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幾何的經典問題中蘊含特殊解法或模型,教學中指導學生探究提取并靈活運用,有助于提升解題能力.因此教學中,可結合實例指導分析,設置探究微專題開展應用探究.
1 典例分析
例1如圖1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 AB=1 點 E,F 分別在邊 BC 和 CD 上, AE=AF ∠EAF= 60° ,則 CF 的長是
過程解析 已知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則∠B=∠D=∠BAD=90°,AB=BC=CD=AD= 1,在 RtΔABE 和 RtΔADF 中,有
,則可證 RtΔABE?RtΔADF ,通過等角代換可推知∠DAF=15°

在 AD 上取一點 G ,使得 ∠GFA=∠DAF= 15° (如圖1虛線所示),則 AG=FG . ∠DGF=30° 進一步可求得 
設 DF=x ,則
AG=FG=2x .因為 AG+DG=AD ,則有
,可解得 x=2-
,所以
,則 
2 模型提取
上述為幾何復合題,解析的關鍵是角度與線段關系推導,需要關注“ ∠GFA=∠DAF=15°, 和? ∠DGF=30°, ,實則為‘ ∠DGF=2∠GFA= 2∠DAF=30°, ,隱含了“倍半角”模型.該模型可以串聯幾何圖形中的角度與線段關系,教學中應注重講解.
如圖2所示,在 RtΔABC 中取點 D ,向內構造等腰三角形 ACD ,設出 Ψx 值,則其中 ∠ADB= 2∠ACB=2θ ,而
同時在RtΔABD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構建關系 b2+x2= (a-x)2 ,從而可解出 x 的值.

因此,在已知“半角”求“倍角”的問題中,可以借助“倍半角”模型,在直角三角形相應的邊上截取線段,從而“等腰現,倍角出”,后續可結合勾股定理構建方程解題.
3 模型應用“微設計”
提取總結模型后,可進行專題微設計,引導學生強化應用.總體上采用“模型鞏固 $$ 能力提升”的流程來設計,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模型并靈活運用,
階段1 模型鞏固
教學中設計綜合性問題,指導學生構建半角模型,利用模型結論分析推理.過程中注重建模作法,突出模型特征.
例2如圖 3-(a) 所示, BM 為以 AB 為直徑的 ?O 的切線,點 B 為切點, BC 平分 ∠ABM ,弦CD 交 AB 于點 E ,且 DE=OE
(1)證明 ΔACB 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2)求 tan∠ACD 的值.

教學引導(1)該問題為基本證明題,關鍵是從切線條件和角平分線條件出發來分析推理,推導出 ∠CAB=∠CBA=45° 即可.
(2)該問題為三角函數值求解問題,需要關鍵直角三角形模型,再求解.連接 BD,AD,DO ,作∠BAF=∠DBA ,交 BD 于點 F ,如圖 3-(b) 所示.顯然其中存在“倍半角”模型,分析可知∠AOD=2∠ODB=∠EDO ,進一步分析推理可得AF=BF ∠AFD=30°,AB 為圓的直徑,則 ∠ADB= 90° ,則
,則 BD=DF+BF
,所以 tan∠ACD=tan∠ABD= BD=2-√3.
階段2 能力提升
教學中設計具有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整合知識內容,提取或構建模型.該過程注意解析思維的啟發引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3在圖4的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 y= 2α-2與x軸交于點B,與y軸交于點C,二次函數
的圖象經過點 B 和 C ,與 x 軸的負半軸交于點 A ,動點 D 在直線 BC 下方的二次函數圖象上.
(1)求二次函數的解析式;
(2)如圖4過點 D 作 DM⊥BC 于點 M ,是否存在點 D ,使得 ΔCDM 中的某個角恰好等于 ∠ABC 的2倍?若存在,直接寫出點 D 的橫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圖4
教學引導 (1)待定系數法求解即可,二次函數解析式為 
(2)構建模型再求解.過點 D 作 DR⊥y 軸,設垂足為 R ,設 DR 與 BC 的交點為 G (如圖4的虛線所示).分析可知 ΔABC 為直角三角形,取 AB 的中點"E ,連接 CE,CE=BE ,則 ∠OEC=2∠ABC

當 ∠MCD=2∠ABC 時,則 tan∠CDR=
設點
則

可解得 x=2 ,所以點 D 的橫坐標為2.當 ∠CDM=2∠ABC 時,設 MD=3k CM=4k, CD=5k ,因
,則 GM=6k GD=
,進一步可推知
,
,而
,可解得
,所以點 D 的橫坐標為 
綜上可知,點 D 的橫坐標為2或
中
4結語
上述,開展模型提取與應用探究,并進行探究專題微設計.從問題中提取模型,利用模型指導解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教學中可參考上述設計流程,結合問題開展解法模型探究,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