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春風,裹挾著名為“具身智能”的科技預言席卷全球。
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在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2025舞臺舉起具身A I的火炬,特斯拉C E O馬斯克則預言2040年機器人數量將超過全球人類?;ㄆ煦y行的預測模型更直接,認為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將形成7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接近當前蘋果和英偉達兩大科技巨頭的總市值。
資本市場的狂歡聲中,中國機器人產業率先上演了最具煙火氣的突圍。2025年央視春晚,一群機器人身披東北花棉襖,把手絹轉得虎虎生風,在嗩吶聲中完成高難度的秧歌舞步,這場視覺奇觀瞬間點燃消費級機器人市場的引信。
巨大的風口讓全行業沸騰,每家機器人企業都仿佛隨時“飛起來的豬”。企業郵箱里收到的需求也千奇百怪——從商場導購到養老陪護,甚至有人提議讓機器人去寺廟敲木魚。
然而,烈火烹油之后,具身智能目前還端不上更好的菜。那些穿著花棉襖扭秧歌、在短視頻里表演后空翻的機器人,面對堆滿雜物的衣柜仍會陷入死機,連番茄炒蛋的火候都難以掌控——人人都知道未來已來,但沒人能說清未來究竟何時落地。此時,或許你可以寬慰自己:放輕松,機器人暫時還不能取代人類。
當我們掀開華麗幕布,顯露的卻是骨感現實。
某機構投資者坦言:“有人宣稱3年內普及家政機器人,這就像要求8歲孩童扛起百斤重擔。”當前具身智能的真實水平,更接近于運動神經發育遲緩的少年——大腦算力僅能處理簡單指令,軀體協調性仍未達標。
現階段的機器人產品,若放在手機行業,連功能機時代都未抵達,不過是能玩“貪吃蛇”的小靈通。切菜時掌握不了力度和分寸、刮胡子會劃傷皮膚、整理收納更是頻頻“錯位”……機器人的自由度是一個巨大挑戰——面對復雜、精細任務時力不從心,更別說像熟練工人般組裝零件,或完成繁瑣的家務勞動。
技術局限導致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的收窄?!?024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白皮書》顯示,全國60%的機器人企業扎堆在工業、質檢、家庭服務等同質化賽道。相應的體驗也難言理想:比如,在嘈雜的銀行大廳環境中,人形機器人的語音識別技術常出現誤判,影響體驗;炒菜機器人無法像人類廚師那樣,通過觀察和經驗判斷食材的新鮮度、熟度等細節。
最新調研報告指出,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拐點仍不明朗,距離真正“上崗”尚有漫漫長路。至少在未來2~3年內,人形機器人很難達到與人類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而出現具有實際意義的應用要在5~10年之后。
相比之下,行業確實過于狂熱。廠商熱衷通過制作人形機器人“打拳、翻跟頭”的爆款短視頻取悅投資者,卻與真實應用場景嚴重脫節。
剝開資本泡沫的外殼,具身智能行業距離真正的消費革命尚有鴻溝。以宇樹科技為例,此前其年出貨量僅維持在數百臺的規模,產品主要流向科研機構的數據采集及實驗室開發場景。數據預計,到2027年和2032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出貨量將分別達到7.6萬臺和50.2萬臺,這一增長速度低于市場預期。
差異化場景探索成為破局方向。比如,在化工、特高壓等高風險場景中,用機器人替代人類進行高危作業。就像汽車制造等標準化場景中,模塊化機器人正逐步替代傳統機械臂。
盡管如此,價格仍是阻礙商業化的一大因素——今天的機器人成本已從10年前的每臺300萬元砍至“腳踝價”,但單臺設備售價(約50萬元)仍等同于工廠熟練工人2年的薪資。
除此之外,機器人的量產也面臨多重卡點。構建機器人智能的“大腦”面臨數據荒,就像幼兒通過觀察認知世界,機器人需要真實場景數據積累感知。但這類數據既稀缺又昂貴,以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為例,僅“倒牛奶”的動作就需近百組高質數據,采集成本高達10余元每條。
科技的發展需要時間,人類掌握直立行走、熟練控制四肢耗費百萬年,自動駕駛從概念提出到準L4階段跨越百年,機器人行業同樣如是。斯坦福實驗室在發布人形機器人成果時特意附上的失敗集錦視頻,恰是對當前技術成熟度的清晰注解。
站在技術長河的維度觀察,或許我們更需理解:階段性的勝利也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