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盧梭;消極教育;兒童教育;防護型教育;延遲教育[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5)03-0009-06[DO1]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5. 03. 002
盧梭作為西方近代著名的啟蒙哲學家,他的作品問世時曾引起軒然大波,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是他的政治學說和教育學說。盧梭除了通過政治學表達他的哲學主張,還借助教育學著作實踐他的哲學理念,他的教育學理論集中在他的教育學著作《愛彌兒》一書中。這本著作提出了消極教育的主張,也呈現了一套可操作的教育規則。盧梭在書中明確指出,“最初的教育應該是純粹消極的。它絲毫不在于教授美德和真理,而在于保護心靈免于罪惡,心智免于錯誤”];“必須做的事就是防止做任何事”[2]。這種看似要求教育者無所作為的消極教育不僅在當時振聾發聘,長期以來也始終受到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的青睞和推崇,在今天依然可以成為警惕和規范“超前教育”“雞娃現象”的理論依據
一、防護型的消極教育
(一)消極教育實施的目的和功能
盧梭消極教育提出的目的在于防止過早、過多地將知識教育和社會教育施加到孩童身上,避免因教育秩序的顛倒和紊亂帶來一系列惡果。因為在盧梭看來,這種教育錯位違背了自然法則,會導致人的異化。消極教育反對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過多的干涉和作為,消極教育要做的不是積極累積知識和技能,而是防止錯誤的產生。在這個意義上,消極教育是一種具有防護功能的教育,重在保護孩童的自然性不受人為因素的侵害。盧梭整套消極教育理論都是以此為導向,發展出尊重兒童天性的教育規則。在盧梭看來,兒童最初只有純粹的感覺,沒有記憶和想象的能力;只有身體活動,沒有精神活動和善惡的觀念;只有眼前看到的東西才能影響到他,沒有遠見和謀劃。因此,兒童最初所具備的能力只有當下的感覺,人也正是從最初的感覺中積累了生活經驗,作為以后其他能力發展的材料儲備,這些是盧梭對兒童最初狀態的觀察和思考。感覺被視為兒童最首要,也是初始的能力,思考、謀劃的能力和社會道德感都不屬于人最初的狀態,消極教育發揮的功能正是保護兒童最初的狀態不受破壞。因此,教育者不應該妨礙兒童靠感官感知事物,而應該教會他體會這些感覺,引導兒童認識給他帶來這些感覺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大人不應約束孩子的自然需求,不應過早地將在社會狀態下才需要的能力強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養成不必要的習慣,產生不必要的社會需求。兒童應該在當下感覺的指引下,根據自然的需求去行動。
(二)消極教育提出的哲學依據
盧梭的消極教育主張是在他有關人的自然學說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盧梭認為自然是善的,人生來就是善的,那么,人只要保持原初的善就是一種善了。盧梭的這種哲學論調和教育理論違背了基督教原罪的信條,遭到了教會的反對。盧梭為回應巴黎大主教對《愛彌兒》一書的譴責,在1763年發表了《致博蒙的信》(LettertoBeaumont),信中對《愛彌兒》所涉及的消極教育和積極教育原則做了解釋:“如果人自然是好的,正如我相信我已經證明的那樣,那么,只要沒有外在的東西腐化他,他就會保持這種好。如果人是壞的,正如他們費心教導我的那樣,那么,他們的壞就是來自其他地方。關閉罪惡的入口,人的心靈就會永遠是好的。根據這一原則,我確立了消極教育作為最好的,或毋寧是唯一好的教育。我說明了所有的積極教育,無論是如何進行的,它的道路都與目標相?!宜f的積極教育傾向于在成熟之前塑造心智,教給孩子關于成人義務的知識。我所說的消極教育傾向于先完善感官一一我們知識的工具,再教知識,并通過感覺訓練來為理性做準備,消極教育不是懶惰。它不能產生美德,卻能阻止罪惡。它不教授真理,卻防止錯誤。它為孩子做好了一切準備,在他將來有能力理解真理的時候,能夠導向真理,在有能力愛的時候能夠導向好。”[3]這些文字通過將消極教育和積極教育進行對比,再次明確了消極教育的內涵和功能。盧梭哲學體系的立足點是“自然之善”的論點,“自然之善”同時也構成他教育思想所依據的根本原則。他認為:“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切都在人的手中變壞了。”[4]盧梭發現,來自社會的因素是導致人墮落的原因,使人遠離了最初的善,而遵守自然的步伐和自然的秩序,才可以使人避免遠離真實的自我,避免背離最初的善。這里暗含了盧梭的善惡學說,盧梭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是良善的,社會中的各種因素是導致惡的根源。因此,避免孩子過早進入社會狀態,順應自然性,才能教育出一個健康良善的人。盧梭提倡把兒童當兒童看待,按照自然的進程引導兒童。在對兒童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這種自然的進程是指身體和心理的發展狀況。盧梭指出:“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產出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就會寡淡無味,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就會有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盵5]于是,遵守人的自然法則就構成了消極教育的原則。
二、消極教育遵守的教育原則
消極教育的全部要義在于防止教育秩序的顛倒,教育的先后次序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在盧梭看來,秩序錯位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人的不良行為、道德上的惡都是由于教育秩序紊亂造成的。培養一個健全的人,首要的原則是遵守自然秩序行事。盧梭首先提出了人發育的自然秩序,并按照這一自然秩序處理人的感覺、理性、情感、道德和義務培養的先后順序,他認為如此遵守自然的步伐才能培養出一個健康的人與合格的公民
(一)感覺先于理性
盧梭借助對人類的觀察和原始生活的想象提出的自然法則,構成了消極教育的基本原則。在這些原則中,盧梭將“感覺”作為人的第一原則,相應地,在教育理論中也將“感覺培養”作為最基礎的原則,是初期教育中優先遵守的第一法則。感覺的優先性體現在兩層含義上,一是指人在童年的時候,感覺最先產生,是人最早擁有的屬性;二是指感覺之外的其他社會能力的培養不能超前,如果在感覺尚未充分發展的時候,過早培養其他社會屬性,如情感和道德,就會導致兒童認知出現偏差,產出病態和虛偽的惡果。因此,只有在感覺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拓展其他能力,早期的教育應該關注而且只關注感覺的培養。盧梭指出:“在生命的開始,記憶和想象尚未活動,在這個時候,孩童留意的是對他的感覺有影響的東西。因為他的感覺是他的知識的第一材料,向他們呈現出一個恰當的秩序就是在為他們的記憶做準備,以便將來能為他的理解力提供同樣的秩序。”盧梭把理性作為“第六感”,認為第六感是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這些單一感覺使用的基礎上形成的復雜的感覺,換言之,理性是人在使用感官和比較各種感覺的過程中形成的思維能力和各種或簡單或復雜的觀念。按照這一理論,感覺是第六感即理性形成的基礎,因此,盧梭反對過早進行理性教育,認為“童年是理性的睡眠期”,如同人減少了必要的睡眠時間會有害于身體一樣,理性教育如果過早出現,也會適得其反。感覺的培養和理性的培養不是兩個相互獨立的過程,理性必須在感覺形成的基礎上逐漸產生,理性根植于感覺的土壤。在理性形成的過程中,盧梭主張,“讓我們將感覺轉變成觀念,但不要突然從感覺的對象跳躍到智力的對象。正是通過前者,我們才得到后者”[7]。盧梭的這種主張在我國當下的幼兒園教育中正在逐漸被接納和實施。我國在2024年11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并將于2025年6月1日起開始施行,這部新法明確規定了“幼兒園應當以學前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發展素質教育,最大限度支持學前兒童通過親近自然、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探索學習,促進學前兒童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安全和勞動意識,健全人格、強健體魄,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方面協調發展?!痹摲ㄟ€規定了“幼兒園不得采用小學化的教育方式,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課程,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動小學化”[8]。它所強調的學前教育正是本著通過身體實踐培養兒童以及延后智識教育的原則。與通常的教育模式相比,感覺優先的原則會出現智力教育的延遲,但盧梭認為這種延遲是必要的,而且會帶來益處。他認為,遵守自然秩序來訓練身體不僅不會使思維遲鈍,相反,會培養出適合于他的年齡的理性,“教會我們如何使用我們的力量,如何利用我們的身體和周圍的身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使用那些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適于我們感官的自然工具”[9]。
(二)理性先于情感和道德
消極教育放慢了教育的腳步,要求兒童自然行事,但消極教育并不是無為教育,教育者依然要在各個階段做出適時引導。在培養了感覺的基礎上,接下來要進行理性教育,以及情感和道德教育。理性教育要求教育者教會兒童學會比較各種感覺,并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掌握了這些聯系,兒童就學會了處理自我和外界之間的關系。盧梭又把自我與胃與八際教胃。目我與物的大系涉及埋性的友展和運用,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不僅涉及理性,還涉及情感和道德,后者是更為復雜的關系,屬于引導兒童步入社會的環節。在理性的培養過程中,兒童認識了身體和周圍物體之間的關系,學會合理利用自己的體力,不做力不能及的蠢事,判斷力就形成了。在教育秩序中,對物的關系的處理先于對人的關系的處理,這就意味著理性的培養優先于情感和道德的培養,也意味著讓兒童在判斷力尚未形成以前不要進入社會關系中,以免受到各種不良風氣的腐蝕?!氨3趾⒆又灰蕾囉谖?,你就在他的教育進程中遵守了自然的秩序?!?0]在對物的關系處理上,盧梭強調要尊重兒童的真實需求,避免養成奴役的心理。這種奴役的心理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兒童對外界的不合理掌控,二是教育者對兒童的強制。因此,首先要避免兒童對物的自然需求轉變成控制心理,避免因自然需求帶來奴役的心理。這就要求教育者觀察兒童當下真實的需求,并適時滿足這種需求。一旦孩子對物的需求轉變成對人的命令的時候,或是妄自尊大地命令外界服從他的意志的時候,教育者就不能再滿足他這種非自然的需求,以免兒童產生命令他人、無條件讓外界服從于他的奴役心理。同時,教育者不能以命令和強制的方式壓制兒童的自然需求,避免兒童養成服從命令的習慣。在對自我與他人關系的處理上,盧梭把情感作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點,主張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紐帶。在步人社會關系時,盧梭首先培養兒童與他人產生情感聯系。盧梭又將情感的培養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友誼的形成,第二階段是愛情的形成。友誼是將對自己的愛延伸到保護自己生存的人的身上,“一個被精心養育的年輕人的第一情感不是有能力愛,而是友誼。初生的想象帶來的行為是教他懂得他有同類,人類先于女性對他產生影響”]。愛情是形式更復雜的愛,這種男女之愛只有在判斷和比較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本能的傾向是不確定的。一種性別被另一性別吸引,這是自然的運動。選擇、偏愛和個人感情是教化、偏見和習慣的結果。我們需要時間和知識使得我們有愛的能力。一個人只有在判斷之后才能愛,只有在比較之后才會有偏愛”[12]。這種偏愛也是盧梭后來借以構建社會的基礎,它是形成道德和義務的起點。因為在盧梭看來,“只要人的感覺停留在個人之內,他的行為就沒有任何道德性可言。只有當這種感覺延伸到個人之外,它才會首先呈現為情感,接著就具有了善惡的觀念,這使他真正成為一個人和人類的一部分”[13]。因此,在盧梭的消極教育原則中,兒童各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應遵循自然秩序,這種秩序具有先后順序,首先產生感覺,在對各種感覺的比較和判斷中產生了理性,又在判斷力形成的基礎上產生了情感和愛人的能力。在兒童形成了自我保存的理念后,他才有能力判斷怎么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才會產生正確的社會觀念。倘若教育首先教會兒童愛別人,而非以愛自己為基礎延伸出對他人真實的愛,兒童就會在愛自己的天性和愛他人的抽象觀念之間發生沖突,容易培養出表面上為別人、實際上為自己的偽君子,最后也難以成為良善和幸福的人。
三、對兒童教育模式的啟示
盧梭的消極教育原則要求首先把兒童當作一個獨立的自然個體加以照顧和培養,兒童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都需以此為出發點。在教育內容上,依照有關感覺、理性、情感和道德的培養秩序,一是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應以感覺的發展為基礎,二是與兒童當下保存無關的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應當延遲,三是與社會性需求相關的情感和道德教育應當延遲。此外,在教育模式上,首先要以感覺的培養為首要原則,應注重感受型的教育模式的運用;其次對兒童的教育要在滿足兒童當下的自然需求的情景下進行;最后要在社會性教育中,以兒童對自己的愛為基礎,把情感作為人與人之間產生聯系的社會聯結點加以培養。
(一)優先感覺教育,延遲知識教育
盧梭的消極教育要求根據兒童的自然年齡和身體狀況,遵循自然規定的步伐加以引導,不能急于求成,以免過早培養與年齡不相稱的能力。在兒童早期教育階段,對孩子的感官培養是最為重要的。這種感官訓練包括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訓練。感官的訓練要求兒童在一個自然敞開的環境中接受訓練,這也與當今倡導的戶外活動育兒原則相契合。同時,盧梭還強調,教育者要設立一個安全的環境教育孩子。在《愛彌兒》整部著作中,所有場景都是教育者特意設立的,學生愛彌兒每一次遭遇的情景和困難都是教育者特意安排的。因此,消極教育并非無所作為的教育,更不是放任孩子自生自滅的教育,而是教育者按照自然的秩序合理設置場景,觀察兒童的實際需求,并引導兒童一步一步進入設立的教育環節中。在這個意義上,消極教育并非讓孩子肆意妄為,而是按照特定的時序逐步臻于完善?;谶@種原則,在兒童早期教育中,那些需要邏輯思維能力、抽象能力以及記憶性的能力應推遲教育,或者避免刻意訓練。我國當下的幼兒園,特別是公立幼兒園實際上也遵守了知識教育延遲的教育原則。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針對幼兒園“小學化”開展專項治理工作。該通知指出了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所在:“一些幼兒園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這不僅剝奪了幼兒童年的快樂,更挫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影響了身心健康發展?!蓖瑫r,該項通知還給出了指導性建議:“要引導幼兒園園長、教師及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堅持以幼兒為本,尊重幼兒學習興趣和需求,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靈活運用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等多種形式,合理安排和組織幼兒一日生活,促進幼兒在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實踐操作進行自主游戲和學習探究?!盵14]可以看出,幼兒園“去小學化”去的正是需要抽象理性思維能力的知識技能訓練,強調的是直接感知與親身體驗,這種育兒觀與盧梭消極教育中感覺優先的原則相一致。換言之,盧梭消極教育理論中提出的各種能力培養講究時序的原則在當今被官方所接納。
(二)以自愛為導向的個人需求培養
在引導兒童與他人進入社會的時候,為了培養出良善而幸福的人,消極教育要求避免與他人的關系出現攀比和算計,這就需要引導兒童早期關注而且只關注自身的需求。盧梭提出“必須謹慎區分真正的需求、自然的需求與來自初期幻想的需求,或是只是來自那種我說過的生活中多余部分的需求”15],這里指的“多余部分的需求”正是那種因與他人比較所產生的額外的、非必要需求。為了區分真正的需求和非必要的需求,在兒童早期情感培養中盧梭提出了“自愛”概念,有自愛心的兒童只關心自己當下真實的需求,不會與他人作比較,不將他人作為自己行為的參照從而產生額外的欲望和需求。為此,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一方面要防止想象和攀比,因為這兩者都會刺激額外的欲望,帶來需求和能力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會造成人的不幸與惡念?!罢鎸嵉氖澜缬袠O限,想象的世界是無限的。沒有能力增大這一個,就讓我們限制另一個,因為就是從這兩者的差異中產生了造成我們真正不幸的痛苦。”[16]為了防止想象帶給人空洞的、無法滿足的欲望,使人遠離真實的需求、真實的世界,盧梭把他的學生愛彌兒長時間安排在處理感官與物的關系階段,限制學生閱讀,避免閱讀刺激想象。但他為愛彌兒挑選了唯一的一本書《魯濱遜漂流記》,因為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孤獨者如何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如何在環境中運用自己的力量生存。另一方面,攀比會帶來虛榮或榮譽感。盧梭不僅反對虛榮帶來造作和虛假,同時也反對用榮譽感或羞恥感來激發和引導孩子的行為,他的消極教育正是在竭力避免由比較帶來激勵的教育方式。在這一點上,他與英國哲學家洛克截然相反。洛克主張用榮辱感來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一面,強調培養孩子的榮辱感,而盧梭則認為訴諸榮耀、虛榮和輝煌都是危險的和不必要的。根據自愛心的培養原則,在對兒童的現實教育中,應盡量避免讓兒童萌生出與他人作比較來調整和引導自己行為,兒童參照的唯一標準應該是滿足自身當下最真正的需求。在現在的幼兒園教育體系中,幼兒集體活動避免競賽模式,小學教育中成績排名也在淡化排名機制。2021年教育部在發布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中指出:“學生的考試成績、名次等學業信息,學校應當便利學生本人和家長知曉,但不得公開,不得宣傳升學情況?!盵17]這也體現了對兒童的良性教育。
(三)注重“情境教育”和“勞動教育”模式
本著感覺教育為本的原則,在兒童教育模式中,抽象的理論說教激發不了兒童的感受,有效的教育模式應該是能夠調動兒童的感覺官能,使之接受有效訓練的教育模式。與之相應,在教育實踐中,“情境教育”與“勞動教育”是兩種可以讓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的教育模式,兒童置身在可以讓感覺官能直接與當下場景互動交流的環境下接受信息、學習知識與技能。情境教育強調的核心是情境的再現,通過設立和模擬現實場景,讓兒童在身臨其境中學習。這種方法可以讓兒童在當下的環境中直接接觸與感受,順應了兒童早期只有感覺能力的身體特征。我國兒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創始人李吉林指出:“現代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更應拓展其空間,從課堂這一教育的主體區域延伸開去。兒童活動的每一個空間都是一個教育源,或正效應,或負效應。情境教育,旨在把兒童活動空間中的每一個區域構成一個連續的、目標一致的和諧整體,以充分利用環境,控制環境。”[18]“情境教育則與兒童生活相連、相通,使學校呈現出貼近兒童的生氣勃勃的生活場景。”[19]可以看出,情境教育可以使兒童在發揮自身官能作用的時候,從被動接受教育轉變為主動參與的角色。勞動教育也是近年來理論上被探討的較多的方法,尤其是在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下,兒童沒有機會從事生產勞動,在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空間下,離現實生活開始產生距離,勞動開始成為被關注和被特意培養的能力。兒童參與的勞動通常被劃分為“經濟型勞動”和“教育型勞動”,前者出于實際生活需求,后者出于教育的目的。研究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適當進行家務勞動,無論是哪一類勞動都有利于兒童成績的提高和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但是,作為教育手段去有意培養兒童的教育型勞動會更加顯著提升社會情感能力[20]。勞動教育是在現實中培養兒童處理生活能力的一種教育方式,兒童通過直接動手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判斷力也會得到提升。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勞動教育不同于過去繁重的為生存而進行的勞動。無論情境教育還是勞動教育都不是兒童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因此,教育者應該設立引導的目標以及內容,而不是讓兒童沒有節制地參與勞動,或是無目的無規劃地泛泛接觸環境。
(四)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功能的銜接
在盧梭為他的學生設立的教育場景中,愛彌兒只接受他一人的指導,保證教育的一貫性,而現實生活中,兒童的生活環境和培養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3個場所,三者應遵守共同的教育理念為兒童的教育提供一個統一的閉環,這樣才不至于兒童在割裂的環境下生長。本著體驗式教育循序漸進提升兒童認知能力的原則,3個教育主體應該積極配合,相互銜接。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和關鍵場所,也是兒童應該得到充分保護的教育場,家長在消極教育的理念下,遵循自然規則和兒童天性,首先在訓練兒童的感官時,逐漸學會判斷環境的安危和自身能力。學校則應積極保護兒童的天性,在知識教育和人格引領上恰當引入情境教育,避免兒童在集體環境下出現攀比的不良習慣,引導兒童良性進人集體和社會生活。在此,學校和家庭應該遵循同一種教育理念,讓兒童的觀念得到正確的指引。除了家庭和學校,社會在兒童教育上也應有效加強和輔助兩者的教育,針對兒童設立的公共機構和空間應充分發揮體驗的功能,搭起“情境”的橋梁,通過再現現實圖景,讓兒童能直觀體驗自然和生活。因此,根據盧梭消極教育的基本原則,兒童教育需要具象的現實以避免抽象的說教,兒童需要首先學會運用自身的感覺官能以避免其他能力的超前教育,從而實現教育對兒童天性的保護,培養出健康發展的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通過消極教育理念培養出的人能夠懂得自身的真實需求,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是自由、良善和幸福的人。
參考文獻:
[1][2][4][5][6][7][9][10][11][12][13][15][16]J.J.Rousseau,Emile or on Education (includes Emile and Sophie,or the Solitaries)[M].in The Collected Writingsof Rousseau vol.13,tanslated and Edited by Christopher Kelly and Allan Bloom,Hanover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010:226;166;161;222;193;312;263;217;371;364; 371 ;217 ;211.
[3]J.J.Rousseau,Letter to Beaumont,Letters Written from theMountain,and Related Writings[M].in The Collected WritingsofRousseau vol.9,Editedby Christopher Kellyand Eve Grace,Translatedby Christopher Kelly and Judith R.Bush,Hanover and 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OO1:35.
[8]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EB/OL]. https://www. gov. cn/yaowen/liebiao/202411/content _6985752.htm,2024 -11.
[14]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807/t20180713_342997.html,2018-07.
[17]教育部.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EB/OL].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106/t20210601_534640.html,2021-06.
[18][19]李吉林.為全面提高兒童素質探索一條有效途徑一—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的探索與思考(下)[J].教育研究,1997(04):55-63,79.
[20]丁道勇,周金燕.家務勞動有利于兒童發展嗎教育型勞動和經濟型勞動的比較[J].教育發展研究,2023(24):74 -84.
(責任編輯:孫冰玉)
The Connotation of Rousseau's Negative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ldren's Education
CHANG Xuemin', WEI Wenjie2 (1 Shanghai UniversityofEnginering Science,Shanghai2O162O,China;2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o92,China)
Abstract: Roussau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negative education in his pedagogical work Emile,advocating that education should obey the natural order and treat children as children.Negative education is a kind of protective education,which prevents too early and excessve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from being applied to children,and avoids a series of evil consequences caused by the reversal and disorder of the educational order. To this end, Rousseau proposed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s that sensation precedes reason, and reason precedes emotion and morality.Negative education enlightens us that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content,children's education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cultivating felings;knowledge education and skill training that are not rela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present should be delayed,and emotional and moral education related to social needs should be delayed.In terms of education mode,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pplication of perceptual and experiential education models that can mobilize children's senses.In addition,family,school and social should keep coherence of their educational principles,and thus develop healthy,virtuous and happy person with tripartite cooperation.
Key words: Rousseau; negative education;children's education; protective education; deferred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