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好,我是一名高中生,常常會不自覺地陷入“社交反芻”中。白天剛結束和朋友的聚會,睡前腦子里卻在不停閃回和復盤和同學們相處的畫面、說過的話,甚至開始思考,對方那個反應,是不是我說錯了什么?然后開始為自己的某句話感到尷尬和懊悔,久久不能入眠……我感覺很無奈,但很難控制自己不去想。像我這種愛“過度思考”的人該怎么辦?
同學你好,你十分精準地描述和歸類了自己的困擾,“社交反芻”特指在社交情境中,對社交互動的細節、他人的反應以及自己的表現進行反復思考的情況,常常導致社交焦慮和負面情緒的加劇。它就像是一場不斷重映的舊電影,而你既是導演又是主演,你反復地剪輯和重放某個社交場景,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甚至語氣都被無限放大,你試圖從中找到問題所在,卻每每總是無功而返。這種“過度思考”將你充沛的精力悄然吞噬,讓你陷入內耗的旋渦。
我接觸過許多和你有著相同情況的青少年,這些特征恰恰體現了你這個年齡段社交需求增強的心理發展特點。此時你對同伴關系的重視,對群體歸屬感的需求,對社交評價的敏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些共同形成了“社交反芻”的土壤。你焦慮萬分,生怕自己的言語因某些不當之處惹他人不悅,這體現了你迫切希望得到同伴的認可和接納,渴望在同學的眼中確認自我價值。
其實你很清楚“社交反芻”的無用,此時不妨試著為它設置一個時間限制,最開始時間可以長一點,慢慢地縮短到10分鐘、5分鐘。在這段時間里,你可以允許自己反芻,但鬧鐘響起時,便回到當下,繼續前行。
當然,負面情緒很容易卷土重來,你可以試著在它肆意蔓延之時,轉移一下注意力,去做一些能夠讓你進入心流時刻的事情,比如,沉浸式閱讀、繪畫、跑步、舞蹈、瑜伽、寫作等。
上述方法更像是急救措施,如果想要離開旋渦,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自我接納的能力,學會與自己和解。我之前接待過一位叫萱萱的高二女生,她受邀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平日熱愛烘焙的她決定做一個蛋糕來表達祝福。從面粉、雞蛋、奶油的選擇,到過篩、攪拌、烤制的制作過程,以及圖案、顏色、祝福語的精心策劃,每一個細節都傾注了她的情感,最終成型的蛋糕也讓她十分滿意。當壽星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打開蛋糕盒子時,萱萱發現奶油有些輕微的剮蹭痕跡,身邊人也沒有表現出她預想中的贊嘆,這讓她滿心的期待轉化為失落和自我懷疑。
經過我跟她幾次交流,萱萱開始意識到整件事情里最能夠體現她價值的是她的用心,而不是展現一個完美的蛋糕或收獲身邊人的好評。若有人為你歡呼固然快樂加倍,可畢竟世間萬物不可能完美無瑕,你更沒辦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在你社交的小小天地里,偶爾行差踏錯無傷大雅。我知道悅納自己并不容易,很多人傾其一生仍在修煉,只希望能多給你一個視角、一些方法,總有一天,那些焦慮與自責會如同清晨的薄霧般,隨著陽光的傾灑而漸漸消散。
在下一次“社交反芻”襲來之時,請你告訴自己“社交不是一場表演,而是一次真誠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