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5-0063-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5.019
自古以來,關于封建制與郡縣制的利弊討論,在學術界及社會各界一直未曾停歇,古今學者對此各抒己見,形成了不同的觀點與論述。這一歷史性的議題,不僅關乎古代國家的政治體制選擇,更深刻影響著國家治理的結構與效能。封建制,作為古代中國早期的一種國家治理模式,通過分封諸侯以鞏固王室權威,實現地域的廣泛控制與文化的多元融合。然而,封建制度本身蘊含的割據傾向及諸侯勢力的不斷膨脹,卻給國家的統一與長期穩定帶來了潛在的風險。相比之下,郡縣制則以其高度的中央集權與行政效率,成為后世國家治理的主流模式,有效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掌控,促進國家的統一與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封建制抑或是郡縣制,均是國家追求大一統目標過程中展現出的不同制度形態。換言之,封建制與郡縣制作為兩種國家治理結構的實例,各自反映了一定歷史階段下國家整合與管理的不同路徑。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周秦兩漢時期封建制與郡縣制的演變及其對國家治理的影響,分析兩種制度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利弊得失。
一、西周與東周
“封建”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商頌·殷武》中,“命于下國,封建厥?!?。在此語境下,“封建”更多地被視作一個特定的歷史名詞來使用。而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胺饨ā币辉~,其本質含義在于“劃分疆土,建立諸侯國”,初衷是“構筑屏障,護衛周室”?;厮葜袊鴶登甑挠凭脷v史,真正踐行封建制度的王朝屈指可數,主要包括周朝、西漢及西晉等少數幾個時期,而其他大多數王朝則普遍采用郡縣制作為其地方治理的基本框架。這不僅彰顯了古代國家治理模式的多樣性,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與社會的結構性變化。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將領土分封給王室成員或功臣,此等封賞通常伴隨著世襲的權利,意味著受封者在其封地內擁有治理的權威。分封可細分為實體分封(實封)與名義分封(虛封)兩種。實體分封賦予了受封者實質性的統治權力,而名義分封則更多是一種榮譽或地位的象征,不一定伴隨實際的統治權。①實封的對象是同姓貴族和功臣元老,受土受民,分地建國,有保家衛國、維護統治和統治殷遺民等政治考量。虛封,亦稱“榮譽分封”,主要針對古代圣賢君王之后裔及商朝遺留的貴族群體。此制度并不實際賜予土地,而僅是授予貴族以封號及其附帶的一系列特權,其主要目的在于發揮安撫與尊崇的作用。
西周早期封建格局是統治者精心謀劃的結果,為達到“以藩屏周”的目的。封建制基于宗法,以同姓親緣為本,輔之以異姓賢能,非以個人政治才能為基石。殷商時期,周的一些文明相對落后,作為“小邦周”克“大殷商”,周必須采取措施才能守住武王克商的成果,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實行分封制是在種種因素下的必然,也是一種自然。分封制度的實施促使了周朝統治的繁榮與昌盛。周朝的分封制與宗法制緊密交織,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早期國家管理體系的核心框架。此時,周王室采取分權的封建制,可以安撫和監視殷遺民,擴展勢力范圍,籠絡人心,起到鞏固統治的作用。評價一個制度的先進與否一定要考慮當時的歷史、時代等多方面因素,不能以今人的視角而苛刻評價。分封制也給西周埋下隱患。分封要有土地為基礎,在周王室強大時,對外擴張,有地可分,分封制能低成本地治理好國家;當周王室衰弱時,土地減少,若想分封,只能動用周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以財產、土地等恩惠換取忠誠,無異于慢性自殺。而且血緣關系日益淡薄,諸侯與周王室的向心力變成離心力,周王室權威的日漸式微。一方面,封建制度通過宗法制度、喪服禮儀、宗廟祭祀等禮制安排,以親屬關系的親疏尊卑為基本原則,構建了君主世系與宗族世系之間的邏輯聯系;另一方面,又借助天命觀念的神圣性,確立了君主與民眾之間基于自然法則的養育關系,使得民眾的風俗習慣(民彝)與基本生計(民生)成為了國家治理的根本基礎。②周王以天命、德行確立政權的合法性,也存在隱患。當周王無德、天命不在之時,各諸侯是否可以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幽王時,廢太子宜臼,另立伯服為太子,導致與申侯關系破裂,與諸侯、大臣、百姓之間的矛盾,使周王室漸漸失去民心,諸侯不再“以藩屏周”,犬戎的入侵更是直接使西周滅亡。而基于宗法分封制的世族世官制更是為東周卿大夫間的斗爭提供了機會。
西周的封建體制顯著增強了周天子的權威,確立了其“普天之下共同君主”的地位,并深化了對地方的掌控力。從另一維度審視,西周的封建制,通過血緣和宗法關系維系了政治聯盟,有利于穩定政治秩序。各諸侯國在封地內發展經濟、文化,對邊遠地區的開發產生積極影響。在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方面,那些地處偏遠的受封諸侯國,在逐漸接納中原文化的過程中,加速了不同民族間的相互融合與文化交流,推動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發展。在軍事方面,諸侯有義務派兵隨從周王作戰,為周王朝提供軍事上的保障。封建制還減輕了中央政府的管理壓力,通過地方諸侯實現地方自治,提升了國家治理的效能。然而,隨著諸侯國勢力的不斷膨脹,西周晚期,王權顯著衰弱,封建制度逐漸遭到侵蝕,最終引發了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的爭霸。但仍應承認封建制度對君權與國家治理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東周時期,周王室權威的日漸式微,形成“諸侯強天子弱”的局面,實質上是權力重心下移,上層構架崩塌,下層建筑承擔起了運轉社會的功能。換句話說,新的社會秩序正在孕育形成。春秋戰國時代,堪稱中國社會的一次深刻轉型期。一方面,周王室的衰落導致諸侯國間爭霸頻仍,兼并戰爭不絕,社會秩序動蕩,民眾流離失所;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取得了顯著進步,鐵犁牛耕廣泛應用。在思想界,更是迎來了“百家爭鳴”的輝煌局面。在此背景下,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石一—井田制逐漸崩潰,土地私有化的趨勢不可阻擋。嚴峻的國家間的局勢要求統治者建立一整套新的國家治理體系,封建制漸漸向郡縣制轉變。郡縣制,作為一種由郡統轄縣的兩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彼時已有縣與郡的行政劃分存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縣與郡之間并未形成直接的上下級統屬關系,這與秦漢及其后世的郡縣制在結構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郡縣制與分封制最大的不同就是郡縣的官員由中央任命,不世襲,君主對地方的管理加強。古代中國是以農業為主導,其農業發展進程尤為復雜多變,更需要一種能夠在饑年解決農民生存問題的外部力量,或者說國家的力量。同時,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充滿復雜性的歷史階段。在內需要一個穩定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來維持,在外擴張的同時,也需要一個能夠統治新占有土地百姓的制度。自戰國以降,郡縣制度的推行凸顯了歷史變遷的趨向,它有效革除了封建制下土地私有所導致的政治紛亂之源,確立了一種超越單一國家范疇的帝國政治體制框架。
在東周時期,封建制仍然是重要的政治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逐漸顯現。各諸侯國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導致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出現地方割據和叛亂,不利于君權的集中和國家的統一。此外,諸侯紛爭消耗大量的國力、物力,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秦漢
郡縣制,不僅是對新興領土國家形態的確認,更是對封建制下封國概念的明確摒棄。因此,秦的統一超越了傳統領土國家的范疇,開始在歷史上出現了一種超國家形態的帝國政制體系。實質上,郡縣制的推行剝奪了所有地方貴族原有的特權地位,基本上消滅了地方的有生力量,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集權。先秦時期的“封建”概念蘊含兩大核心要素:一是在地域廣闊的國家(或曰宗族領地)內,通過設立武裝堡壘的形式,以確保國土安全,防御對象為異姓族群;二是依據血緣關系進行封國,其核心目的在于鞏固王族同一姓氏的統治地位?;诖?,構建一個將“皇權統治”與“郡縣制度”緊密結合的國家治理網絡體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順應了歷史的客觀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這種普遍的混亂狀態下,王權乃是一種進步的因素,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笨たh制經歷數百年的發展演變,在秦統一中國后,最終取代了分封制。盡管在后續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諸多波折與變化,但中央皇權通過精心設計的兩級乃至三級地方行政體制來實施對全國的統治,這不僅彰顯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獨特性與穩定性,也構成了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極為顯著的特色。①
在漢朝初期,鑒于秦朝速滅的歷史教訓,統治者采納了郡縣與封國并行治理的制度。當時政權很不穩定,郡國并行適應鞏固政權、加強統治的現實需要。漢朝的政治制度兼采“王道”和“霸道”,但從總體來看,“霸道”所占成分更多,程度更大。漢初的分封也帶來了隱患。直至漢武帝時期,推行“推恩令”,原有的郡國并行雙軌制逐漸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名存而實亡。自漢元帝始,中央漸漸失去了對地方郡縣的控制,豪強地主逐漸崛起。西漢末年,政治日益腐敗,王地兼并成風,社會動蕩不安。王莽建立新朝,封建制有所復蘇。他非常推崇西周的分封制,但此時土地私有根深蒂固,分封制明顯不符歷史潮流。西周分封有統治者自身的考量,時周人少,武王克商后國土面積劇增,為鞏固統治而分封。而王莽只是推崇西周分封制,未能有效解決既存社會問題,反而導致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引發了農民、劉姓宗室、官僚士大夫的不滿以及各地豪族的聯合反對。隨后,劉秀成功建立了東漢王朝。在東漢末年,原本作為監察區域的州逐漸演變成為高于郡級的行政區劃,從而使得地方行政制度形成了州、郡、縣三級架構。后世的政治運行中,封建制也曾以不同的形式復蘇,但最終都未成為中國的主流。歷朝歷代或者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者為形式所迫,實施過不同形式的封建制,但郡縣制則一直作為帝國政權組織形式的最主要模式。
在秦漢時期,封建制逐漸式微,而郡縣制得以確立并盛行,這一轉變對君權與國家治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初及漢初封建制短暫存在。秦始皇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仍封了一些王國,但這些封國的權力很快就被削弱并轉為郡縣。因此,封建制在秦朝的影響相對有限。
而在漢朝初期,為了穩定政權,高祖劉邦實行郡國并行制,但隨著諸侯王擁有的權力日益變大,易形成地方割據,威脅中央政權的穩定。簡言之,秦漢時期的封建制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存在明顯弊端,而郡縣制的推行顯著強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權程度。
三、結論
總體來看,從封建到郡縣,周秦兩漢的君權加強,國家治理水平逐漸提高,政治體系發展向好,地方的行政制度對國家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不論是封建,還是郡縣,都是國家大一統局勢下的不同表現形式。
注釋:
① 牛銘實:《從封建、郡縣到自治:中國地方制度的演變》,《開放時代》2004年第6期,第79-80頁。② 渠敬東:《中國傳統社會的雙軌治理體系——封建與郡縣之辨》,《社會》2016年第2期,第1頁。③ 代謙:《從“封建制”到“郡縣制”:春秋戰國大變革中國家能力變遷》,《經濟資料譯叢》2016年第3期,第22頁。④ 渠敬東:《中國傳統社會的雙軌治理體系——封建與郡縣之辨》,《社會》2016年第2期,第21頁。⑤ 侯建新:《“封建主義”概念辨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第174頁。⑥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3頁。⑦ 楊振紅:《從秦“邦”、“內史”的演變看戰國秦漢時期郡縣制的發展》,《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4期,第67頁。
參考文獻:
[1]牛銘實.從封建、郡縣到自治:中國地方制度的演變[J].開放時代,2004,(6):77-88.
[2]渠敬東.中國傳統社會的雙軌治理體系——封建與郡縣之辨[J].社會,2016,36(2):1-31.
[3]代謙.從“封建制”到“郡縣制”:春秋戰國大變革中國家能力變遷[J].經濟資料譯叢,2016,(3):16-31.
[4]侯建新.“封建主義”概念辨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5,(06):173-188+20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53.
[6]楊振紅.從秦“邦”、“內史”的演變看戰國秦漢時期郡縣制的發展[J].中國史研究,2013,(4):4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