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亮相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北京時間2024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
材料二:在現代社會,春節的慶祝方式日益多樣化,從傳統的家庭團聚、走親訪友,發展到新興的線上拜年、旅游過年等。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評
于文化之沃土,育創新之新芽
◎李思雨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萬千文化精華于悠久歷史中沉淀,無數文明瑰寶于時代浪潮中閃耀。吾輩當從前輩手中接過文化傳承的接力棒,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培育出契合新時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新芽。(開篇運用富有詩意與氣勢的語言,引出傳承、創新傳統文化的中心論點。)
植根傳統文化,創新表達方式,激活新時代的文化生命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無數文化結晶。歲月悠長,文化無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五千年來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和創造。吾輩青年要扎根傳統文化,發現和采擷其中的精華,創新表達方式,讓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蓬勃的生命力。君不見,李子柒在春晚開場數十秒的表演,讓武漢植物染、四川竹編、南京云錦等十三項非遺驚艷亮相;話劇《司馬遷》將古樂、吟誦、傳統舞蹈精妙融合,讓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在舞臺上熠熠生輝;舞蹈《唐宮夜宴》巧妙運用“5G+AR”技術,讓千年唐俑破壁而出,再現大唐盛世風采……青年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人,更應做“轉譯者”,讓古老智慧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通過列舉李子柒、話劇《司馬遷》、舞蹈《唐宮夜宴》等實例,有力論證了傳統文化如何煥發出新生機,事例典型,論證有力。)
以科技為舟、創意為楫,技術賦能拓展文化發展新路徑。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大自然的四季更迭、吐故納新是一個蛻變過程,傳統文化的發展亦如此,需要經歷海納百川、與時俱進的革新之路。君且看,春晚舞臺上機器人“扭秧歌”,傳統民俗與現代科技碰撞,讓古老的節慶文化煥發生機;莫高窟的電子云圖打破時空界限,數字技術賦能古老壁畫,使敦煌藝術跨越千年鮮活呈現;故宮推出“數字文物庫”,將數百萬件藏品高清影像免費開放,讓沉寂于展柜的歷史珍寶在新時代綻放獨特魅力……這些例子彰顯了一個事實,技術創新推動文化發展,當文化乘上科技創新之風,便能突破時空壁壘,在更廣闊天地生根發芽。(列舉春晚機器人扭秧歌等例子,進一步論證觀點,說理透徹。)
于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若得不到傳承,便會消亡,這無異于丟掉了民族的根;優秀傳統文化若得不到創新,便會失去活力,這等同于丟掉了民族的魂。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技術創新之筆,傳統文化之墨,書寫別樣的故事,一經上映便轟動全球。這部影片的成功,離不開制作團隊扎根傳統文化,突破技術瓶頸的不懈努力。正是這種傳承與創新的融合,賦予了古老故事全新表達。故唯有堅守傳承的立場,秉持創新的理念,搭乘科技的快車,方能讓優秀傳統文化既保留古老韻味,又充滿現代活力,綿延不絕,生生不息。(以《哪吒之魔童鬧海》為例,深入剖析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深化主題。)
曄曄如扶桑,看我少年郎。我輩當扎根于傳統文化的沃土,培育文化創新的新芽,讓文化之舟乘風遠航!(發出呼吁,簡潔有力,總結全文。)
【河南鶴壁市綜合高中】
技法提純
1.立意深刻
作文緊扣“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話題,深刻論證了二者相輔相成的關系,呼吁青年肩負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任,觀點鮮明、立意高遠。
2.結構嚴謹
作文開篇揭示論點;主體部分從創新表達方式、科技賦能發展、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結尾發出號召,升華主題。
3.論證有力
文中運用多種論證方法,列舉李子柒、話劇《司馬遷》、舞蹈《唐宮夜宴》、莫高窟電子云圖、《哪吒之魔童鬧海》等例子,具體有力地論證觀點,增強了說服力;化用“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引用“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等名句,增添了文化底蘊。
4.語言優美
作文運用了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富有韻律美和感染力,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課后練兵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學者認為,《西游記》里所呈現的孫悟空的成長史,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孫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無拘無束的“自在”,但隨著這種“自在”發展到極致,他被壓在了五行山下。戴上金箍,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看似脫離了個人的絕對自由,實則是孫悟空收斂心性,走向“成人”、最終成佛的道路。
“自由”和“約束”,是成長中的青年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他們一方面渴望個體擁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隨時會面對來自社會的種種規范和約束。
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請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引
文題材料以孫悟空的成長歷程為切入點引出“自由”和“約束”的話題。起初,孫悟空處于無拘無束狀態,享受“自在”。然而,這也使他遭受懲罰,被壓在五指山下,失去了自由。后來,孫悟空戴上象征規范和約束的“金箍”,最終成佛,實現了從“自在”到“成人”的轉變。這一過程表明,只有在規則的框架內,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第二段提示語指出,“自由”和“約束”是成長中的青年繞不開的話題。“自由”對應個體對實現個人意愿的渴望,“約束”則代表社會的各種規范。文題引導同學們思考自由與約束的辯證關系,探討其在青年成長中所起的作用。
寫作時,一方面要肯定人性中自由追求的必要性和可貴性,反對絕對自由;另一方面要提倡遵守必要的規則,也要警惕被條條框框束縛思想,喪失創新能力和突破自我的勇氣。
論述過程應緊密結合青年自身的成長歷程,可以從學習和生活實際出發,也可緊跟時事、結合時代話題展開討論。
【李子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