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載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明顯改變,其保護和傳承還存在很多問題,如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是山西省政府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通過文旅融合的方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主要手段。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與豐厚的文化底蘊,全面深挖其內在的文化元素與符號,通過有效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互鑒融通的技術路線,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提供可靠的保障。
關鍵詞:文旅融合;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41
山西省蘊藏著很多具有歷史認知價值和富有民族文化肌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省憑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積累了具有三晉特色的燦爛地域文化,擁有獨特的人文環境,經過歲月的積累與沉淀,蘊藏著豐厚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珍貴的文化記憶,如人類文化中“活態的靈魂”,同時還是民族傳統中“珍貴的記憶”。眾所皆知,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是一項非常系統的文化工程和偉大的事業,這就需要人們保持韌性,擬定詳細的方案,憑借可持續的力量不斷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遠發展。
1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特色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濃厚且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現出這片古老土地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魅力。
在民俗層面,山西省的民俗呈現出顯著的地域特征。如平遙古城的春節,社火表演非常熱鬧,在高蹺、旱船、舞龍等項目的表演中,人們身穿色彩亮麗的傳統服飾,走街串巷,鑼鼓喧天。歡快的節奏與喜慶的氛圍記載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現出山西人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彰顯出他們熱情、豪爽的性格特征。
從民間藝術領域層面來看,山西省的剪紙非常著名。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在藝人手中就可以轉變成各種非常漂亮的圖案,有些圖案是花鳥魚蟲,有些呈現出民間故事的場景造型等。其線條流暢、構圖飽滿,不僅展現出山西人民對生活的詳細觀察,也展示出淳樸的審美情趣。不同地域的人們在剪紙過程中還會融入他們特殊的民俗元素,比如呂梁地區的剪紙呈現出當地農耕生活的風貌。
戲曲文化是山西地區特色文化的亮點之一。晉劇憑借其悠揚動聽的唱腔、多樣的劇目得到人們的青睞。其表演程式非常嚴格,生、旦、凈、丑行非常齊全,演員在表演過程中通過唱、念、做、打這一流程,把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表演得活靈活現,從劇目的內容到表演形式,都滲透了山西的風土人情、倫理道德,直接反映出山西人民的生活百態和價值取向。
在傳統手工技藝層面,山西的琺華器迥異不同。琺華器色彩斑斕、造型古典,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從選料、塑形至燒制、彩繪等,呈現出山西古代工匠們的技術水平,體現出那個時代山西地區繁榮的陶瓷文化和對外交流的頻繁,既整合了多樣化的文化元素又保留了本土特色的韻味。總體來說,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多個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記載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情感記憶和文化肌理,值得人們用心去保護、傳承和發揚。
2 文旅融合視域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方向
如今,文旅融合逐步演變成促進文化傳承和旅游業產業轉型的主要方向。山西是一個充滿歷史沉淀與文化底蘊的地方,具有非常豐富和別具一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文旅融合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2.1 深度研發非遺主題旅游產品與體驗項目
山西擁有多種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技藝、民間音樂舞蹈、民俗活動、傳統戲劇等。文旅融合視域下,需要進一步深挖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研發與其相符的主題旅游產品。比如以平遙推光漆器的技藝為核心,打造漆器制作體驗工坊旅游項目。游客們來到漆器制作體驗工坊,既能夠欣賞到非常精美的漆器成品,還可以在工匠師傅們的引導下,參與漆器的制作,從打底、繪制圖案至一遍一遍地涂抹光漆,親身體驗這項古老技藝的特殊魅力,把其制作過程轉變成為一種沉浸式的旅游體驗。另外,山西擁有豐厚的民俗文化底蘊,太古社火非常熱鬧,可以研發民俗體驗游項目,引導游客在特定的節日身著傳統服飾,參加社火表演,和當地群眾共同耍獅、舞龍、踩高蹺等,有效融合民俗氛圍,使游客也成為民俗文化的傳承者。結合山西各地的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運城蒲劇、稷山高臺花鼓、新絳絳州鼓樂等,設計主題旅游線路,如晉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秘之旅,使游客感受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多彩,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旅游,進而提升山西省內各地區的GDP。
2.2 利用新媒體強化非遺傳播與推廣
新媒體能夠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平臺。目前,微信、微博、抖音等兼具短視頻與社交功能的媒體等已成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展示的主要窗口。非遺傳承人、文化機構等可以制作精美的短視頻,通過生動靈活的畫面、簡單易懂的講解,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工藝、歷史淵源和背后蘊藏的故事。如拍攝杏花村汾酒釀造技術的短視頻,呈現杏花村汾酒原材料的選取、制曲、發酵至蒸餾等環節,結合非遺傳承人的專業講解,游客通過視頻就可以感受到傳統釀造技術的巧妙之處。
直播同樣是一種高效的推廣方法。通過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的直播活動,銷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手工藝品、文創產品等。在直播期間,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表演技藝,和觀眾進行有效的互動。通過直播的方式不僅可以銷售非遺文創產品,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還可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另外,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話題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打卡、線上投票等活動,吸引更多的游客積極參加,營造全社會關注、了解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增加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網絡空間中的活躍度。
2.3 培養專業復合型人才推動非遺與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旅游”逐漸成為各地文旅發展的新方向。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很多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懂旅游、運營、文創、市場營銷的綜合型人才。山西省的高校可以開設置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旅游的專業或課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旅游管理、新媒體傳播等,為山西省培養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旅游產業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另外,對現有的非遺傳承人與旅游工作者進行定期培訓,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旅游接待、文化傳播技巧等方面的培訓,使他們在工作中能夠更好地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傳播與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并在旅游產品設計、講解服務、線路規劃中可以精準地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提升旅游服務的品質與專業性。
總之,應大量培養專業復合型人才,建立非遺和文旅之間交流的橋梁,有效融合非遺與文旅,確保非遺在文旅融合發展中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
2.4 創新非遺文創產品開發與營銷
文創產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現代生活、游客連接的橋梁。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具有非常大的研發潛能,能夠激勵非遺傳承人和專業設計師構建合作關系,在現代產品設計中融合山西省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如將晉劇的臉譜圖案、色彩應用于服飾、家居用品及文具上,可以研發出既具備現代審美,又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文創產品。
從營銷層面來看,除原來的線下景區商店、文化場館售賣渠道以外,還需要借助電商平臺拓展銷售渠道,開設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的官方電商旗艦店,統一品牌形象,規范產品質量,利用網絡開展營銷活動,比如“非遺文創購物節”等,吸引消費者購買。另外,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上還需要高度重視體驗性與互動性,如設計能夠自行組裝的平遙古城建筑模型文創產品,讓消費者在動手過程中充分了解山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加文創產品的吸引力與趣味性。
2.5 加強區域合作與國際交流拓展發展空間
山西省還需要加大和省內各個地區之間在非物質文化旅游方面的合作力度,突破地域約束,共享資源,優勢互補。比如晉中地區和呂梁地區可以共同打造民俗文化游,融合兩地民俗表演、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形成跨區域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提高總體的核心競爭力。
從國際交流層面來看,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特殊的文化魅力,可以主動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民俗表演、非遺展覽等,把山西的面塑技藝、剪紙藝術等呈現給全球各個國家的人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引國際游客到山西省感受非遺,提高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擴大其知名度,使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國門,在更加廣闊的舞臺上大放光彩。
3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路徑
3.1 加強政府引導,建立法律機制
非遺發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遺傳承工作的開展具有較強的復雜性,關系到很多的環節和多方因素。在全面推進非遺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需要發揮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建立以政府為主導、文化單位發揮積極作用、非遺傳承人全面參與的合作機制。具體來說,政府應全面發揮其宏觀計劃和管理層面的工作職能,明確劃分各個部門的權責,健全現有的規章制度,這樣可以保證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有秩序的狀態下得到傳承、研發。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已經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在這個前提下,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作為基本法,全面、不折不扣地執行有關法律規定,致力于建立一套體系化、系統化且結合實際的法律規定。同時,還需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長效機制、投入機制、人才培育機制和聯動機制等,逐步提高社會各界對非遺工作的認同感和參與度,調動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凝聚新時代非遺發展的強大合力,推動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3.2 創新傳承方式
現如今,國潮熱不斷發展。在這種發展視域下,一些將非遺當作主題的文創商品受到群眾喜愛。如平遙唐都推光漆器和山西榆次窯文創產品等,它們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產品有效整合的代表,其更好地融合了傳統元素和現代元素、文化設計理念與行業設計思路。山西省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為文創產品的研發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文創產業蓬勃的發展形勢,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的創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是全面考慮不同群眾的愛好和各種主題的特征,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資源融合到一起,研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創產品,使這些文創產品不僅可以體現出山西省特殊的地域文化魅力,還可以滿足不同群眾的文化要求。
二是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基地,如劉家堡村非遺體驗基地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之一,在非遺體驗基地中,不僅可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展示活動,還可以讓人們參與其中,體會非遺的獨特魅力。
三是重點培育民間藝術文化創意產業,采取多樣化的措施,使民間藝術煥發生機和活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鮮活化,同時逐步形成具備影響力的品牌,提高民間藝術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3.3 加大宣傳力度,投入更多的資金
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對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快速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在宣傳過程中投入更多的資金支持。
對于宣傳工作來說,應該全面應用新媒體平臺,用心制作以非遺為主題的短視頻、開展直播活動等,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講述并展示非遺制作過程,同時現場講述非遺項目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技藝特點及其個人學藝經歷,增加故事性和感染力,以吸引游客的目光。另外,還需要有機整合線下文旅活動,在每個景區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和展覽等活動,創設沉浸式的體驗環境,進而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
從資金投入層面來看,政府應為非遺傳承工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保證這些資金可以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主要階段中,如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技藝傳承基地的建設等。另外,還需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指導企業投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的研發,助力非遺主題旅游線路開發等。通過采取多樣化的措施,實現在文旅融合視域下有效傳承非遺文化,從而推動山西省文旅產業朝著高質量、高標準的方向發展。
3.4 培育傳承主體,優化主客協調機制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對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態傳承過程中,培養傳承主體、完善主客協調制度體系尤為重要。
對培養傳承主體來說,需要加強對現有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通過開展專業培訓、進修交流等,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技藝水平,助力他們有效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與此同時,還需要吸引很多年輕群體加入到傳承隊伍中,如在學校開設非遺興趣課程、設置有關專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培養人才。
從完善主客協調制度上看,需要全面考量游客的非遺體驗需求和非遺的自身特征。精準設計非遺展示、體驗的場所和線路,吸引游客參加,強化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激發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同時,在游客和非遺傳承人之間還需建立交流、互動的平臺,使游客的建議可以及時地反饋給非遺傳承人,以便于非遺傳承人結合具體狀況調整非遺的傳承內容和展示形式,最終促進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旅融合中實現活態傳承的目標。
4 結論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路徑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上文內容的分析,應從多個層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比如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投入足夠的資金等,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通過培養傳承主體,完善主客協調制度體系,能夠不斷地創新技藝,為游客帶來良好的體驗。總而言之,文旅融合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唯有持續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路徑,平衡傳承保護和研發利用之間的關系,協同各方的力量,方可讓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實現長遠的活態傳承,推動山西省文旅產業朝著高質量、高標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宿花琳.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路徑研究[J].呂梁學院學報,2024,14(3):53-57.
[2]李娜,吳軍明,劉培峰,等.傳統工藝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路徑:以景德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云鵬為例[J].陶瓷學報,2023,44(2):382-388.
[3]俞亭.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活態傳承的創新實踐研究:以福州市“非遺”保護工作為例[J].藝術科技,2023,36(21):163-165.
[4]嚴芮圻.新媒體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策略[J].新聞世界,2023(4):86-88.
[5]王利,李鑫.融媒體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研究:以山西平遙推光漆器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17):123-126.
[6]張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閾下民間剪紙藝術的活態傳承研究:以山西剪紙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