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共生理論;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共生機制;單元協作 [中圖分類號]G4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5)03-0030-08 [DO1]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5. 03. 005
陶行知指出,一所學校的好壞和校長最有關系。一位好校長成就一所好學校,一批好校長成就一個好的教育體系[1]。《關于實施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2—2025)的通知》明確要求,發揮名校長培養、引領和帶動作用,加強名校長與區域內骨干教師合作與共同發展,著力建設高質量教師和校長隊伍[2]。2024 年4月,教育部啟動新一期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4—2027),進一步深化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3]。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作為教師教育“中國特色”的典范實踐,是新時代校長培養的重要方式,其多方合作與共同創造的組織形式,表現出顯著的“共生”特征。因此,以共生理論為視角研究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內在機理,成為優化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機制的有益途徑。
一、共生理論對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指導性
(一)共生理論及相關研究文獻溯源
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安通·德貝里提出“共生\"這一生物學概念,原指“不同種屬生物在不同獲益關系中生活在一起”[4]。20 世紀中后期,共生理論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通常被解釋為多主體按照一定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模式交換資源、信息、能量和其他各種媒介,形成一定界面和環境共同發展的系統,具有分化、協同、互動、動態和互惠的特點。進入21世紀,全球化和網絡化加速推進,區域文化融合和多元思想交流日頻繁,共生理論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并被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和教育等諸多領域。如李曉娣(2020)[5]、劉和東(2021)[6]、Aagaard(2022)[7]等學者分別將共生理論應用于區域生態系統、跨界生態系統和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研究中。他們通過厘清供給與需求關系、項目組織之間關系以及價值主體之間關系,為學者們建立初步指標體系、探索內在聯系機制、分析創新過程以及構成要素和發展路徑提供了理論基礎。蒙玲(2024)[8]、彭晉全(2025)[9]等學者將共生理論引入產教融合和職業本科教育研究,為提升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及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張立國(2023)[10]、龍寶新(2023)[11]等學者則將共生理論應用于教師培養體系共同體建構,為探索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從既有文獻看,有關校長隊伍建設的教育共生研究較少,尚未形成系統的共生框架。基于此,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名校長工作室共生發展的可行性,剖析并構建促進名校長工作室協同成長、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的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希望能為優化校長培養體系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共生理論對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指導性
共生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間存在的一種既相互依存且和諧統一的關系,共生理論已成為一種貫通、認識自然及人類社會的新理論和新方法[12]。學者袁正清指出,共生不僅是自然界的一種生物現象,也是社會關系中的一種可塑性形式,其本質屬性是協同合作。它不僅涉及生物運行與進化機制,還可作為科學的社會研究方法[13]。共生理論的核心是通過多元化的共生單元構建共生關系,以實現共生結局。蔣開東(2020)[14]、Chen(2022)[15]等學者的研究將共生關系歸納為4個基本要素: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和共生界面。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反映共生系統的動態變化方向和規律,對社會組織的協同發展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共生理論所具有的協作共生品質與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的實踐宗旨高度契合,以共生理念解構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共同體建設具備良好的理論適應性。首先,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共同體是一項復雜的實踐,涉及政府、高校、教研機構、中小學校等4個基本的共生單元,表現出共生主體的多元性。這些單元為名校長工作室系統中各共生體之間的能量交換創造了基本條件,構成了共生系統的基本結構。其次,名校長工作室的主體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在利益上存在耦合的可能性,從而形成共生關系。名校長工作室的共同目標是探尋共同體的成長機制,發揮共同體的合力,組建校長領軍團隊,實現區域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名校長工作室建設需要各部門之間通過職責劃分與優勢互補產生協同效益,形成一個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最后,名校長工作室建設中的4個共生單元——政府、高校、教研機構和中小學校,在特定的共生環境中,依據共生組織模式和共生行為模式,通過共生界面進行信息交流并生成共生能量,從而促進協同合作。名校長工作室系統建設體現了共生理論中的“互惠共生”原則:分工協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贏的生態系統。因此,共生理論的推廣與應用為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如圖1所示)。

二、共生理論視角下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模型建構
(一)共生單元: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基本結構
共生單元是構成共生系統的基本共生體,也是共生關系中能量生產和交換的基本單位。每個共生單元之間相對獨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屬性,而共生單元之間的利益共識和價值認知是共生關系建立的基礎[16]。從共生理論向度看,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系統涵蓋政府、高校、教研機構、中小學校等4個共生單元。它們之間利益兼容的復雜性,既是促進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物質基礎,也是其發展的動力來源。在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系統中,政府提供政策保障與經費支持,優化資源配置,全面保障名校長工作室建設順利實施。高校以其豐富的人才、信息和技術等資源為名校長工作室建設提供前沿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推動中小學校長教育理念創新與教育管理深度融合。教研機構則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培訓,幫助校長把握教育發展趨勢,創新管理理念與方法,提升其專業素養和領導能力,進而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中小學作為教學實踐的前沿陣地,不僅為校長培訓提供了實踐場所與指導,還對校長的教育效果進行評價和反饋。共生理論包含“共進化的概念”,即共生系統內共生個體之間存在相互促進作用,促進共生單元進化創新,提高生存能力[17]。每一個獨立存在的共生單元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任何一個共生單元缺位都會制約共生系統發展。由此可見,只有這4個共生單元建立共同愿景和合作關系才能促進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系統的架構完善。
(二)共生模式: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合作形態
共生模式即共生關系,是共生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相互依附的形式,反映共生體之間在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換方面的關系,以及共生系統中的關系質量和強度[18]。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系統的共生模式是指政府、高校、教研機構、中小學校等4個共生單元之間,在建設高質量領軍人才過程中,利用自身獨特優勢,推動能量流動、相互作用和關系狀態。共生模式由共生運作組織和共生行為兩個維度共同構成。共生運作組織模式側重于成員之間知識交流與互動的積極性,反映知識資源共享和創新活力;共生行為模式則關注利益分配的公正性與對稱性,確保合作體系中各方權益的平衡與和諧
根據共生關系運作組織情況的不同,可將共生關系分為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和一體化共生4種模式[19]。點共生是指在特定時刻,共生體之間進行短暫且一次性的互動,這種合作關系通常缺乏穩定性,且持續時間較短。間歇共生則指在特定時段內進行非連續合作,相比點共生,其合作時間較長,但穩定性和延續性仍然較弱。連續共生涉及在一定時間內共生單元之間的連續互動。一體化共生代表共生組織模式的最高級狀態,在這一模式中,政府、高校、教研機構、中小學校之間全方位互動,使名校長工作室建設中的共生能量生成與分配實現全面一體化,其穩定性和延續性達到最優,
根據共生行為差異,可將共生關系分為寄生(parasitic)、偏利共生(commensalism)、非對稱性互惠共生(asymmetricmutualism)、對稱性互惠共生(symmetric mutualism)4 種模式[20]。寄生共生是最初級的共生模式,指由于實力不均或目標差異等因素,共生單元一方可能寄生于另一方。例如20世紀50年代,我國針對中小學校長的需求,采取封閉式培養模式,教育行政學院是唯一的校長培養機構[21]。偏利共生模式源于寄生共生的演化,其特征在于僅對共生體一方產生益處,而對另一方無負面影響,展現出單向利他性的特點。只有互利互惠的共生模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合作和發展。互惠共生模式根據利益分配的對稱性,又可分為非對稱互惠共生和對稱性互惠共生。非對稱互惠共生在生物圈和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但常伴隨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例如,在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共生系統中,高校和中小學校在性質、功能等方面存在差異,這種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表現為兩者。在校長培養計劃中的能量分配與他們實際付出并不完全一致。在動態變化中,對稱性互惠共生模式是理想的穩態結構,各共生單元實力均衡、優勢互補、利益耦合、效率最高[22]。根據共生理論,共生組織模式和行為模式的不同組合共同構成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共生系統的狀態(如表1所示)。

在不同的共生模式組合中,一體化共生組織模式與對稱互惠共生行為模式結合( M4 , ΔP4 )能最大程度地推動共生體進化。只有趨向一體化對稱互惠共生模式,才能促進名校長工作室持續發展,實現各共生單元穩定共榮。
(三)共生環境: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外生因素
共生環境是共生單元和共生關系之外所有影響因素的總和,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外部因素,也是共生關系存在和發展的主要調節機制[23]。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是一種復雜自適應系統,受共生環境的影響。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共生環境主要包括政策環境、經濟環境、教育資源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良好的政策扶持是名校長工作室有效實施的強大助力和有力支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頒布,為名校長工作室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和支持。《關于實施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2—2025)的通知》的頒布,為名校長工作室建設順利實施提供了具體的指導。經濟環境影響產業結構變化和人才需求調整。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教師隊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標準,名校長工作室作為教師教育的領航者,引領新時代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適配社會經濟市場的變革。教育資源環境是提升名校長工作室效能的核心要素。通過建立資源共享平臺,促進教育資源在名校長工作室共生系統內的優化配置和動態平衡,強化校長培訓生態的協同效應與創新能力。社會文化環境對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實施起著支撐功能。理想的共生環境能夠保障名校長工作室建設中共生關系的正常運作和良性發展。因此,在名校長工作室共生系統建設中,各共生單元需根據環境變化及時調整與優化,使各要素間能夠最大化地達成價值關聯,實現協同、持續和多贏的局面。
(四)共生界面: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傳導機制
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單元之間的接觸方式和機制,以及共生單元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傳導的媒介、通道或載體[24]。通常來說,更多共生界面和接觸面意味著更優質的接觸介質,從而減少交流阻力。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系統共生界面主要是指政府、高校、教研機構、中小學校之間的交流平臺和協同機制,例如信息資源平臺、科研合作機制、實踐研修機制、評價反饋機制等。這些共生界面具有知識傳遞、能量傳導等功能。具體而言,信息資源平臺通過網絡信息技術促進共生單元和個體共享名校長工作室資源,為校長交流互動提供多樣化的技術手段。科研合作機制是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活力源泉,它將校長個體之間內部合作機制轉變為校長與各中小學、高校、教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機制。實踐研修機制為名校長工作室提供實踐支撐,聚焦基礎教育實踐問題,促進校際和科研單位的合作,通過合作、協商與反思實踐,提升校長辦學能力,引領基礎教育實踐改進[25]。評價反饋機制是名校長工作室構建與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其構建與運行影響校長領導效能的增強與治校策略的創新,引領中小學學校管理范式的轉型與優化。共生單元通過共生界面作用所產生的成果或效益被稱為共生能量。共生能量創新教師、校長培養模式,形成系統、相互銜接的教育人才儲備與培養體系,實現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共同發展(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共生系統模型如圖2所示)。

三、共生理論下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現實困境
共生的本質是互依、互利,通過各種合作來實現共生單元的協同發展。當前,名校長工作室建設面臨諸多現實困境。因此,從共生理論視角探討名校長工作室建設,有助于找出短板,厘清思路,推動名校長工作室建設落地見效,
(一)“共生單元”協同不足,未能建立供給互補的共生關系
共生理論下,名校長工作室建設需充分整合政府、高校、教研機構、中小學校等多元主體的資源優勢,形成協同共建效應。協同共建效應是指一個系統中子系統或要素基于共同目標形成共同結構,創建共同理念、平臺和機制,并相互合作、協調和產生協同效應的過程[26]。但從實際運行來看,名校長工作室的共生單元協同效果不佳,常出現融合松散和表面合作的現象。我國教育行政制度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教育部門,遵循“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工負責”原則。中央政府層面雖出臺了推動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相關政策,但各級地方政府在政策的落地執行中缺乏健全的監督和保障機制,極大地削弱了政策對于激發師范院校、教研機構、中小學校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共建的動力,導致名校長工作室建設流于表面形式。部分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主持團隊存在自成一派、單打獨斗、各自為營的現象,進一步降低了工作室共建主體間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限制了名校長工作室效能的發揮。鑒于此,亟待構建一個政府、師范院校、教研機構、中小學校四方協同共建的長效機制,切實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強化協同共生效應
(二)“共生模式”不夠完善,未能構建一體化對稱互惠模式
共生模式影響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其中一體化對稱性互惠共生模式為理想狀態。從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現狀來看,共生模式尚未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從共生組織模式來看,政府、高校和中小學之間的共生模式仍然以點共生模式和間歇共生模式為主,合作缺乏連續性,不夠穩定。高校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與豐富的教育資源承擔名校長工作室的主持人和導師的角色,然而,由于這不是其主要任務,其優勢作用未能充分發揮[27]。與此同時,政府作為宏觀調控與資源配置的關鍵力量,在名校長工作室設立與發展過程中扮演協調者的角色,但未能介入校長培訓的具體實施環節,導致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系統效果不佳,未能實現互惠共贏的目標。從共生行為模式來看,共生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邊界模糊,導致在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共生系統中存在偏利共生模式,即一方受益,另一方未必受益。在名校長工作室建設中,政府、高校的角色不可或缺,但其作用發揮顯得較為被動,這導致校長在培養標準設定、方法創新等方面未達成統一的共識,各共生單元之間存在既渴望改變現狀又互相推卸責任的矛盾現象。名校長工作室內部主體也存在著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沖突,部分主體聚焦于個人進步,忽視作為領導者的引領作用,這種“自我中心”的傾向,削弱了名校長工作室團隊的整體凝聚力。
(三)“共生環境”生態失衡,尚未形成協同共促的良好氛圍
良好的共生環境能夠對名校長工作室建設起到積極正向的促進作用,反之則會帶來負面影響。目前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共生環境生態失衡,嚴重制約了名校長工作室建設中各共生單元共生關系的建立。一是政策執行力偏差。盡管國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已制定支持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相關政策,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不同地區和層級的政策實施力度存在顯著差異,導致某些地區或學校名校長工作室未能獲得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此外,在制度建設與管理審視方面,名校長工作室內部治理體系尚未完全健全,制度嚴苛或寬松可能會削弱成員積極性,影響名校長工作室的共生效果和預期目標。二是教育資源分配失衡。不同地區名校長工作室在資源分配上存在顯著差異,一些發達地區名校長工作室能夠獲得更多政府投入、企業贊助以及優質的教師資源,而一些偏遠或經濟欠發達地區名校長工作室則可能面臨資源匱乏的問題。甚至在同一地區內,不同學校名校長工作室的資源也存在差異。一些重點、知名學校名校長工作室往往能夠吸引更多資源和關注,如資金支持、專家指導、項目合作等,這影響了校長隊伍的專業成長和工作室的發展,制約了區域內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和質量提升。三是經費管理失序。部分市、縣教育主管部門未按教育廳要求提供配套經費,導致資金配置和使用未達到預期標準。即便工作經費已撥到學校財務部門進行管理,但在實踐中,資金挪用與侵占問題仍屢見不鮮。再者偏遠地區教育資源本就相對匱乏,名校長工作室經費保障問題在區域間不均衡加劇。四是社會文化環境失迷。盡管近年來名校長工作室建設體系構建穩步推進,但社會參與度不高,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全民性”依舊滯后。
(四)“共生界面”運行梗阻,資源要素流通缺乏順暢渠道
當前,在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進程中,各共生單元的交流平臺和協同機制仍在探索之中。一是信息交流平臺范圍局限。目前,部分名校長工作室共生系統之間仍存在顯著的信息共享壁壘,阻礙了資源的有效流通與利用。此外,一些名校長工作室的信息資源平臺單一,忽視了綜合性信息的交流構建。盡管即時通訊工具促進了內部交流,但跨區域互動不足、輻射力有限。二是科研合作機制薄弱。教育科研是許多名校長工作室的弱項,主要表現在科研合作模式陳舊、學術科研氛圍不濃厚等,導致工作室在科研合作中難以形成集思廣益、共同創新的良好局面。三是實踐研修機制不完善。師范院校與教研機構提供的理論支持有時未能緊密對接中小學的實際需求,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各中小學校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有限,未能吸收和應用名校長工作室的研究成果。此外,由于校長們身兼多職,難以全身心投人到工作室的實踐探索中。四是評價與反饋偏差。當前,一些地方對名校長工作室的評價仍存在不少問題,如評價主體單一化、評價方法機械化、評價反饋功利化。李艷指出,中小學校長培訓效果評估體系主要依賴于理論框架的探討,缺乏實際操作層面的深度融入,導致評估過程難以持續且有效地追蹤與反饋[28]
四、共生理論下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優化策略
(一)加強共生單元協作,實現共生共贏
在共生理論下,政府、高校、教研機構、中小學校等共生單元間關聯度越高,越有助于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共生系統的生成。為應對共生單元融合松散和各自為政的問題,需要將共同體理念融入實踐中心建設,推動各單元合作形成明確角色和責任的五方聯動共同體,實現緊密協作和協同效應,從而達到“ 1+1+1+1gt;4′ ”的整體效益。一是發揮政府政策的主導作用,政府應細化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政策框架,明確各參與方責任與權益,建立監督機制,設立獨立監督機構,對政策執行情況進行定期評估與反饋,確保政策有效落地。二是發揮高校與教研機構的指導作用。師范院校與教研機構深人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為名校長工作室提供前沿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派遣優秀專家和主持人參與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和教學活動。三是發揮中小學校的反饋作用。中小學校作為名校長工作室的主要實踐基地,應及時對校長的培養效果進行反饋,推動名校長工作室建設高效運作。四是發揮主體作用。凝練優秀校長的典型特質,整合教育教學實踐和管理經驗,為區域內校長樹立榜樣和標桿。通過一位校長帶動一批校長,一批校長帶動整個教師隊伍,從而構建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
(二)優化共生模式,加固共生聯結紐帶
從共生運作組織維度來看,聚焦校長培養體系共生單元之間的一體化模式是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共生系統的重要樞紐。因此,應努力打造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共同體,推動各共生單元實現深度、協同、聯動、長久的戰略性合作。一是從點共生向連續共生轉變,提升協同合作的穩定性。構建政府、高校、教研機構與中小學的長期合作機制,例如設立聯合管理委員會,以保障合作的可持續性。同時,搭建線上線下結合的資源共享平臺,促進共生單元之間的動態互動,實現知識、經驗、課程資源的實時流動。二是從間歇共生向一體化共生過渡,提升系統整合度。在高校與中小學之間建立“雙向嵌入”培養機制,構建跨機構的人才培養體系。高校專家定期人駐中小學指導教學,中小學校長進入高校深度研修,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同時,推動校際聯盟建設,形成區域性校長發展共同體,強化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與共享,增強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能力。三是優化共生能量分配機制,提升整體效能。建立多維度績效考核體系,將校長培養質量、教師成長、學生發展等納入考核范圍,并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激勵,以增強共生主體的參與度和動力。同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對共生系統運行狀態進行動態監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能量分配效率。
從共生行為維度來看,構建共生單元間對稱互惠共生模式是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共生系統的關鍵鏈環。一是減少寄生共生,提升主體獨立性。打破單一依賴行政主導的培養體系,鼓勵多元合作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強化名校長自主發展能力,建立名校長自主學習、研究與創新機制,減少對單一機構的依賴,提高自主辦學與決策能力。二是避免偏利共生,增強合作公平性。優化利益分配機制,在高校與中小學合作中,推動資源、資金、政策的合理配置,確保所有主體均能獲得相應的成長與發展機會。加強雙向賦能,讓高校賦能中小學的同時,中小學在實踐經驗、教育創新等方面反哺高校,實現資源的雙向流動。三是從非對稱互惠共生向對稱性互惠共生演化。建立共生單元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各共生單元在課程研發、師資培訓、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深度協同,使能量流動更加均衡,減少一方收益遠大于另一方的情況。此外,構建高水平互利共生網絡,共享資源、共建課程、共同評估,形成穩定的教育生態系統,實現共贏發展。
(三)完善共生環境,提升共生效能
第一,政策環境。政策導向應彰顯協同共生與互惠合作的理念,促進名校長工作室共同體的良性互動。各級部門應深入了解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的相關政策,通過組織專題培訓、研討會等形式,提高政策執行者的政策素養和執行力。對于執行不力的地區和部門,應及時進行指導與督促。同時,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政策執行中的問題,形成合力推進政策執行。第二,教育資源環境。相關政府部門應強化對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的引導與支持,確保各區域名校長工作室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同時,加強區域間名校長工作室的緊密合作,定期組織交流活動,鼓勵工作室之間分享經驗、資源與成功案例,構建資源共享與合作網絡。第三,經濟環境。在名校長工作室共生系統建設的過程中,經濟環境優化及經費管理精細化成為支撐系統穩健運行的關鍵要素。因此,應致力于簡化名校長工作室經費撥付流程,將工作經費無縫對接至名校長工作室專用賬戶,最大限度減少中間環節,避免資金被挪用或侵占的風險。學校財務部門應設立專項獨立核算體系,明確經費使用標準與審批流程,增強透明度與可審計性。同時,針對偏遠地區名校長工作室經費保障不足的問題,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為其提供穩定且可持續的經費支持。第四,社會文化環境。營造名校長工作室建設發展的社會文化氛圍,通過組織專題研討會、學術講座及利用數字媒體平臺擴大信息傳播范圍,深化社會各界對名校長工作室教育理念、目標及價值的認知與認同。同時,構建多元參與機制,如設立公眾咨詢委員會、開放在線意見征集系統等,以增強公眾在決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的話語權與監督作用,全面促進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向更加民主化、全民化的方向發展。
(四)提高共生界面運行效率,加速能量流轉
第一,完善科研合作機制。開展科研是創新型國家的基石,對于提升各中小學及各高等院校的科技創新能力與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29]。為激活名校長工作室的科研潛能,改變中小學校長、教師單打獨斗的情況,高校和教研機構專家應深度參與名校長工作室的指導工作。同時,應聚焦基礎教育中教學的痛點與熱點,融合地域特色深化教學研究,主動申報相關課題項目,并拓展跨學科主題、跨工作室、跨區域的互動研討,從點到線、由線到面,多層次擴大科研合作項目,強化區域內與區域間的合作程度,實現科研長期一體化共生。第二,健全實踐研修機制。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植根于實際辦學問題,以實踐改進為目標,在實踐中積累經驗與反思成長。伽達默爾提出的“視界融合”理念倡導異質伙伴互補融合、協同創新,共創和諧共贏新文化。在互尊共贏的環境中,這種融合共生氛圍有助于構建實踐研修共同體[30]。高校和教研機構應加強與中小學校的合作,推動理論和實踐在共同體中轉化與傳播,逐漸形成新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指導[31]。高校教師可以通過跟崗研學、托崗研修、送教上門等多種途徑,深入了解中小學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教學特色和校園文化,促進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深度融合。各中小學校應提高參與度和積極性,主動與名校長工作室對接,共同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改革。同時,需優化時間管理,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室活動中,提升整體效能。共生單元之間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單向理論指導實踐或實踐完善理論,而是轉變為彼此之間良性互動和深度融合。第三,優化評價反饋機制。優化名校長工作室建設評價反饋機制是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構建多元共融的評價機制,廣泛吸納教師、家長、教育專家及社區代表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名校長工作室的評估過程,確保評價視角的全面性。二是評價方法多樣化。全面、細致地了解校長工作狀態與管理實效,結合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校長工作過程進行動態、精準評估,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與科學性[32]。優化反饋機制是提升名校長工作室效能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37-44.
[2]教育部.《關于實施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2——2025)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208/t20220819_653904.html,2022-08.
[3]教育部.新一期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啟動[EB/OL].http://www.moe. 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405/t20240515_1130677.html,2024-05.
[4]Douglas A E. SymbioticInteraction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11.
[5]李曉娣,張小燕,尹士.共生視角下我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發展觀測——基于TOPSIS生態位評估投影模型的時空特征分析[J].運籌與管理,2020(06):198-209.
[6]劉和東,劉權.高新技術產業生態系統的演化效應與協同機制[J].技術經濟,2021(01):99-106.
[7]Aagaard A,Rezac F. Governing the interpla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mechanisms in open innovation projects across ecosystem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22: 131 -146.
[8]蒙玲,蔣士會.共生理論視域下的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結構、樣態與路向[J].成人教育,2024(06):76 -84.
[9]彭晉全,王靜霞.職業本科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及其超越一—基于校企共生視角的質性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5(02):12-17.
[10]張立國,梁凱華,劉曉琳,等.共生視角下的“名師課堂”:本質、現實困境與破解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3(05):44 -50,59.
[11李海英,龍寶新.共生理論下全科教師培養共同體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3(03):52-57.
[12]吳飛馳.關于共生理念的思考[J].哲學動態,2000(06) :21 -24.
[13][16][18][23][24]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7-73.
14蔣開東,詹國彬.共生理論視角下高校協同創新模式與路徑研究[J].科研管理,2020(04):123-130.
[15]Chenwm W M,Wang S Y,Wu X L.Concept refinement,factor symbiosis,and innovation activity efficiency analysi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J].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2022(2022) :1942026.1-1942026.15.
[17]袁年興,許憲隆.民族共生理論:散雜居民族關系及目標范示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9(01):119-124.
[19][20]袁純清.共生理論及其對小型經濟的應用研究(下)[J].改革,1998(03):11.
[21]郅庭瑾,劉文萍.中小學校長培訓政策的變遷歷程、演進邏輯及發展前瞻——基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8份政策文本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06):86-101.
[22]劉洋溪,任鈺欣,楊臣.共生理論視角下高校有組織科研的理論邏輯、風險題域與推進策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4(05):1-9.
[25]曹婧.小學骨干校長高端培訓的實踐探索——基于全國小學骨干校長高級研修項目的思考[J」.中小學管理,2019(04):33-35.
[26]李更生.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研修的價值、理念與機制[J].中小學管理,2023(08):10-13.
[27]關松林.發達國家中小學校長培訓的經驗及其借鑒[J].教育研究,2017(12):129-135.
[28]李艷,田莉.英國中小學校長培訓評價的基本經驗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2(01):81-84.
[29]趙敏,葡海灃.校本教研共同體建構:從“共存”走向“共生\"[J].教育研究,2016(12):112-119.
[30]周耀威,王伯康.基于“研究共同體”的教師成長[J].教育發展研究,2005(21):69-72.
[31]蔡群青.大學一中小學教師研修共同體機制建構的實踐邏輯[J].當代教育科學,2021(04):72-81.
[32]張曉東.完善教育管理機制提高校長培訓實效[J].成人教育,2005(10):66-67.
(責任編輯:姜佳宏)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Famous Principal Studio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GAO Xia,LI Huashu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Nanchong, Sichuan 637OO2,China)
Abstract:As an innovative initiative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studio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of basic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xplanatory framework of symbiosis theory“three elements and one interface”,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practical log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amous principals’ studios.At present,the symbiosis mechanism of primaryand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 studios has the problems of insuficient synergy of “symbiosis unit”,“symbiosis mode”to be optimized,and ecological imbalance of“symbiosis environment”, “Symbiotic interface” operation obstruction and other problems. Afte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 studios,which is to strengthen the colaboration of symbiotic units,optimize the symbiotic mode,perfect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operation eficiency of the symbiotic interface,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l principal studios and to provide practical path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symbiosis theory;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amous headmasters’workshops; symbiosismechanism;unit collab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