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元洪在政治上屢受挫折,下野后在經濟上卻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他晚年投資現代企業20多家,涵蓋金融、礦產、原料、食品、運輸和文化教育各個行業。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浙江乃至香港各地的公司股東名單里都有“黎元洪”的大名。成功的投資給黎元洪帶來了豐厚的收益。
事實上,和在政治上缺乏雄厚的實力一樣,黎元洪投資企業的資本也不多。他的收入主要是從政期間的積累,并沒有什么" 雄厚的資本,許多資金是靠向銀行貸款周轉來的。黎元洪之所以能取得商業成功,得益于經濟環境的變化。黎元洪投資企業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是史稱“民族資本主義春天”的經濟繁榮時期。忙于戰場廝殺的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壓迫,各類民族企業都取得長足的發展。經濟方面的收獲讓黎元洪對投資企業興致很高。他曾說:“我兩次做總統,皆賠累不少,不如做生意較為安閑自在。”黎元洪晚年的經濟活動是在公開公平的背景下展開的,并沒有利用政治特權為自己牟利。當時許多軍閥和政治人物利用政治權力侵吞財富,進行特權經營,而黎元洪完全是以普通商人身份參與市場競爭。
雖然是大富翁,但黎元洪晚年生活儉樸。從政期間,黎元洪生活就非常樸素。“秘書、參議衣服不華,一席之間八九人,皆執蓮柄蒲葵扇,黎公亦時握焉,其所著西裝制服,以粗夏布為之。自都督以至州縣科員,皆月支薪二十元。”下野后,黎元洪最奢侈的可能就是在天津家里建了一個網球場,冬天就改為滑冰場,年過花甲了還堅持運動。同時,黎元洪晚年癡心于書法,據說寫得還不錯,求墨寶者絡繹不絕。
回顧一生,黎元洪被驟然推上權力斗爭的核心,此后沉沉浮浮,一切都起源于武昌起義。武昌首義領袖是黎元洪最大的政治資本,也是他一生命運多變的最大誘因。如果當年革命組織意見一致,如果當年黃興或者吳祿貞在武漢領導起義,黎元洪的后半生不會風光一時,或許是隱居鄉間的普通前清官僚,也可能是碌碌無為的普通軍官,肯定不會卷入那么多的政治旋渦,顛沛難熬。身處亂世,人們對命運難以把握,黎元洪即是其中的例子。
人到暮年,黎元洪對武昌起義紀念日(10月10日)非常重視。每逢紀念日,他都在家中準備焰火和露天電影,招待群眾歡慶節日。
黎元洪第二次下臺后不久,世界大戰結束,列強經濟勢力重回中國,黎元洪投資企業的經濟情況惡化,甚至難以償還銀行貸款。1924年,黎元洪被迫出售北京東廠胡同的住宅,拮據情形可見一斑。1926年,黎元洪突患腦溢血,次年好轉,第三年初夏在看賽馬時又舊病復發,失去言語能力。當年的6月3日,黎元洪在天津英租界去世,終年64歲。
黎元洪留下政治遺囑十款。我們看其中的內容,可以多少了解這位唯一兩度出任總統的民國元勛的思想主張。其中有“從速召集國民大會,解決時局糾紛”:黎元洪雖然解散過國會,但對國會的作用至死都很重視。“數千年立國之根本精神、道德禮教,常較物質文明尤為注重”:可見黎元洪根子上還是傳統的,認為中國的道德倫理優于西方的物質文明。“革命為迫不得已之事,但愿一勞永逸,俾國民得以早日休養生息,恢復元氣”:可見黎元洪是個偏向革命的保守分子。目睹晚清和民初的艱難時局,黎元洪希望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家能夠恢復元氣,可如果劇烈的革命能夠一勞永逸地終止亂局,他也不排斥革命。
黎元洪留下家事遺囑:“喪事從簡,戒諸子潛心從事生產實業,毋問政治。”
親實業而遠離政治,這是不是黎元洪的人生經驗總結呢?
黎元洪死后,吊唁者絡繹不絕,大人物云集。蔣介石、段祺瑞、馮玉祥、江朝宗等人都赫然在列。段祺瑞前來吊唁時,對著黎元洪遺體三鞠躬,不發一言,默默退出。
1928年6月28日,南京國民政府為黎元洪舉行國葬,全國各地下半旗志哀,鳴禮炮17響,紀念武昌起義17年和首義領袖。國民黨取得政權后,黎元洪是享受國葬隆典的第一人。
(摘自《總統們:民國總統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