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雖然動態圖形的面積問題難度較大,但只需明確其運動規律并掌握其變化情況,便能找到解題的突破口,將動態問題轉化為靜態問題.再利用幾何、代數等知識構建面積的函數模型,最終利用函數性質及問題條件確定最終結果.在這個解題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理清解題思路,更要深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2中考數學平移類動態圖形面積問題解題思路
例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 O 為原點,點
,點 B 在 y 軸的正半軸上, ∠ABO=30° .矩形CODE的頂點 D,E,C 分別在 OA,AB,OB 上,OD=2
① 如圖3,當矩形 C′O′D′E′ 與 ΔABO 重疊部分為五邊形時, C′E′,E′D′ 分別與 AB 相交于點 M ,F ,試用含有 ΨtΨΨ 的式子表示 s ,并寫出 ΨtΨΨ 的取值范圍;② 當"
"時,求 ΨtΨΨ"的取值范圍.
(1)如圖3,求點 E 的坐標;
(2)將矩形CODE沿 x 軸向右平移,得到矩形C′O′D′E′ (如圖2),點 C,O,D,E 的對應點分別為C′,O′,D′,E′ .設 OO′=t ,矩形 C′O′D′E′ 與 ΔABO 重疊部分的面積為 s


解題指導
(1)因為 OD=2 ,且四邊形 CODE 為矩形,所以CE=2 ,又因為 ∠ABO=30° ,所以
,又 OA=
,所以
,所以點 E 的坐標為
L
分析本問作為本題的第一小題,求解的關鍵在于找到邊與角的關系,利用三角形與矩形的基本性質求值,較為簡單,也為下一問圖形的平移變化提供前提條件.
(2) ① 如圖3,當矩形從 O 點向右平移至 O′′ 的過程中, C′′O′′D′′E′′ 與 ΔABO 重疊部分為五邊形.

根據圖形平移特點,容易知道,當矩形CODE移動到 C′′O′′D′′E′′ 的時候剛好達到臨界值,此時圖形再沿 x 軸向右平移,陰影部分便不再是五邊形.對于重疊部分的面積可以利用矩形CODE的面積減去平移后的 ΔME′F 的面積進行計算.
由題意知 OO′=t ,根據圖3,顯而易見 Ψt 的取值范圍,矩形從 O 點向右平移至 O′′ 之間的重疊部分為五邊形,圖形的運動軌跡剛好為 CE 的長度, CE= OD=2 ,因此 t 的取值范圍為 0
由
可知,矩形CODE 的面積
因為矩形CODE的 C′E′//OA ,所以 ∠ME′F= ∠AD′F=90°,∠E′MF=∠D′AF=90°-∠ABO= 60° :
矩形 CODE 向右平移 t ,則 ME′=t ,在 ΔME′F 中, ∠ME′F=90° ∠E′MF=60° ,所以
,因此 ΔME′F 的面積為 
因此,矩形 C′O′D′E′ 與 ΔABO 重疊部分的面積為 
分析本題的解題關鍵點為明確矩形CODE的運動軌跡,找出運動重疊的臨界點,知曉其運動到什么位置時重疊部分為五邊形.特別需要注意的是ΨtΨt 的取值不應包括矩形未移動時的值以及剛好重疊部分為四邊形的值.另外,在計算重疊部分的面積時,直接計算較為麻煩,而巧妙利用兩個簡單圖形的面積相減更容易得出,學生在解題時需注意解題方法,及時轉變思維.
② 根據
,先觀察左半部分,S的最小值為
,由于矩形CODE隨著向右平移,其重疊部分的面積也是逐漸減小的,因此,計算重疊部分剛好為四邊形時的面積
,所以,圖形仍需右移.此時重疊部分的面積即為直角梯形的面積(如圖4),即當 2?tlt;4 時,有 D′A

所以
所以 
,符合
的右半部分,因此當
時,
,符合 2?tlt;4
當圖形繼續右移,重疊部分變為三角形,當 t=4 時為臨界值(如圖5),當 4?tlt;6 時 ΔJ′D′=6-t,PO′
,所以
(6-t)Ω2 ,當
時
(舍去).
綜上所述,當
時, t 的取值范圍為


分析本題需要學生細心觀察,擁有較強的作圖能力以及空間思維能力,能明白重疊圖形從五邊形到四邊形再到三角形的變換過程,根據圖形變化分類討論,精準把握t的取值范圍,最終一步一步將問題化解.此題難度雖然較大,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邏輯推理技巧.
3結語
平移類動態圖形面積問題在中考數學中屬于難度較高的題型,學生需要仔細閱讀題目,分析問題條件,將圖形的運動過程分類歸納,有清晰的思路框架,逐步構建出函數模型,再利用函數模型進行分析,從而解決問題.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也需注重細節,培養嚴謹的數學思維和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