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師生問題”是一個廣泛的話題,涵蓋教育領域中的許多方面,它關系著教學是否能順利推進,影響著教學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校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后備主力軍,他們的價值觀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導向,而職業院校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和諧的師生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形成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優秀的高素質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培養一代又一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有志青年。然而,新時代下,隨著社會、科技、文化的進步,學生思想觀念和性格特點也都在不斷地變化,傳統的處理師生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形勢,新的師生關系問題亟須得到妥善解決。
一、互聯網時代職業院校學生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目標和理想、自律意識淡薄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學生心理和觀念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是在電子產品和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對電子設備的依賴遠遠超過10年前的學生,他們對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和短視頻帶來的短暫快感形成了高度依賴。與此同時,他們的自我信念和理想目標在虛擬世界里被不斷地被磨滅,長此以往,他們逐漸迷失自我,無法形成自己堅定的自標和理想,從而對大學生活和學習完全失去興趣,也失去了能支撐自己自律的精神支柱。在課堂學習和自學過程中都嚴重缺乏自律意識,忍不住被網絡世界牽絆,這種自律意識的缺乏不僅表現在學習專業知識上,在日常的生活習慣、言行舉止,以及各種校園活動中都有所表現[1]。例如,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制訂學習和生活計劃,當他們遇到問題和困難時通常都是持無所謂的態度,不主動尋找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依賴老師家長幫其解決。久而久之,學生自主生活和思考學習能力也變得低下,遇到問題只會逃避,躲藏于網絡世界,變得消極和冷漠,對未來生活也極其迷茫。
(二)以自我為中心,沉迷網絡世界
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在家長的精心呵護下長大,是家里的中心,他們沒有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經歷,也沒有集體生活的經歷,導致他們考慮問題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為他人考慮的精神,也沒有集體意識。然而很多學生在離家踏入大學后,他們必須獨立去適應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集體生活,自己不再是周圍人的中心,不再被遷就和呵護,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也不再有人幫忙處理,與室友同學相處也會存在一些摩擦等,這些問題令他們手足無措。此時他們就會選擇沉迷于網絡世界,借助網絡世界來逃避現實的不如意。還有部分學生,從小在家長或者輔導班老師的督促和陪伴下學習,導致他們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到了大學,脫離了家長和輔導班老師的輔導,自己又無法摸索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久而久之發現學習異常困難,對學習失去信心,變得自卑,對未來充滿困惑和迷茫,轉而投向網絡游戲世界尋找成就感。
(三)情感復雜多變、自尊與自卑同在
職業院校的學生往往面臨著來自社會、家庭和自我認知方面的多重壓力。學生的情緒情感世界豐富多彩且復雜多變。一方面,他們可能因就讀職業院校而感到自卑和不自信,無論在學校還是社會上都自我感覺低人一等;另一方面,他們又有著強烈的自尊心,相對比較敏感,極其在意周邊人對自己的評價,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與尊重。還有一些學生可能因多次遭遇挫折和忽視,表現出情緒不穩定、情緒自控能力弱、冷漠、抑郁等情感狀態。
二、師生之間存在的問題
(一)師生之間較為功利
互聯網時代的學生對電子設備高度依賴,甚至在課堂上也無法放下自己的電子設備,成為課上的“低頭族”。而受教學評價機制的影響,師生在課堂交往活動中,部分教師不再像傳統的老師那樣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課堂不良行為不及時制止,因為他們擔心學生給自己“差評”。此外,部分教師沒有掌握當代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及時的引導,也未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做針對性的教學管理和設計,而是把精力花費在去“迎合”學生上,期望在教學評價中獲得學生的“好評”。同時,部分學生也沒有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而是刻意親近教師,試圖與教師熟悉一些,以期望教師在學業考核中給予自己較高的分數[2,事實上,教師確實會在無意中給日常熟悉的學生更好地考核分數。這樣導致考核的分數無法實際反映學習效果,出現刻意與教師打好關系的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差,分數高,認真鉆研學習的學生分數反而低的情況。久而久之認真鉆研學習的學生學習動力也變得不足。教師與學生相處變得非常功利,無法形成一種正向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二)師生之間較為冷漠
理想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對老師的態度尊敬,老師也熟悉每位學生,并能夠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3]。互聯網時代,不僅學生心理特點與傳統學生的心理特點存在較大的變化,教師也有部分時間采用網絡教學或者混合教學形式,導致教師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成長、家庭環境、校園生活了解甚少,師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他們之間是冷冷的傳授知識和被動接受知識的關系,這種消極的師生關系自然會導致教學效果較差。教師上課才來,下課即走,課堂上缺乏互動和激情,不管學生學習效果,也不研究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而學生也是麻木冷漠,課上玩手機睡覺,根本沒有有效學習到教師講授的課程。
(三)師生之間對立甚至發生沖突
職業院校的學生相較于教師本人的學習經歷而言,其學習態度較為松懈,部分學生甚至表現出一定的反叛情緒,與教師期望不一致。因此,部分老師對學生比較嚴厲,對學生的表現產生不滿,學生則對于老師嚴格的要求產生抵觸的情緒,從而師生之間產生對立的情緒。或者因師生之間溝通不暢,互相缺乏理解,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困難,學生不理解教師的用心和期望,這樣也容易使師生之間較為對立。更有甚者師生之間產生沖突,學生在課堂上不配合故意搗亂,教師對學生的行為也缺乏耐心,師生發生口角,甚至引發肢體沖突。一旦發生師生沖突,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秩序和師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教學效果以及對學生的成長和心理健康帶來長遠的影響。
三、改善職業院校師生問題的途徑
(一)強化學生網絡教育,加強心理教育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教師應該教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并識別虛假信息,讓其意識到網絡的利弊,合理安排時間,理性上網[,這樣既可以避免學生沉迷于網絡而不專注學習引起教師的不滿,也可以促進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增強教師對學生深入的了解。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宣傳活動,通過橫幅標語、簽字活動、宿舍宣傳大屏提醒等形式引導學生健康上網;建立班級監督小組,監督學生課堂自律,正確使用手機和網絡,并設立相關積分活動并給予一定的獎勵,讓學生在日積月累中由他律形成自律的良好上網習慣;將學生按3一5人為一個小組從入校到畢業責任制劃分到教師,實行精細化監督和管理;設立專門的校園網絡監控和分析中心,分析學生網絡言語和行為,定期把學生上網的數據和網上行為數據統計分析供各學院查閱,這樣,輔導員、班主任和責任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上網動態,把握學生心理狀態,從而方便對不同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疏導[5];同時,責任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應該創新教育手段,適時利用互聯網資源與AI工具,將一些因沉迷網絡造成嚴重心理問題的典型案例設計成有趣的有獎活動或者漫畫,再通過互聯網平臺定期推送給相關的學生。另外,學校還需利用好校園網絡中心的專業資源,建設完善的校園心理網絡系統,鼓勵專職輔導員、班主任、責任制教師利用空閑時間參加專業的心理講座和培訓,以提高相關教師的心理專業能力。
(二)與時俱進,轉變教育觀念
教師應該跳出傳統的教育觀念框架,做到與時俱進,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切實需求,切實貫徹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來開展教育工作。當代大學生具有鮮明的異于傳統認知觀念個性化特征,他們看待事情視覺獨特。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充分考慮并利用這些特點,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貫徹真正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并自由發表自我意見,教師適時進行引導和糾正即可,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除學習之外的校園生活,關心關愛學生,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還有心理需求進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將這些作為反饋輸入來調整教學模式和方法;其次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多理解和尊重學生,不能像傳統教導式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個性,尊重學生的權利和隱私,要因人而異地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最后,要意識到教育的服務性特點,真正做到學生才是教學評價的評價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一味地輸出,要悉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將學生的掌握程度、喜好度、滿意度、作為評價教學的重要因素。若要做到以上幾點,教師則須與時俱進,夯實知識內容,不斷學習,提升自身各項素質和專業能力,做到真正的言傳身教,用自己的愛和行為去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
(三)創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生活觀念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也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教學設計也應結合學生實際的心理特征和觀念進行設計。首先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不能只停留在講授一些課本上的內容,而是將教學內容與科技實際發展現狀緊密結合,做到與時俱進,并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對不同的專業和職業有目的有方向的設計教學內容;其次要深入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思想狀況,解決好教學中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真正了解學生需要的是什么,學生的興趣點是什么,進而創新教學內容,使課堂的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最后在進行教學內容創新的同時,也要配合以相應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不斷進步發展,當代大學生也更傾向于更為直接明了快捷地獲取知識,他們對科幻創新的技術更加感興趣,更加崇尚新的技術,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化工具和手段進行教學,將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地、形象地、生動地展現給學生,這樣不僅能緩解學生在傳統學習中容易出現的視覺疲勞的情況,也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識,這樣有魅力有活力的課堂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欲望,教學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另外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跟學生進行互動討論,收集學生對教學對校園對生活的相關意見和想法,與學生共同討論社會熱點問題,掌握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興趣點,了解學生所存在的困惑與焦慮,及時幫助學生消除焦慮走出思想誤區,這不僅是教師親近學生、收集學生意見、了解學生的手段,也為學生提供了充分表達自我思想的機會,使他們在課堂之外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四)營造積極校園文化
針對職業院校學生情感豐富、自尊與自卑并存的情況,除了建設心理咨詢隊伍,指導學生掌握情緒調節技巧,讓學生學會情緒管理之外,學校還可以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鼓勵學生艱苦奮斗、避免杜絕攀比,加強學生自我認知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觀,使學生正確認識貧富差異,不以窮恥,不以富榮,反對奢侈浪費。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方式結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在社交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和魅力,增強自信心,從而避免自卑。
結語
互聯網時代職業院校師生問題的改善需要學校、教師結合當代大學生和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相關方案。包括加強網絡管理、加強心理咨詢中心隊伍建設、優化教育方式、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加強師生溝通等方式,這些方式能有效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學質量。同時,這些對策的實施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為他們的未來職業、生活以及人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院級項目課題《混合教學模式下的學生行為分析與學業預警模型研究》(課題編號:2025Y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小燕.從高職學生的認知心理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12):58-60.
[2]位京京.新時期高校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9.
[3]趙艮權.“互聯網 +n 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互聯網周刊,2023,(23):81-83.
[4]孟玉英.高職院校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05):89-90+93.
[5]劉曼曼,張琳娜.淺談高職化學青年教師的人際關系[J].知識文庫,2024,40(08):84-87.
[6]楊偉萍.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優化對策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02):71-72+75.
(作者單位: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