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正月,在運城市萬榮縣大禮堂里,一連上演了六天的笑話晚會。沒有海報,沒有門票,人們互相通知著來到現場,場場滿座,笑聲、掌聲自發地響起來。
這是個能談笑風生的地方。35年前,就在晉南的這個縣城,一場收集笑話的行動開始了。行動由一些文人展開?!渡轿魅請蟆酚浾吖苡鲃偟竭\城記者站工作,東奔西走,常聽到笑話。他熱愛民間文化。飯局上,他把笑話關鍵詞記在手心上、衣服的邊角上。20個征集笑話的銅牌掛在運城各縣小飯店里,萬榮縣最多,誰講一個笑話,可以免費吃一碗羊肉泡,管喻來結賬。管喻還在報紙上登廣告,公布征集笑話的電話與地址。2008年,這些流傳在民間、“風一樣刮過來刮過去”的笑話,最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進入山西省萬榮縣城,縣界“大門”楹聯上掛著“笑城”一詞。 在縣城的笑話廣場上,警務亭打出的電子標語里除了健康、共享,還有:激情、快樂。
這里有笑話比賽、笑話晚會、笑話點播臺、笑林印刷廠。笑話村食府是萬榮笑話的起源地謝村附近最大的飯店,飯店的菜單上、墻上都曾經印了笑話。當萬榮人開始講笑話,總是要拉開架勢。幾個經典動作是:身體前傾,右手背使勁兒拍在左手心,跺腳。
“這就是真事兒!”萬榮人在講笑話時常說。管喻模仿起那種激動的神態:“這就是我村的事兒!”如果聽的人再不信,或許會說:“實話和你說了吧,這其實就是我家的事!” 強調真實,是一種自發的表演策略。萬榮笑話是“無主的”,在生活中“摔打”,大部分不存在創作版權,每個人都可以“添油加醋”。它適合講而不是讀,文字、普通話都會使效果折損。
萬榮笑話被認為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笑話的主角曾是掌柜的、地主、長工、秀才、莊稼漢、公社干部,后來變成山里人、農村人、城里人、廠長、局長、縣長。起初,笑話來源于主人公沒見過鏡子,沒坐過轎子,沒看過戲,不會算賬,不識字……后來,笑話又產生于買電扇、用電燈、坐公共汽車、坐火車、看病等生活中?,F代化進程中的時空錯位造就大批笑話。
以前,“山里人”不知道怎么郵包裹,小偷說是把包裹綁在電線上。主人公照做,被小偷拿走了,他還暗自高興:“這郵得就是快!”有人第一次見到手電筒,特意等天黑了,照著明回家,卻發現不知道怎么關掉,吹不滅,最后想到了好辦法:把它埋進糧食囤里!再過一些年,電燈的笑話就老了。故事里的人們賺到了一些錢——來到城里,農民老??吹綗衢T掛歷卻沒買,因為看上面的女孩穿得少,“比咱村那幾年還窮哩!我不想看見人受窮!”一名煤老板的兒子去北京上大學,告訴爸爸,這里同學都對他很友善,只是別人都是坐地鐵上學,只有他坐奧迪。那名煤老板趕緊給兒子打去50萬元:快買個地鐵坐坐,“別丟人了”。
一些高雅的也被解構了。一名文人來到村里,農民把作協的聽成做鞋的,把出版社的聽成做木板的,并告訴他們,不需要鞋,但需要打個木板。一人到面館吃飯,說“來碗新局面”,疑惑“沒有這個菜你們寫在墻上干啥”。
大約1999年的一天,時任萬榮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的李廷玉第一次見到管喻。那時管喻已經出了一本《萬榮新笑話》,出版社說想要更多。李廷玉幫忙征集笑話,兩個多月,宣傳部就收到約600封信件。
那是萬榮笑話發展巔峰時期的開始。進入新世紀,40多歲的衛孺牛來到萬榮縣擔任縣委書記,提出打造“笑話王國”的構想。他自己生長在與萬榮縣接壤的臨猗縣,從小就聽過萬榮笑話,也知道這里干旱、貧窮,沒什么礦產資源,工業與農業發展都受限?!靶麄鞫ㄎ?,應該是以文化往外打”“帶動產業發展”。他自稱,剛到萬榮縣他性格內斂,一個笑話也不會講。但后來在萬榮很多人記憶中,他是萬榮最會講笑話的人之一。
一個“笑話王國”建立起來了。有“笑話機關”“笑話企業”,財政局走廊貼滿了笑話,放著“哈哈鏡”。幾家文化公司研發了笑話掛歷、笑話撲克、笑話雨傘,象征萬榮逆向思維的倒轉手表,表針倒著走。這成為萬榮紅極一時的外出送禮產品。李廷玉回憶,當時縣委書記在全縣干部大會上,要求所有干部會講笑話,出去招商引資,能打開局面。
手里一張名片,背面朝上遞過去,名片背面印著笑話,衛孺牛回憶起這樣的場景。當時,萬榮很多公務員都有這樣的笑話名片。這樣的名片遞上去,李廷玉說:“肯定就不一樣了?!彼貞洠υ挼牧餍薪o當時萬榮人出門辦事提供了極大便利,要不然,“你有什么特點?。俊?/p>
2003年,時任萬榮縣縣長的武宏文在深圳辦了一場“賣笑話”招商引資會,現場賣出了上千套笑話圖書和光盤,還簽了近兩億的投資意向書。
2008年,笑話博覽園落成,以一個哈哈大笑的臉作為門的造型。在笑話博覽園,有一面萬榮笑話墻,印著約一萬個笑臉。衛孺牛說,其中很多是他讓攝影師從民間收集來的。衛孺牛說,他當時還有夢想,想辦一份全國發行的笑話報刊。當時,進入萬榮縣城的第一個門樓上,掛著這樣的楹聯:“進入笑話王國,謹防笑掉大牙?!?/p>
為了讓萬榮笑話登上當時的央視熱門節目《曲苑雜壇》,李廷玉和其他官員一起來到北京,尋找素不相識的制片人。萬榮縣特產蘋果,當時蘋果與笑話聯姻,蘋果箱里也放著笑話卡片。在蘋果成熟前兩個月,表面還未被曬紅的時候,他們在蘋果上貼字,蘋果成熟后,能映出“你好”等字。來到央視,他們扛著兩箱蘋果上樓,見了面,就對節目組的人講,這些蘋果是怎么來的。
“ 干旱, 貧窮, 人還能行?!边@是當地很多人記憶中衛孺牛的話。關于干旱,衛孺牛會用這樣一個笑話講出來。萬榮的大黃牛出名,但萬榮太干,干草多,牛吃不到鮮草,有人說,給牛戴墨鏡,干草就變綠了。貧窮藏在這樣的笑話里。
有作家疑惑: 萬榮笑話,怎么全是自我嘲諷?自我揶揄?衛孺牛當時說,萬榮笑話的特點之一是“自己笑話自己”。他覺得,正是在過去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很多萬榮人形成了偏執、逆向、不按常理出牌的思維。
李廷玉說,那一時期笑話大量涌現與這種背景有關:大量農村人進城打拼,農業社會思維和市場經濟思維劇烈碰撞。
萬榮笑話的主角是農民,笑話里的城市,也大多是透過鄉村的視角被打量。
最早,萬榮笑話發源在一棵鄉村的柳槐樹下。柳槐樹在萬榮縣榮河鎮謝村,這是一個曾有9000多人的大自然村,處在交通要道上。柳槐樹正處在人流匯聚的中心,拉煤的,販鹽的,彈棉花的,小商販南來北往。在柳槐樹下,“諞(方言,指閑聊)”笑話是日常,“諞著諞著這謝村掙(方言,此處指一些充滿傻氣的笑話)就出來了。”如今村中幾個70多歲的老人在一起回憶。時間長了,這個交通要道上的村子以笑話聞名。那些真假參半的傻人傻事,都被安在謝村人頭上,成為恥辱,甚至引發過青少年間的群架。
半個世紀中,人們對笑話的態度幾經變化。20世紀80年代,有文人來到村中采訪,收集笑話,曾被人罵出去。薛兩省曾任謝村村支書,他記得有人把謝村笑話收集起來,登在報紙上,他們很生氣,要求報紙公開道歉,恢復名譽。新世紀,政府開始開發笑話,講笑話“慢慢地”變成好事。萬榮縣建設笑話博覽園時,因為選址不在謝村,而在景區,謝村人也曾提出意見。
漫長的時間沖刷了笑話中或褒或貶的色彩,如今講笑話本身成為一種景觀。村中偶爾有外地的學者、學生來訪,了解笑話的事。每次來人調查笑話,老人就把這些笑話講一遍?!昂?,熱鬧一個?!睆难墒〕錆M激情的表演中,能看出他并不覺得乏味。他模仿著他幼年時村中一位“老漢”講笑話。連帶著那些笑話表演中的語氣、停頓、轉折也被努力復原。這位老漢可以從來訪者一句話,一塊手表,現場編出一個笑話,講著講著“就把你罵了”。上學的小孩經常在他家門口聚集,聽著笑話,以至于遲到。在那個謝村人以笑話為恥的年代,這位老漢為流傳的“謝村72掙”笑話“正名”,曾告訴他們,這是和孫悟空72變一樣的好東西。
如今,隨著經濟中心轉移和城鎮化進程,謝村變得安靜,柳槐樹被圍欄保護起來。冬天尤其安靜。近10年的社會生活,在口口相傳的萬榮笑話段子中,幾乎是一片空白。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旭說,這并不奇怪,萬榮笑話作為一種民間口頭文學,產生的背景就是鄉土社會、熟人社會,之所以成為一種“遺產”,也是因為那種生活流失了。她說,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有一個理念,不再強調它(這種文化)是偉大的優秀的,而是強調它對于當地人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