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質生產力”是2023年9月誕生的新詞匯,它指的是與新的生產關系適配的新型生產力,與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密切,必然與新質生產力形成良性互動,需要高職院校以教育現代化改革撬動人才培養創新[1]。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于其中融入新質生產力,實現思政課育人體系創新,成為人才培養創新的重要抓手。
一, 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指技術、知識、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創新,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新質生產力的出現也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是從舊質生產力當中孕育,最后突破量變形成質變,成為生產力大系統當中的主體。目前,可以將信息技術、智能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這些元素已經滲透到各個行業和領域,形成“信息 +,,,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發展模式。從更為宏觀的角度觀察,綠色生產力(綠色、環保、節能)、數字生產力(新技術引發的科技革命)、藍色生產力(依托深海形成海陸循環模式)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二、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重要意義以及基本原則
(一)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重要意義
1.提高學生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與應用水平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觀等,將新質生產力理論融入進來,讓高職學生理解何謂新質生產力,并將其與自身學習與發展關聯起來,提升他們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能的積極性,能夠在未來的崗位當中有效地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
2.確保高職院校思政課進一步實現理論結合實踐
相較而言新質生產力理論更加具象,與社會發展、國家強盛的關系更為密切。而且新質生產力作用于生產關系的現象更為明顯,有利于高職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等理論。高職生更可以在校企合作實習平臺接觸新質生產力,進一步落實理論聯系實踐。進一步而言,新質生產力理念要求思政課不僅要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更要關注當代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這一變化使思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實際,更具有時代感和針對性[3]。
(二)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基本原則
1.系統性原則
首先,將新質生產力理論與思政理論融合;其次,將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入思政課課堂以及大思政格局中,服務于師生交互以及學習,實現師生對接。
2.實踐性原則
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思政課中,需要任課教師進一步落實理論聯系實踐,為學生新質生產力的學習、運用以及思政理論的轉化提供實踐平臺。
3.層次化原則
當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思政課程后,需要教師更加重視學生學情,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實施引導方案。教師通過科學的引導方案確保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效認識和掌握新質生產力,并將其與自身發展建立關聯,使新質生產力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自身發展規劃。
三、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可行性、面臨的挑戰
(一)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可行性
1.教育信息化2.0為新質生產力融入思政課程提供技術支持
目前我國教育正從信息化1.0向2.0邁進,智慧課堂等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融入思政課堂提供了技術支持。例如,教師能夠通過人工智能采集全國高職生心理特點,并結合共性心理、個性心理形成更科學的課程實施方案。
2.高職思政課程融入新質生產力的研究,為相關課程提供了經驗
雖然,新質生產力理論誕生不久,但各地高校都在紛紛開展有關課題研究,所形成的成果可以被高職院校利用起來,有效地避免閉門造車,降低由此形成的資源損耗。
3.高職生熟練掌握新技術,為新生產力融入思政課程提供了基礎
高職生生活在新時代,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并不陌生,甚至在生活中經常接觸此類技術。高職生對新技術的靈活掌握,為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思政課程提供了最為基本的條件。
(二)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挑戰
1.新質生產力的升級頻率較高
以人工智能為例,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型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涌現,機器人技術成為熱門研究領域。這也意味著將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思政課程中,必須面對新質生產力理論以及具體組成不斷升級的這一挑戰。換言之,社會經濟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更新,需要高職思政課知識體系的更新與其適配,若是高職思政課知識體系更新慢于社會經濟領域,就會造成高職思政課程與社會脫軌。
2.教師對新質生產力的把握不足
在醫學專業領域中,將“Python”課程與課程思政元素相結合,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然而當前課程思政建設表面化,脫離了專業培養目標,未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然而,放眼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可以發現部分教師雖然能夠整理概括出思政理論體系,但是讓他們跟上時代步伐,結合高職生心理、專業等形成思政課程設計時,他們便會感覺力不從心,無法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去了解學情、分析學生心理,做不到針對性。換言之,部分思政教師利用新質生產力提升育人質量的能力相對不足。
4.資源稟賦不足
資源稟賦不足,導致新質生產力融入不足。首先,我國近年來加大了高職院校招生力度,大量學生涌入高職院校,這使育人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次,在高等教育中,我國更多優質資源傾向于名牌大學、一類本科。高職院校、二類本科的資源包括資金、技術等相對不足,無法有效地引入新質生產力。例如,智慧校園建設相對薄弱,導致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具體技術尚未全面地融入學科育人中。
5.育人評價方式落后
育人評價方式落后,無法動態發現融入問題。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很大一部分思政教師仍然運用傳統育人評價模式,以階段性育人評價進行育人總結,并未將評價工作融入自身育人、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當中。這種落后的評價模式,沒有辦法發現教與學的過程性問題。
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育人的策略
(一)積極學習相關政策
積極學習相關政策,促進理論融合,提高理念水平以及政治站位,將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新時代人才為根本目標,解決思政課與社會經濟發展脫節的問題。高職院校建立新質生產力有關的課題,整合思政教師以及學生投入其中,以強勁的學研項目推動二者融合進度與質量。參與者需要深入學習新質生產力有關理論和政策,包括之前教育部發布的“雙高”計劃,將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作為目標,使思政課聯系實際,擁有源頭活水。另外,師生合作學習“十四五”規劃當中有關人工智能的內容,既讓學生深度了解人工智能的本質、功能,更會由此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政治認同。如此,師生緊跟時代步伐,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實現思想政治教與學的對接,可以改變思政課落后于社會發展的這一長久以來的痼疾。當然,其中高職院校需要積極深入合作企業,了解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對應崗位勝任力模型,并將其作為指引,達成高職生知識、技能、精神、職業經驗的多維度學習,可以顯著提升思政課育人的質量。
(二)積極培養“新型雙師型”思政教師隊伍
明確“新型雙師型”思政教師標準至關重要,見表1。
在該類教師的培養當中,高職院校需要充分發動勞模辦公室、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創客孵化器企業、專業對應的行業企業等為合作對象建立的具有產教融合特點的實習平臺)等機構、組織、單位,形成多主體協同,培養出符合表1所列標準的思政教師。
3.思政課需突破傳統模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三)健全與新質生產力相吻合的思政課程模式
眾多高職院校思政課仍然保守傳統,將理論學習以及考試成績作為育人目標,忽視了理論轉化,理論聯系實踐并未真正地形成閉環。
健全與新質生產力相吻合的思政課程模式,進一步落實理論聯系實踐。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將計算機從單純的工具轉變為能夠與人類協同工作的伙伴,這一變化為解決問題和推動社會創新打開了新的大門。同時,大數據融入人工智能領域,會增強其深度計算、深度學習能力,可以生成更多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視頻、圖片、音頻、動畫,將社會中各類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高職思政課中,打破了思政課與社會的屏障,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并形成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模型。此外,依靠上文所言的校企合作,讓高職生深入合作企業當中,接觸新質生產力,了解它們的功能、特點,明確掌握它們所需要的能力,能夠進一步建立學生的自我發展規劃意識,不斷地向復合型人才轉變。例如,會計專業的高職學生,可以深入到合作企業當中了解會計核算、預算管理的新模式,以此掌握新質生產力(財務ERP系統等先進軟硬件)、形成具有管理會計思維、現代技術水平的專業會計人才。

(四)多措并舉提升資源水平
多措并舉提升資源水平,推進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思政課。首先,建立系統的生源管理機制。從招生階段提高學生質量控制工作,盡可能保證生源的優質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錄取規模,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源供需矛盾;其次,積極響應政府政策,加強財政經費的管理,同時聯合合作企業不斷地提升資源管理水平。尤其是要形成自身獨有的知識產權,以此提升校企合作話語權,并以獨有的知識產權爭取到更多政策支持;再次,將有限的資源向智慧校園傾斜,為大數據、人工智能、云平臺等技術融入高職課堂夯實基礎。智慧校園建設中要形成頂層設計,確保建設的持續性、兼容性,避免因為缺乏規劃導致的超標建設。例如,通過智慧校園建設將高職院校圖書館融入進來,通過數字圖書館建設為學生思政課學習提供多種資源,包括文獻、書籍、視頻、圖片等。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最為關鍵,該軟件能夠采集學生數據,區域內圖書館有關信息,整合出思政課學習資源,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五)積極運用新質生產力創新育人評價模式
計算機技術蓬勃發展,在該技術育人當中師生往往面臨著一系列倫理和法律的挑戰。但是傳統計算機育人當中,以技術培養為重,忽視了計算機倫理以及法律問題的分析以及應對,這種忽視課程思政的育人方法,極可能導致技術誤用、隱私侵權等后果。而深究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傳統專業課育人與思政課的割裂,同時也在于思政課育人當中并未建立與新質生產力融入有關的創新育人評價模式。解決這一問題在于深刻地認識到“專業課與思政課的聯動,并且利用信息技術將評價延伸到育人活動始終”,其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入至關重要。這些本身代表著新質生產力,通過它們獲取思政課數據并以這些數據評價思政課質量,最終實現了新質生產力與思政課程的充分融合。誠然,這也需要思政課教師改變觀念,提升自身信息素養,如此才能承接這一動態育人評價模式。
結語
新質生產力包括思想創新、技術創新,是行業轉型升級的內部驅動力。將其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是社會經濟發展、教育改革推進的必然。思政課育人需要從理念、方法、技術等維度形成全新的育人設計,為新質生產力融入思政課創造條件。目前來看主要是發揮新質生產力核心技術的教育整合功能,既為學生思政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提供支持,也能夠使高職生在深入合作企業、行業領域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新質生產力對應崗位勝任力標準,使他們最終發展成為新時代應用型人才。過程中新型雙師型教師培養、思政課程模式創新、育人評價模式創新成為關鍵節點。尤其是育人評價,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組成打通育人過程,使新質生產力與思政課程渾然一體。
本文系甘肅省2024年度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新質生產力融入高職思政課“1331”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4XXSZGZYBKT5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奇靖.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思政課教學體系建設的創新研究[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36(02):80-84.
[2]田華.新質生產力融入思政課教學方法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文摘版)社會科學,2024,(07):207-210.
[3]徐俊.新質生產力理念融入思政課:意義、原則與路徑[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4,(03):4-13.
(作者單位:武威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