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21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5-0084-03【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5.02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繪本有言,漢字無聲——華裔兒童漢字習得及中華文化意識養成繪本編寫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202410445219)。
一、引言
當前,華人華僑數量超過6000萬。他們的外貌、文化背景、生命經歷具有極強的特殊性,這樣的特殊性使得他們難以被周遭共情、理解、接納,處在多重文化的邊緣,是多重文化的“邊緣人”(marginalman)。他們既不能受到新文化背景人們的認可,又失去了原有祖籍國身份,這讓無數華裔苦惱、徘徊,進而產生了身份認同障礙。針對該問題,美籍華裔二代L曾表示:“在美國,有他者的感覺,回到中國,感覺還是他者。”[2]
出于對個人身份的不斷探索、對在地文化的融入適應,美籍華裔作家在創作時往往聚焦探討族裔文化的認知及身份認同問題[3]。20世紀60年代“泛亞運動”興起,華裔作家作品開始在美國嶄露頭角。其中著名繪本作家楊志成(EdYoung)在美國繪本著作領域產生巨大影響,受到了美國民眾認可,其作品《狼婆婆(longPoPo:ARed-RidingHoodStoryFromChina),1990》于1990年獲凱迪克金獎,是首位拿到凱迪克金獎的華裔作家,這既代表著美國對中華文化態度的改觀,也代表著華裔繪本作家的崛起。
楊志成所著繪本主題多樣。不少繪本以中國民俗故事為骨,兼以表達西式價值觀;繪本畫面既體現中國特色也采用西方繪畫技巧,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體現了楊志成對自身身份及多元文化的獨特思考。因此,以楊志成所著繪本為例對美籍華裔身份認同與在地文化適應情況進行探討具有顯著代表性。
二、文獻回顧與梳理
(一)身份認同理論
身份是自我的社會定位,是動態的,被建構的。[4]不同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會建構不同的身份認同觀念。隨著世界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出現,越來越多的移民在生活過程中出現了“身份認同障礙”,身份認同也成為當代心理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多學科領域的重要研究范疇。
Erikson在ProblemofEgoIdentity(1956)中提出:
身份認同具有雙重內涵,既指個體內部穩定持久的自我同一性,也包括與他人持續相同的重要特質[5。他在IdentityYouthandCrises(1968)中提出,個人身份認同(Personalidentity)指個體對自己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感知,同時,對他人承認自己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感知。即身份認同不僅有關個人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和思考,外界對自身的評價也是身份認同的一大組成部分。社會學家Micheal(1988)進一步明確指出,身份認同主要由個體(主體)和社會(集體)兩個層面的含義構成,認同研究大體沿著自我認同(self-identity)與社會認同(social-identity)兩條主線展開,自我認同強調個體心理和生理體驗,以自我為核心;社會認同則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是“一個人對其所屬社會類別或群體的意識”[7]。對于身份認同與文化關系而言,法國學者馬爾丹(1995)指出,認同是一種特殊的敘事形式,認同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8總體來看,身份認同具有歸屬感和一致性等內涵,其基本含義是個人對自身身份的感知、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以及外界對自身身份的接納與認可。
(二)“邊緣人”困境
“邊緣人”是指處于兩種或多種文化交界處,卻不被任何一種文化所接受,游走在文化“邊緣”的人。這一概念最早由羅伯特(RobertE.Park,1928)提出[9]。埃弗里特(EverettV.Stonequist,1935)進一步將邊緣人細分為種族與文化雙重邊緣人和僅文化上的邊緣人[10]。
本文研究對象為美籍華人,屬于種族與文化的雙重邊緣人。早期美籍華人發生身份認同障礙大多出于美國社會的否認。在自我認同概念中,他們仍認可自己的中華民族身份。而華二代、華三代成長在美國,早已默認了自身的美國人身份,卻仍因外貌、文化上表現出的中國性(Chineseness)不被在地文化認可,社會認同出現了問題;在其向內尋找的過程中,他們接納了自己的中國基因,卻又因思考方式等受到西式文化的熏陶不被母國社會所接受,社會認同、自我認同兩方面皆出現認同障礙,“邊緣人”特性尤為明顯。
身份認同遭到挑戰,異國他鄉的生活不盡人意。不少美籍華裔作家出于對身份的追尋與探索、對異國生活、文化的記述與反思,將對于身份認同的獨特思考、對多元文化做出的取舍與妥協寓于文學作品當中。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身份認同、在地文化適應情況,是進行美籍華裔身份認同與在地文化適應研究的良好材料。
三、楊志成繪本分析與梳理
(一)繪本主題的選擇與映射
楊志成先生的繪本主題多樣豐富,大致可分為四類一—生命感悟類(以《爸爸造的房子(TheHouseBaBaBuilt),2020》為代表)、中國故事類(以《葉限(Yeh-Shen:ACinderellaStoryFromChina),2019》為代表)、泛亞故事類(以《雪山之虎(TigerofSnows)》為代表)以及科普類(以《月熊(MoonBear)》為代表)。
其中,使他聲名大噪的凱迪克金獎繪本一—《狼婆婆(LongPoPo:AStoryfromChina)》屬于中國故事類。在這一類別之下,他還有很多非常出名的故事繪本,如《公主與風箏(TheEmperorandtheKite)》等。這體現出楊志成對于中華文化的欣賞與喜愛。通過對中國民俗故事進行化用,在繪本中“中國”這一語境下,楊志成通過作品巧妙融合了中國文化底蘊與西方敘事風格,展現出跨文化表達的獨特魅力。
對中國故事、中國語境的化用反映出楊志成先生對于自身華裔身份的認可,對自身身份特殊性的理解,也體現了他對自身處于“文化邊緣”的認同。但他并沒有將這樣的“文化邊緣”視為負擔、視為阻擋自已被他人理解的枷鎖,而是十分珍重自身的文化特殊性,并利用“文化邊緣”這一特殊位置,很好地將中美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在楊志成先生一生的創作過程中,他始終將中華文化視為寶庫,不斷從中汲取靈感,并向西方社會介紹來自中國的故事、中國的價值觀,給美國讀者、世界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與感悟。
盡管楊志成先生在選題時對中國民俗故事有著偏愛,但他的繪本向來不囿于族裔主題。即使是早年成名之作展現更多的也是較正面的價值觀一一《狼婆婆》刻畫了三位勇敢、獨立的女孩的形象,鼓勵讀者要智慧勇敢,而非需要等待獵人救援;《公主與風箏》刻畫的同樣是一位女孩,她個子雖小卻機靈、堅毅、有主見,鼓勵讀者在被人看輕時不要自我放棄,反而要堅定信念。在創作中,他跳出“我與眾人”不同的思維方式,把眼光從小我轉移到了人類這個“大我”,展現了自己對于生命、對于自我的獨特思考一一接受了“我自不同”,實現了對自我身份的悅納,更看透了人皆有異的客觀現實。但同時他又明白世界之人同大于異,一定有故事可以撥動讀者相通的心弦。
綜上,通過梳理楊志成先生的繪本選題可以發現,他十分認可自身的“邊緣人”身份,但并沒有因此產生身份認同障礙,而是借此身份,抓住中美共同認可的價值觀,自覺承擔起中美文化交流互鑒的橋梁角色。
(二)繪本繪畫風格與技巧的采用
楊志成先生所創作的繪本呈現出鮮明的風格交融特色,在東西方審美原則、民族元素的選取上進行了一定取舍。
在審美方面,楊志成先生所創作的繪本有意識地舍棄了中正、平和、圓潤、輕靈等民族的傳統審美趣味,吸納西方藝術追求奇險的美學志趣[11],在多本繪本的創作中使用拼貼藝術,色彩使用鮮明大膽,給人以較為強烈的視覺沖擊,使讀者讀來有“陌生化之感”。同時,楊志成先生也注重在畫面中體現中國元素一一如在《公主與風箏(TheEmperorandtheKite)》中使用中國剪紙藝術進行拼貼,在《葉限(Yeh-Shen:ACinderellaStoryFromChina)》中運用水彩對中國少數民族苗族的服飾進行不厭其精的描繪,給美國讀者帶來新鮮的文化體驗。
對中式元素的保留、對西方審美旨趣的采用與接納,體現了楊志成先生采取了文化適應模式中的適應策略。文化適應模式由美國學者舒曼(Schumann)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旨在解釋個體在接觸不同文化時的適應過程,該模式包括社會距離與心理距離兩方面。其中社會距離是指從群體角度,觀察“文化外來者”對新文化環境的融入情況,適應策略屬于社會距離中的“融入策略”,該策略反映的是“外來者”面對新社會文化時可能采取的態度與做法。而適應策略指“外來者”既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又對新的文化進行了積極的學習與靠攏;既對本族文化持認同態度,又積極接納與認可了新文化,是理想的文化適應過程與狀態。
適應策略的采納反映出楊志成先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與美國文化的接納。在適應新文化的過程中,他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態度,沒有一味西化,也不死板封閉,為解決美籍華裔身份認同障礙與文化適應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
四、結語
長久以來,美籍華裔的身份認同及文化適應情況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通過總結回顧有關身份認同理論、“邊緣人”概念,梳理美籍華裔文學的發展概況及國內研究現狀,本文從美籍華裔原創繪本入手,以楊志成系列繪本為例,從繪本主題選擇、繪畫風格兩方面,對美籍華裔身份認同與在地文化適應情況進行探究,并得出了以下相關結論。
美籍華裔在身份認同與在地文化適應方面的確存在困境,在20世紀的美籍華裔文學作品中,身份認同的沖突與障礙表現尤其明顯,但當前,美籍華裔文學作品所反映的主題已有所改變,為人們展現了較好的解決策略一—在進行自我身份定位及在地文化適應時,應積極認同中華民族身份,實事求是地明確與周遭存在不同;同時,不能將不同視為溝通交流的障礙,而應主動適應在地文化,汲取吸納在地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同中存異,異中求同。
參考文獻:
[1]賈益民.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2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26.
[2]劉燕南,王亞寧.華裔新生代受眾的三維建構:媒介時空、代際關系、身份認同一基于華語電視國際傳播的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04):57-64.
[3]談鳳霞.西方華裔兒童文學的跨文化和多維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03):183-188.
[4]S.Ting-Toomey,identity Negotiation Theory, LosAngeles,CA:sage,2015:418-422.
[5]Erikson,E.H.(1956).The Problem ofEgo Identity[J].Journal of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1956,4(1):56-121.
[6]Erikson,E.H(1968).Identity.New York:W. W.Nortonamp;Company,Inc.Furstenberg.
[7]Michael A.Hogg,Dominic Abrams.Social Identification: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88.
[8]Denis-ConstantMartin.The ChoiceofIdentity[J]. SocialIdentities,1995,1(1):6-17.
[9]單波,劉欣雅.邊緣人經驗與跨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06):61-77+127.
[10]E.V.Stonequist,The Problem of the Marginal Ma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5,41(1):1-12.
[11]談鳳霞.民族文脈與共生美學:楊志成對民間故事的圖像重述[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9,(03):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