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古代戰爭,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些氣勢磅礴的大場面:大軍所行,帶甲百萬、鐵騎十萬,旌旗蔽日、投鞭斷流,煙塵漫天……這幾乎已成現代人心目中古代戰場的標準畫面。
然而,這種在古代似乎司空見慣的場景,在西漢之后的歷史記載中卻愈發罕見。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翻閱史書我們常常會發現,兵力越多的一方,往往最后敗得越慘,甚至一敗涂地,再難振作。
為什么西漢之后,號稱幾十萬大軍的一方,反而失敗率非常高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確“號稱兵力”與“實際兵力”之間的區別。畢竟這兩個數字應該不是一回事。例如在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擁兵80萬,實際上也就20萬左右;土木堡之戰中,明軍號稱有50萬之眾,但《李朝實錄》明確記載明英宗僅率8萬兵力;薩爾滸之戰中,明軍號稱47萬大軍,其實也就10萬左右。
而且,以上提到的這些例子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號稱人數多的一方總會輸掉戰役。
在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以上例子中勝利的一方在記錄這些歷史時,為了彰顯自己“以少勝多”的戰績,常常選擇將自己的實際兵力與對方的號稱兵力進行對比。這樣一來自然顯得自己更加厲害。但如果對比雙方的實際兵力就會發現,歷史上許多被傳為神話的“以少勝多”戰例,其實雙方實際投入的兵力差距并不大,有時甚至“少”的那一方投入的兵力還更多。
因此,撇開那些夸大其詞的記載,單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號稱擁有幾十萬大軍卻最終失敗的一方,其實并不冤枉,因為他們很多時候并沒有真正的兵力優勢。
除了“號稱兵力”的問題,學者蘇小華整理了西晉到隋朝期間發生的戰役,發現交戰單方實際投入軍隊超過10萬人的戰役有近70次,但奇怪的是,動用兵力越多的一方,往往取勝的可能性反而越小。
“西晉在和前趙的所有交戰記錄中,前趙軍隊很少超過十萬,但是幾乎每次都是人數更多的西晉失敗。北魏孝文帝攻擊南朝,每次動用的軍隊都在十萬,乃至二十萬以上,但是北魏只有一次勝利的記錄。”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看似反常的現象呢?學術界普遍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中首要的就是后勤壓力。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說:“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
這意味著,為了維持10萬大軍的作戰能力,需要額外動用30多萬人來負責后勤補給。這代表古代很多數十萬大軍甚至百萬大軍中,實際上能打仗的只有幾萬人左右。更為糟糕的是,維持如此龐大軍隊所需的物資消耗是驚人的。除了糧食的消耗之外,還有騾馬等其他消耗……這對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所以在古代史書中,燒掉糧倉導致敵軍不戰自潰的情況屢見不鮮。即便糧倉得以保全,雙方大軍長期對峙或圍城不下,時間一長,兵力更多的一方所承受的后勤壓力也會愈發沉重。一旦糧草告罄,兵力占優的一方也不得不撤軍,而若此時被敵方抓住破綻發起反擊,往往會遭遇潰敗。
除了后勤因素,社會的進步與生產力的發展同樣對戰爭形態產生深遠影響。比如在較早的春秋戰國時期,戰爭模式通常是:農閑時節,各國動員全國適齡人口參與,而且經常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這種戰爭模式的基礎,就是古典模式下的國戰動員體制。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及莊園經濟的興起,這種模式逐漸無法適應時代變遷,最終走向衰落。西漢之后,莊園經濟與世家大族的崛起導致動員成本大幅攀升,使得國家難以像之前那樣輕易地組織起“帶甲百萬”“兵車萬乘”的大規模軍隊。取而代之的是職業軍人的出現,他們雖數量不多,但戰斗力強悍。
這一點在淝水之戰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東晉的數萬精銳北府兵,將前秦號稱的百萬大軍殺得落花流水。田余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中的觀點是:“(前秦的百萬大軍)也不過是一批被驅迫的新發之卒,散處道途,并沒有形成戰斗能力。”“前秦軍既然不過是烏合之眾,欲對之作周密部署自然是不可能的。這就是強大的前秦軍須臾間頓成土崩之勢的根本原因。”
另外,如果仔細觀察史書,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對于戰爭中出動兵力的記載,往往是越到近代越為精確,而越往古代越為模糊。
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軍事分工的日益明確。過去,不論男女老少,一旦被征發,統統算作“士卒”;而后來,戰斗員、后勤人員、民夫等分工明確,使得軍隊數量統計更為精準。
其二,軍事理論與戰術能力的進步,使得軍隊指揮更加科學合理。在沒有可靠通訊工具的古代,指揮大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很多情況下,部隊派出去后去了哪里,情況如何,是輸是贏……指揮層很難完全掌握。就算是同一支大軍,在作戰中前方情況如何,左右兩翼有無狀況,后方敵人是否突襲等,也經常是兩眼一抹黑。甚至有時候晚上睡覺有人怪叫一聲,都能導致大軍不戰自潰。宋代就發生過營地內突然一聲不明尖叫,導致數萬大軍潰散的荒唐事。同樣在元代,也先帖木兒率領號稱三十萬的大軍進駐沙河準備對付紅巾軍,也因夜間突發的怪叫,使大軍在開戰之前便自行潰散。這場戰爭的失利,給元朝廷造成了重大損失,進而加速了其在后續戰亂中的衰敗。
這也就是所謂的“營嘯”(軍營中的恐慌性騷亂)。事實上,當大規模軍隊集結時,一旦有失敗的跡象,就很容易引發集體恐慌情緒,其后果往往極為嚴重。
所以到了明清時期,戰爭用兵時,便不再執著于將大軍集結在一起,而是以3萬~5萬人為一個集群,分散行軍。這樣一來,既方便指揮,也能降低補給壓力。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出動大軍的一方就一定會失敗。比如晉滅吳、隋滅陳等戰役,就都是依靠優勢兵力才取得勝利。這些戰爭勝利的關鍵在于速度,即迅速發揮己方的兵力優勢,在副作用顯現之前迅速削弱對方的戰斗力,從而一舉定勝局。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大軍被自身龐大的規模所拖累。事實上,《孫子兵法》早有闡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只有因勢利導,相機而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
算起來,名、利、閑,簡直構成了一個“不可能三角形”。我輩凡人,不必自命清高,藐視以朱門繡戶為貴、以金印紫綬為榮的俗世法則,或附庸閑云野鶴的風雅。只不過,人生在世,忙一半,閑一半。拼命地玩、玩命地拼,是兩個極端,皆不足取。布衣素履,自有其樂,何不對自己寬容一些?
——蓬山《算來名利不如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