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系統思維;基礎教育;學校治理;系統機制;主體聯動[中圖分類號]G4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5)03-0023-07[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5. 03.004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明確了教育治理現代化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基本路徑之一。教育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場域和基本載體都是學校,尤其是作為教育體系基點的基礎教育。推進基礎教育學校治理現代化能夠增強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事關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進程和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2] 。
近年來,隨著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政策推進,引發了學界對學校治理的高度關注。研究者圍繞學校治理的方法論主要從3個方面展開:一是從教育治理主體層面開展學校治理研究。在這一視角下,政府、學校、社會、校長、教師以及家長作為學校治理的多元實踐主體,應該激發其參與學校治理的積極性和活力,切實推動治理行為的落實[3]。例如,校長要回到教育本質的邏輯起點,充分發揮其協調能力[4],提高學校管理的質量和水平;教師是完善學校治理結構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主體,應該優化其參與路徑和保障機制[5]。二是從教育治理客體和治理工具視角出發,強調通過完善制度和增權賦能,優化治理主體參與治理的過程與效能。例如,學校治理須思考其價值追求和價值立場,從本體、目的和方法層面建構學校治理形態[6;人工智能和數據是有效的治理工具,能夠推動學校的智慧環境、課程形態、教學范式、學習方式、評價模式等不斷變革,促進教師發展和學校組織的優化[7]。三是從系統視角探討學校治理的復雜性。高效的教育治理離不開多元主體形成必要的聯動機制[8]。以良法善治為治理目標,從資源、過程、價值等要素之間存在的邏輯聯動關系及其外化的組態效應出發,實現觀念、制度、方式和事實等方面的轉型[9],最終實現學校從“他律”向“自律”的治理轉型[10] O
綜上所述,已有關于學校治理的研究成果為全方位理解基礎教育學校治理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從系統性視角出發,現有研究將對學校治理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系統進行探討還存在一定的不足。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這為系統觀念融人學校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進方向。基礎教育學校治理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范圍廣泛性和治理對象復雜性等特點,其治理行為和模式的變革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要用系統思維來思考學校治理,避免碎片化和表面化。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運用系統思維,重新審視學校治理的邏輯理路,深入解讀學校治理面臨的主要現實挑戰,提出優化治理的實踐路徑,以期為學校治理現代化建設提供參考和思路。
一、系統思維視域下學校治理的邏輯理路
從最基礎的內涵來看,系統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相互聯系而組成的具有特定結構與功能的有機體[12]。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系統就是由一定數量并且相互聯系的因素所組成的統一體,整體性、相關性和有序性是其基本特征。”[1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必須堅持系統觀念”“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14]這為一切工作開展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系統思維強調有意識地運用“系統”一詞中的特殊整體性概念以整理我們的思想[15],即從系統觀念出發,將認識對象視為一個系統,把握其非線性關系。這包括要素之間的關系、要素和系統之間的關系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要綜合地、整體地認識對象。即系統思維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和協同性等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16]這明確了治理的系統性和綜合性的特質。學校治理作為教育治理的關鍵部分,其系統性和綜合性更突出。系統思維視域下基礎教育學校治理的本質就是多元治理主體秉持共同教育利益理念一一通過綜合運用治理工具,建立完善協同的治理機制,構成一個各要素共同參與、相互關聯、相互協商的有機整體,推動了提升學校教育治理效果、增強學校辦學活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們滿意的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一)價值之蘊: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路徑依托
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下,大眾的教育需求已由“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即從“學有所教\"轉向“學有優教”。教育不僅關乎每個家庭,更關乎國家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既是時代對學校提出的要求,也是對人民多樣化、個性化教育需求的回應。無論是化解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還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重要路徑之一就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尤其是基礎教育學校治理現代化。只有抓住這一關鍵,基礎教育學校治理才能在學校規劃和發展中明確方向,將其落實到學校治理過程之中,增強人民對教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收獲社會和人民的認可。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參與自覺提升。系統思維下的基礎教育學校治理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激發多元利益主體的參與活力,形成更加民主合法、公平正義的治理程序和制度,暢通學校治理主體表達途徑,從而提高教育需求差異滿足的精準性。二是教育獲得提升。通過學校治理推進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學校可根據時代所需、教育所需,動態調整與優化學校治理目標、制度和工具,使學校治理的目標指向更高質量、更公平、更具活力的教育,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目的之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保證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貫穿于基礎教育學校教育工作的各個環節和領域,其落實程度是檢驗學校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基礎教育學校治理現代化是“目的”與“行動”的關系。學校治理要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統籌下,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立德樹人的成效也是評判學校治理成效的重要標準。相應地,系統推進基礎教育學校治理是以育人為本的治理,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路徑。首先,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治理過程中必然會運用系統觀念。立足長遠,從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目標出發,開展有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治理。治理主體堅持學生全面發展這一共同利益,就有可能摒棄浮躁、單純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將學校治理回歸到教育規律和本質,從而避免出現“為了治理而治理”“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其次,學校治理能夠保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地落細。以立德樹人統籌學校治理內外部各個利益要素,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和師生作為重要利益方,能夠達成學校治理目標的一致認同,形成治理合力。在此基礎上,學校治理的重點是建立協同治理體制,確保教育活動按照相關政策、法規和教育規劃有序開展。這包括完善治理制度和決策機制,明確各學校治理主體的職責和權限,并落實監督機制等。同時,學校還需要提供良好的治理環境和條件,優化資源配置,建立高效的教育治理和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教育教學環境,促進其全面發展。
(三)現實之需:激發學校辦學活力的迫切要求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闡述了學校治理的發展愿景,即中小學辦學主體地位得到落實,學校發展動力得以增強,辦學支撐保障能力獲得提升,形成學校活力競相進發的良好局面。學校治理本質上是一個良性動態的開放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學校內外各教育利益主體基于共同的價值主張和目標追求,通過完善運行機制和協調方法,形成一個非線性網絡。在這個網絡中,多元治理主體能夠優化學校架構,更大程度地實現教育公共利益,保障學校自主辦學,激發學校活力[17]。因此,需要用系統思維來審視學校治理。首先,學校治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包含教育教學、師資隊伍、資源配置、監督與評價等多個要素,還涉及學校黨政之間、校級領導和中層管理人員之間、管理人員與教職工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家校之間以及政校之間等多邊關系。需要通過整體性規劃與協同性管理,借助制度、組織和工具,激勵和保障不同治理主體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學校事務的共同管理[18],增強學校辦學活力的持久性與穩定性。其次,運用系統思維思考學校治理,能夠增強主體之間的溝通協作。各主體會意識到,只有通過增強信息交流和溝通,才能夠讓教育利益需求得到充分表達,使決策更好地體現共同的教育利益,從而保障學校辦學活力的穩定性。
二、系統思維視域下學校治理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學校治理主體融合不夠深入
在當前的基礎教育學校治理系統中,各治理主體聯系不足,活動性不強,融合度不夠,未能形成“同頻共振”的效果。從外部系統看,學校辦學自主權仍不充足。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多次在教育政策文件中提出“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的要求,但在實踐中,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仍然存在“停留在口頭和紙面上”的現象。部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既是決策者又是管理者,存在“越位”“缺位”和“錯位”等權責邊界不清的問題[19],通過財政撥款、師資配備、教育標準等方式管理學校,規范辦學行為,致使學校在制定辦學計劃和管理政策時自主性不足。同時,社會和家長群體對“上好學”的教育需求,以及對學生成績的過度關注,對學校的社會地位和排名仍高度關注。為了迎合這些需求和期望,學校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放棄自主變革的魄力,成為外部需求的“從屬者”。從內部系統看,學校內部治理主體參與不平衡。學校內部治理主體包括各級各類辦學者,涵蓋個人層面的治理主體,如書記、正副校長、校長助理、主教師、學生、家長等,以及組織形式的治理主體,如校務委員會、黨總支委員會、共青團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家長委員會等,理論上都應參與治理過程。其中,校長為首的學校管理團隊、教師、學生是主要參與者,家長有序參與,政府適度參與,目的是提升學校辦學品質[20]。然而,在實踐中,由于各主體的角色和權力劃分模糊,溝通機制不健全,導致治理主體參與不平衡。校長為首的學校管理團隊作用過于突出,而教師、學生等主體參與度不足,直接影響到教育治理現代化在學校層面的實現程度。
(二)學校治理方法協同不夠高效
在學校治理系統中,治理方法作為系統要素,其相互作用和協同發力直接影響系統的整體功能發揮。所謂的治理方法,就是在多元治理主體組成的系統中,為了實現治理目標所采用的治理方式和工具的總稱。只有各種治理方法相互協同,才會發揮“同頻共振”的整體性作用,確保學校治理取得預期的效果。然而,在學校治理實踐中,治理方法存在著協同性不足的現象。一是治理方法較為單一。目前,基礎教育學校治理方法多是通過制定具體的治理方案、實施路徑及技術操作方式,尤其是通過制定政策文件和規章制度來建章立制,或者通過召開會議、下發通知等形式進行宣傳與傳達,結果往往停留在口頭上、書面上,形成活動式治理。在很多情況下,缺乏以系統思維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加強學校治理的方法,治理主體、客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不足,未形成規范化、精細化、個性化及常態化的治理效果。二是數字化賦能學校治理存在碎片化問題。有關領導在2023年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指出,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作用,優化治理流程、重塑治理結構、協同治理業務,推動教育治理走向精準化和高效化[2]。學校實現數字治理后,能夠全景且清晰地呈現學校各方面的實時情況,從而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提升教育質量。但現階段,學校組織制度結構未能夠與數字技術同步迭代,治理技術不能深度融合學校治理全過程[22]。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各部門之間存在系統割裂和孤立的問題,各部門都有著各自的數據,缺乏系統和平臺整合,導致“數據孤島”現象。學校治理主體,尤其是管理層,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瀏覽及處理來自不同平臺和系統的數據。這種碎片化和孤立的信息處理方式容易產生信息盲區,影響對學校治理整體情況的全面掌握和決策效果。
(三)學校治理機制聯動不夠緊密
學校治理機制聯動性不夠緊密是指現有學校治理系統運行過程中,治理制度與機制不夠完善健全,難以有效保障治理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持續穩定的聯動效益不足。一是學校治理制度制定與執行的緊密度不夠。主要表現為部分學校治理仍停留在理念倡導層面,制度建設存在重建設輕實施的問題,缺少全面性和穩定性,制度實施與執行缺乏明確的操作指南和方法,導致制度保障效果不佳。例如,基礎教育學校章程建設更注重重要性和意義的強調,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和動態性,更多是一種臨時性、儀式化的流程,未形成持久的制度安排。二是學校治理運行機制暢通度不夠。一方面,學校治理系統中主體之間的溝通對話機制不夠健全,降低了治理主體參與學校治理的積極性。學校治理往往更注重垂直方向的上傳下達,而水平方向上部門之間、主體之間權責界定不清,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溝通交流機制不夠健全,合作交流有限,相關決策往往由少數人做出,多元主體難以有效參與決策與規劃,難以發揮共同體的合力作用。另一方面,監督的有效性不足。從學校內部來看,雖然設立了校務委員會、學校工會、教代會、家委會等監督機構,應該具有監督與制衡的職責,但校長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和決策者,監督機構的成員往往與其存在利益關系和從屬關系。這種被管理者對管理者的監督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制約了監督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從學校外部來看,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門履行外部監督職能,但更多屬于事后監督,過程性監督不足。
三、以系統思維推進學校治理的優化路徑
(一)堅持同向而行,發揮學校治理的整體性功能
整體性是系統思維的根本屬性,強凋將事物視為一個整體性而存在[23],不是各個要素或者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具有組成要素或部分所沒有的功能,從而發揮整體優勢。基礎教育學校治理系統具有整體性,需要立足新形勢和新階段從系統視角全面考慮學校治理。而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治理理念是學校治理的邏輯起點。因此,需要各治理主體將學校治理系統置于校內外整個場域中進行思考,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整體性地思考和謀劃學校治理工作。所謂“共同的教育理念”,即一切工作以實現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為根本目的。這是各治理主體都應該堅持的共同教育利益,也是聯結各方的紐帶。在此基礎上,各方利益主體才能同向發力,構建治理共同體,發揮學校治理的整體性功能。首先,政府要從“大家長”角色轉變為“合伙人”角色。政府在學校治理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最終目標。不僅要做好“管理者”,加強教育上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更應該做好“支持者”,集中精力做好學校治理的頂層制度設計,營造有利于學校治理的政策環境。其次,學校管理者要做好“先導者”。學校管理者要堅持教育的本質屬性,始終圍繞教書育人目標開展學校治理工作。同時要緊緊把握教育的時代屬性,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需要,結合學校實際,明確學校治理的使命、愿景及目標,靈活調整學校治理策略,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需求。再次,教師要及時跟進共同理念,由“旁觀者”轉變為“行動者”。教師是學校治理的核心要素,應該秉持共同治理理念,由“要我參與”轉向“我要參與”,積極擔當,與其他治理主體建立價值共識,提高治理責任意識。最后,家長需要調整理念,由“局外人\"轉變為“局內人”。家長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分數和成績,更要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興趣愛好和理想信念。主動與學校保持良好的溝通,共同關注學生的教育需求,為學校教育治理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和督促作用。
(二)堅持主體聯動,發揮學校治理的層次性功能
系統思維中的層次性是指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要素,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只抓主要方面而忽視次要方面,而是要兼顧“重點論”和“兩點論”,實現系統功能的最優化。基礎教育學校治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內外部治理系統層次性功能的有效發揮,而層次性功能的有效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內外部治理系統能否突出重點主體、兼顧主次,從而實現系統結構的最優化。首先,要完善基礎教育學校治理外部系統的聯動效能。(1)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最重要的外部治理主體,要持續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教育、財政、機構編制以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應依法依規明確自身的宏觀管理的責任,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形成工作合力,在保障學校基礎設施、經費投入和教師人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激發學校辦學活力。(2)學校應該與政府部門建立定期溝通機制,積極參與相關教育政策制定,及時向政府部門反映需求和問題。同時,通過家長會、家訪、家長學校等形式,與家長建立緊密聯系和合作關系,引導家長積極關注孩子的學習與發展,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與指導。(3)社會作為學校治理的參與者和環境資源的提供者,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購買服務機制,促進社會組織與學校合作,豐富學校治理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其次發揮學校治理內部系統的聯動效能。(1)強化校長的領導作用。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意見(試行)》,明確校長在學校黨組織領導下,依法依規行使職權,按照學校黨組織有關決議,全面負責學校的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校長作為學校治理的核心,應研究擬訂學校治理的愿景和目標,制定具體的治理制度、計劃和方案,完善治理平臺和機制。例如,完善學校黨組織會議和校長辦公會議制度,便于其他治理主體有效溝通和參與學校議事決策。涉及學校發展規劃和改革的重大事項,應充分聽取相關治理主體的意見,接受監督。(2)發揮師生參與學校治理的作用。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核心力量,學校要充分利用教職工代表大會、教務會等平臺,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治理,發表意見和建議;學生是學校教育的培養對象和受益者,學校治理本應基于學生需求、為了學生成長,學生應該有主體話語權。因此,學校應充分發揮學生會、共青團、少先隊等組織的作用,讓學生參與部分學校決策。
(三)優化治理工具,發揮學校治理的動態性功能
系統思維的動態性是指系統中各組成要素、子系統以及系統與環境始終處在動態的變化中。換言之,動態性是系統形成良性結構的重要前提[24]。學校治理的動態性功能是指治理主體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和多樣化的教育需求,需采用靈活的、綜合的治理方法和技術,以更好地實現治理目標。顯然,治理工具是推進學校治理進程的重要手段。參照社會治理,治理工具主要包括政策型、激勵型、參與型和信息型4種[25],學校治理可按這4種治理工具進行優化,形成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的動態系統樣態。首先是優化政策型工具。在治理過程中,學校需要根據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以及國家政策的調整不斷完善政策型工具。例如學校章程、發展規劃以及治理方案措施等,實現政策型工具的動態發展,確保學校治理的正確方向。其次是優化激勵型工具。學校治理過程應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引入競爭機制,完善績效評估體系、獎學金計劃及多樣化的選課和招生機制等,以激活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教育行為,提高學校治理效能和教育質量。再次是優化信息型工具。202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指出以數據為驅動力推動教育決策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教育管理由單向管理向協同治理轉變、教育服務由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轉變,以信息化支撐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需制定相關政策,確保數據治理成為學校治理的常態;建立一體化的數據平臺和共享機制,實現政府和學校部門之間的數據整合;強化對治理數據的動態監測和評估,實時了解治理的實施情況和目標達成情況,分析和識別潛在問題和挑戰,并根據數據結果制定相應治理策略,提升學校治理的精準化水平。最后是優化參與型工具。通過引入電子化、在線化的決策工具,優化學校治理流程。例如在線會議工具、在線問卷調查工具、在線投票平臺、在線決策平臺等,幫助學校建立快速響應機制,方便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分享意見、提出建議,形成多方參與的決策和實施過程,提高決策的速度和效率。
(四)完善制度建設,發揮學校治理的協同性功能
系統思維的關聯性強調用聯系的觀點看待事物,促進要素間的聯結互動和協同,形成行動合力,共同推進系統發展。學校治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治理效能的釋放離不開治理主體基于共同目標的同向發力,而完善的學校治理制度是確保治理系統中各子系統聯動運轉、主體治理活動和行為同軸運轉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完善制度建設,以發揮學校治理的協同性功能。首先是堅持和加強黨對學校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學校要發揮學校黨組織領導地位,強化黨組織對重大事項和重要問題的政治把關,建立健全黨委領導下的學校決策、人事任免等機制;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確保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確保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在學校治理中全面貫徹落實,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學校治理全過程;注重發揮黨支部在學校治理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建立并完善黨支部與其他治理機構的合作機制,實現政治領導與各方力量的有機結合。其次是要建立常態化的督導制度,健全學校內外監督機制。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學校督導,建立立德樹人督導評估標準,強化全過程督導,引導學校內涵式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第三方評估監測機構開展學校治理評估監測工作,全面評估學校辦學質量、水平和效能,推進學校決策和管理行為的合法性、規范性與有效性,推動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學校要完善自我督導體系,評估檢驗黨建帶團建帶隊建、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師德師風及教師與學生發展等方面,優化學校內部治理。最后是學校要完善校務和辦學信息等公開制度,尤其是要公開學校發展規劃、教職工聘任管理、招生入學和教育收費等信息,確保師生、家庭及社會體能夠及時有效地參與學校治理
參考文獻:
[1]新華社.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N].人民日報,2023-05-30(01).
[2]蒲蕊,郝以譜,常波.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視域中學校治理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J].教育學術月刊,2024(06):3-9,53.
[3]張樂天.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意義、重心與路徑[J].復旦教育論壇,2014(06):5-9.
[4]余凱,逢世龍.現代學校治理視域下校長的價值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22(08):13-18.
[5]魏葉美,范國睿.教師參與學校治理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計劃行為理論框架下的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04):73-82.
[6]曾文婕.論學校治理價值向度的建構[J].教育學報,2018(01):58-64.
[7]顧佳妮,楊現民,鄭旭東,等.數據驅動學校治理現代化的邏輯框架與實踐探索[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05):25-34.
[8]楚江亭.學校治理現代化:內涵、困境與路徑重構[J].人民教育,2020(10):13-16.
[9]杜明峰,張猛猛.學校治理的實踐建構與制度安排[J].教育發展研究,2020(20):31-38.
[10]秦玉友.新時期學校治理的現實挑戰與積極應對[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5):18-23.
[11]教育部.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EB/OL]. http://www. 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409/t20240910_1150246.html,2024-09.
[12][奧]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M].林康義,魏宏森,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51.
[13]陳先達,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4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93.
[1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
[15][英]P·切克蘭德.系統論的思想與實踐[M].左曉斯,史然,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3-4.
[16]新華社.推進上海自貿區建設,創新特大城市社會治理[N].中國青年報,2014-03-06(01).
[17]杜明峰,范勇,史自詞.學校治理的理論意圖與實踐進路[J].教育研究,2021(08):132-141.
[18]范國睿.學校治理的邏輯[J].教育發展研究,2022(12) :3.
[19]蒲蕊.論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教育治理效能提升[J].中國教育學刊,2022(08):7-12.
[20]程紅兵.教育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學校治理體系變革研究—以深圳明德實驗學校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7(11):90-103.
[21]懷進鵬.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N].中國教師報,2023-02-15(01).
[22]楊征銘.學校數字治理的困境:表現、溯因與應對[J].電化教育研究,2024(03):32-38.
[23]魏宏森,曾國屏.統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203.
[24]秦書生,楊斌.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思維[J].學習論壇,2017(04):57-60.
[25]周超,毛勝根.社會治理工具的分類與型構一基于社會治理靶向和行動邏輯的分析[J」.社會科學,2020(10):43-52.
(責任編輯:劉新才)
The Logical, Realistic Challenge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School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atic Thinking
LIU Longzhen1,YIN Xin1,2 (1 Chongqing Academyof Education Science,Chongqing 400o15,China;2 Southu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715,China)
Abstract: As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governance at the school level,school governance is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China’s leap from a large educational country to a strong educational country. Under the multiple logical guidance and requirements of providing education to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eople,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stimulating the vitalityof school operation,it is imperativ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chool governance.In practice, school governance is stillfacing thechallenges of insuffcient integration of governance subjects,insufficiently effcient linkage of system mechanisms, insufficient synergy of school governance methods,etc.It is necessary to use system thinking to optimize the formation of a common concept,adhere to the linkage of subjects,optimize the governance tools,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holistic,hierarchical,dynamic, and synergistic functions of the school governance system.
Key Words : systematic thinking; basic education; school governance; system mechanism; subject link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