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改革與創新開拓,在中考數學的試題中,幾何圖形的線段最值問題,是一種既經典又極具挑戰性的題型,已經逐漸成為壓軸大題,備受廣大師生的關注.
2 例題呈現
例1如圖1所示,在矩形ABCD中, AB=6 ,AD=8 ,動點 E 從點 A 出發沿 AD 運動,同時,點 F 從點 B 出發沿 BC 運動.連接 EF ,過點 D 作 DG⊥ EF 于點 G ,連接 BG .如果點 F 的運動速度是點 E 運動速度的2.5倍,則在點 F 從點 B 運動到點 C 的過程中,線段 BG 的最小值是
解題思路 首先根據題意添加如圖2所示的輔助線和輔助圓,然后利用矩形的性質確定兩個三角形相似,再結合相似三角形的性質確定比例關系,可通過代入比例關系算出MA的長度,接著再利用圓的性質得出NG的長度,利用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得出NH的長度,進而計算出 BH 的長度,最后再結合勾股定理,即可算出BN的長度, BN-NG 的長度即為所求的 BG 的最小值.
答案 :
解析如圖2所示,延長 FE 交 BA 的延長線于點 M ,連接 DM ,假設 DM 的中點是點 N ,過點 N 作NH⊥BM 于點 H ,以點 N 為圓心, DM 的長為直徑作圓,連接 NG,BN
因為四邊形ABCD是矩形, AB=6,AD=8 ,所以 AD//BC 所以 ΔMAE 與 ΔMBF 相似,則 1因為點 F 的運動速度是點 E 運動速度的2.5倍,點 E,F 分別從點 A,B 同時出發,所以
,
進而可解得 MA=4 ,所以在 RtΔMAD 中,
因為 DG⊥EF ,所以點 G 在以 DM 為直徑的圓上運動,
所以 由圖2可知,當 B,N,G 三點共線時, BG 取得最小值,最小值是 BN-NG 因為 NH⊥BM ,且點 N 是 DM 的中點,所以 HN//AD ,所以 HN 是 ΔMAD 的中位線,所以
所以 BH=AB+AH=8 所以在 RtΔBHN 中,
所以線段 BG 的最小值是
例2如圖3所示,在矩形 ABCD 中, AB=8 ,BC=6,E,F 分別是 AD,AB 的中點, ∠ADC 的平分線交 AB 于點 G ,點 P 是線段 DG 上的一個動點,則 ΔPEF 周長的最小值是 .如果點 F 也是邊AB 上的一個動點,其余條件不變,則 PE+PF 的最小值是
解題思路 根據題意添加如圖4所示的輔助線,然后利用矩形的性質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質,求出FT 的長度,再利用對稱性得出 PE=PT ,最后即可計算 ΔPEF 周長的最小值.
考慮動點 F ,可得知 PE+PF 的最小值為PT+PF 的最小值,即 TH 的長度.
答案 ;6.
解析如圖4所示,在 DC 上截取 DT ,使得 DT =DE ,連接 FT,PT ,過點 T 作 TH⊥AB 于點 H
因為四邊形ABCD是矩形,所以 ∠A=∠ADT=90° 因為 ∠AHT=90° 所以四邊形AHTD 是矩形.因為
(2號TH=AD=6 所以 AH=DT=DE=3 ,所以 HF=AF-AH=4-3=1 在 RtΔHFT 中,
(20號因為 DG 平分 ∠ADC,DE=DF ,所以 E,T 關于 DG 對稱,所以 PE=PT 所以
因為
,所以 ΔPEF 周長的最小值是
:如果點 F 也是邊 AB 上的一動點,則 PE+PF 小值為 PT+PF 的最小值,即 TH 的長度,PE+PF 的最小值是6.
3結語
通過對上述初中數學幾何圖形中線段最值問題的例題探究,不僅幫助學生復習回顧了相關的幾何知識內容,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讓學生熟練掌握了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在解決此類問題的過程中,需要牢牢謹記,動中尋靜,找到幾何圖形中的“不變”存在,然后再靈活應用理論知識進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