與最高學府雙重性質。明代設有南京國子監與北京國子監,清初繼承明朝制度,亦設南監與北監,順治七年(1650年),改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只保留北京國子監作為最高學府。北京國子監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展,在清代修葺的基礎上最終發展起來。《清史稿·選舉志》:“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監為太學。順治元年(1644年),置蔡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簿等教官。設六堂為講習之所,曰: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一仍明舊。”
一進國子監,有兩道大門,一為集賢,一為太學,再往前走,位于中心位置的是辟雍,是一座形似正方形的殿宇。國子監內,建有彝倫堂,原為藏書之所,后成為皇帝在國子監講學的場所,東西兩邊設有“四廳六堂”。繩衍廳,專管文廟禮儀與紀律;博士廳,管理國子監內的教學事物;典簿廳,是負責官方文件往來以及國子監中書吏及兵役使用的機構;典籍廳,是管理書籍、碑石、書版的場所。在東西兩邊有一排平矮房屋,共32間六組,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國子監生學習的地方。
三、八股取士對國子監教學的影響
(一)國子監教官的聘任
國子監在聘任教官時,有以下幾點要求:第一,德高望重者,在社會和學術上有重要影響力,能夠服眾;第二,年紀大的,成熟穩重的人。年紀越大的人,辦事越穩妥,經驗豐富,處理事情成熟;第三,謹言慎行,以身作則,為監生做表率,身正方能為師;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必須是科舉出身,祭酒應該是進士中的佼佼者,司業至少是科甲出身。乾隆十一年,為提高滿漢祭酒的素質,提出“俱由科甲出身人員,開列具題。”從這一選拔標準可以看出,作為國子監中的教官,必定是經過科舉考試洗禮之人,對于八股文可以說是精通,畢竟這是他們成為教官的必備資格。
成為國子監教官之后,還要經歷一系列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給予獎懲。考核三年一次,不僅要看教官的平時表現以及學生的成績,還要對教官進行學術考試。考試的題目和內容均出自《四書》,四書制義、經史策問各一道,這都是八股取士的考試內容。由此可見,八股取士對國子監教官聘任具有重要影響,作為教官,首先要經過八股取士的考驗,其次要精通八股文,便于教授國子監生,最后還要經受八股文內容的考核,方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官。
(二)國子監學生的選拔
《清史稿》中記載,國子監“肆業生徒,有貢、有監。貢生凡六曰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例貢。監生凡四白恩監、蔭監、優監、例監。蔭監有二曰恩蔭、難蔭。通謂之國子監生”。這些國子監生中,除了例貢、例監以及蔭監,是靠錢財和權力取得入學資格的,其余都是文行兼優才能進入國子監學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生員資格。要想成為生員,則要經過童試、州試、縣試、府試、院試,院試合格者被稱為“生員”。只有成為生員后才可以進入官方的儒學,即府、廳、州、縣學,稱為“入學”,進而成為國子監的貢監生。由此可見,在進入國子監前,學子們要經歷一系列的考試。首先便是預備性的考試,如縣試,一般在二月舉行,由知縣主持,進行四到五場考試,前兩場考文和詩,文章字數有限制,約在300至500之間,默寫《圣諭廣訓》。第三場考詩賦,第四場和第五場考對《四書》《五經》的講解。院試是由各省學政主持,共考兩場。第一場為正試,考八股文兩篇,試貼詩一首;第二場為復試,考八股文一篇,試貼詩一首,默寫《圣諭廣訓》。
通過這些考試的內容來看,八股文在學子的學習和考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重視學子對《四書》《五經》的掌握以及八股文的書寫,由此推斷這是受到八股取士的影響,使得國子監在選拔學生時更重視學生對于八股文的掌握程度,造成地方的選拔考試內容偏重八股文。
(三)國子監教學方式
國子監教學方式為講書,由國子監教師進行教授,主要講解《四書》《五經》等。學生的學習方式為背書、寫字和作文,多為自學。其中,在日常學習任務中,監生必須背誦《大誥》100字,《本經》100字,《四書》100字,不僅要背誦出來,還要理解其中的義理,如果背誦理解不到位就要受到懲罰;每天寫一幅字,一幅有256個字,寫完交由教官檢查,不規范的字會被圈改出來;此外,國子監生的作文任務是每月六篇,包括“本經義二道,四書義二道,詔誥、表章、策論、判語內科二道。”
八股文在清代科舉考試中占有重要地位,題目與答案多出自古代經典中,且在考試中并不注重學生個人的見解,多為模仿古人講解經典。所以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自學皆是圍繞八股文進行展開,教師講解《四書》《五經》,而學生不僅要將經書和《四書》背誦熟練,理解其中的意義,還要練習寫作八股文,同時字也要寫得規范,為了在考試中博得考官的好印象。定期對學生進行考核,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熟悉考試過程與內容,以增加國子監生科舉考中的概率。
(四)國子監教學內容
明清國子監教學以儒學為主,明代國子監還增加了算術、禮儀、律令等,但是后面又漸漸廢除了。到了清代,國子監的教學內容就變成了純粹的科舉考試訓練,主要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八股文與詩賦以及性理之學等。八股取士的考試內容,其出題范圍皆在《四書》內,且要模仿圣人口吻解說經典,還要遵經守注,這個注也就是朱熹所寫的《四書集注》。乾隆曾在《欽定四書文》的圣諭中說:“國家以經義取士,將使士子沉潛于四子,五經之書,闡明義理,發起精蘊,因以戰學力之淺深與器識之淳薄。”作為考試文體,經與注就是八股文考試的標準,由此可見經與注在八股取士中的重要性,他們既是考試內容,又是考試標準。
而國子監教學內容在清代發生改變,主要是受到清代八股取士的影響。八股取士中的題目均出自《四書》與經義之書,答案則出自朱熹的《四書集注》,因此監生在國子監中主要學習《四書》、經史以及程朱理學的相關內容,以適應科舉考試的需要。
(五)國子監考核制度
進入國子監后,學子要繼續進行考核,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第一,月望大課,每月十五進行考核,內容通常包括四書藝一篇和五言八韻詩一首;第二,季考,每三個月考核一次,祭酒或司業命題與閱卷,考核內容為《四書》《五經》,并用詔、誥、表、策、論、判;第三,月課,由司業和博士負責,司業主持的月課,考核內容與季考內容一樣,博士主持的月課主要測試經文、經解與策論等。
此外,清代國子監對于考試試卷的保密、評卷和講評工作也有自己的一套規章制度:考試前兩天就要將所有試卷進行彌封與編號,考試期間由祭酒委派專員進行試卷的發放以及監考工作,考完試后,閱卷人員統一用藍筆進行批改,最后由祭酒用黑筆判定最后成績。
根據國子監的考核方式,有以下幾點發現:第一,考核內容單調,無非是《四書》《五經》,而形式多為四書文、詩賦與策論。這與八股取士的考核形式有異曲同工之處;第二,清代國子監生的考核相較于以前各朝較為頻繁,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優秀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監生能在科舉考試中有所成就,提高國子監的地位。而這也恰恰說明國子監開始淪為科舉考試的附庸;第三,對于考試試卷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為了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同時監生考試時,坐在封閉的考場中不得出來,會有專人送飯,這也是在模擬科舉考試的流程,希望給予監生最真實的體驗,能在真正上考場時不怯場,發揮自如。
(六)國子監生畢業制度
清代國子監生畢業實行積分法,六堂分三個年級,學制為四年,一年級在崇志堂、廣業堂、正義堂學習,二年級學生在誠心堂、修道堂學習,三年級在率性堂學習。學生進入率性堂后,開始實行積分制度。即每月進行一次考試,考試內容涵蓋經義、論、詔、表、經史策及判語等。每次考試,成績優異者給一分,稍有欠缺者給半分,非常差則不給分。每年積滿八個學分者,視為及格,具備畢業資格,不及格者則需繼續學習,即“留級”。清代時還曾實行過歷事法,即實習,每三個月對監生進行一次考核,一年期滿后可參加考試,也就是廷試,并授予官職。
總之,監生要想畢業,他的一系列考核必須合格,在畢業之后,他會有兩種去向,一是參加廷試,直接做官;一是參加科舉考試,考取功名。而廷試的考試內容,據順治十一年題準:“直省考貢,限一日內考經書策論四篇,務取明通淹貫之士,照題定科場解卷期限,將原卷封印,解部磨勘,不許轉發譽紅,以至改竄文字。”由此可見,廷試仍十分注重以經義取士,這難免受到八股取士大環境的影響。而隨著科舉考試越來越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科舉必由學校出”,以廷試取官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很多學校也將科舉作為學子們唯一的出路,強調科舉的考取率,因此不斷學習科舉考試內容,將其與學生的畢業直接掛鉤。
四、結語
科舉制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選拔出很多優秀人才,是社會流動的重要途徑,對我國封建制度的延續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八股取士的影響下,清代的國子監十分注重教師的聘任與考核,以便選拔出真正幫助學生通過科舉考試的教師。同時,國子監的學生來源廣泛,但無疑都經過重重考試,只有文理俱優、精通經義與四書之人才能進入國子監學習。進入國子監后,學習內容也都是《四書》《五經》。在國子監中,教師的講學與學生自學同等重要,學生主要進行背書、寫字和作文三種學習活動,這些都與八股取士的內容與要求相得益彰。國子監還會對學生進行頻繁的考核,不僅是為了幫助學生牢記知識,更是在模擬科舉考試。國子監生畢業時也要參加考核,否則會被留級,無法畢業。由此可見,科舉制度對學校教學各個方面已經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學校慢慢淪為科舉的附庸,這是不利于人才的選拔與培養的。
參考文獻:
[I](清]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
[2]戴漢冬.淺析八股取士[J].考試周刊,2012,(51):5-6.
[3]志鋼.歷代科舉史話之四以八股取士的明清科舉制[J].首都經濟,2002,(07):37-38.
[4]啟軒.北京的國子監—元、明、清朝的最高學府[J].中國工程咨詢,2012,(01):72-74.
[5]申國昌,王永顏.明清國子監教官日常生活與教學活動[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72-76.
[6]申國昌,史降云.明清國子監教官聘任與考核活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6(01):40-43.
[7]郗鵬,李新.清代國子監行政官員選用制度述評[J].北方論叢,2008,(02):74-77.
[8]王道成.清代國子監及監生來源[J].中國高校招生,2000,(06):63-64.
[9]申國昌,史降云.明清時期國子監日常考核活動[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7(01):26-30.
[10]辛秀.試論明清國子監的教育管理[J].孔廟國子監論叢,2019,(00):96-103.
[11]郗鵬,張洪恩.漫談清代的國子監生[J].歷史教學,2003,(11):75-77.
作者簡介:
王菲學科教學(歷史)202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