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漫畫,我馬上意識到這是自己一直想拍的東西,它是真正屬于東方的幻想故事。”許宏宇回憶道。2016年,動畫版《一人之下》獲得8.8的豆瓣評分、2.6億的B站播放量,讓它被視為“國產之光”。與此同時,它的真人化改編也提上日程,許宏宇用兩部劇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在2023年播出的第一季《異人之下》中,觀眾看到了一個頗具東方特色的“異人世界”,到了第二季《異人之下之決戰!碧游村》,主創試圖通過異人陳朵的命運去探討更為深刻的現實話題。
兩部《異人之下》的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觀眾看到了真人漫改成功的可能性,也注意到背后操刀的導演許宏宇。他一頭文藝的卷發,戴上眼鏡斯斯文文,被親切地稱為“天選漫改”導演。
但如果打開許宏宇的履歷,會發現他并非一開始就空降這條賽道。從2008年獨立剪輯《建國大業》正式入行,到參與《七月與安生》《夏洛特煩惱》等百部作品的剪輯工作,再到2017年導演第一部長片《喜歡你》,他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去確立自己的職業坐標系——做幻想題材,并且一定是東方的幻想故事。
許宏宇愛看幻想電影。他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變形金剛》時的震撼。后來在香港城市大學讀平面攝影,他每天都跑到圖書館借錄像帶、一口氣看五六部奇幻電影。2017年第一次擔任導演拍愛情片《喜歡你》,他決定嘗試一個夢幻的段落,看看觀眾的反應:戲里,周冬雨和金城武吃了毒河豚,眼前浮現出奇幻的畫面,小狗飛在空中,公交車里下起淅淅瀝瀝的雨,他們撐起了傘。
電影反響不錯,許宏宇隱隱覺得,自己或許可以再往前多走一步。一年后,《穿越火線》的劇本遞到他面前,這部劇以爆火的同名游戲為基礎。2018年,在籌備《穿越火線》的時候,許宏宇主動了解電競和游戲文化。隨后幾年里,許宏宇從電競、動漫、網文等不同領域中尋找思路,他腦海中理想作品的輪廓也逐漸清晰:他要為年輕人帶來更多幻想類的故事。“最年輕的一批觀眾,他們的成長是伴隨著動漫、游戲的,所以眼下也是創作幻想題材的最好時機。”
許宏宇記得,在拍《穿越火線》和后來的《一點就到家》時,合作演員鹿晗和彭昱暢都在向自己推薦國產漫畫《一人之下》。連夜看完后,最先吸引他的是故事核心:這部作品中的異人需要通過漫長的修行和悟道才能領悟“”的真諦,從而激活自己的超能力。在他看來,這就是真正屬于東方內核的故事。
許宏宇馬上打電話聯系到《一人之下》的版權方,對方表示電影已經授權給別人,問他對電視劇是否感興趣,“那更好了,我就是要這樣的體量。因為《一人之下》的故事那么多、內涵那么豐富,電影是承載不完的。”
劇集的前期開發歷時兩年,他主動聯系作者米二、科幻作家陳楸帆討論劇本,并邀請了眾多B站UP主和年輕人加入,聽他們對這部動漫的見解,一步步梳理出脈絡。
在確定了第一季的主題守護、第二季的主題操控的基礎上,才是更具體和細節的改編——從陳朵的民族服飾、如花的漢唐造型,到王也的太極拳法、諸葛青的“武侯奇門”,《異人之下》成功融合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許宏宇提到,自己會從《老子》《封神演義》等作品中尋找靈感,美術也會從東方美學的角度來設計道具,比如,劇中的一個重要道具“修身爐”,它在漫畫里只是一個鐵鍋,但團隊希望呈現得更東方一點,于是便嘗試了竹子、絲線等不同的質感。在做第二季時,美術組偶然發現了一幅南宋的《骷髏幻戲圖》,圖中所描繪的是關于操控的景觀,于是主創有感而發,為此專門設計了一段村長馬仙洪使用絲線操控木偶如花的舞蹈段落。
2020年前后,在決定開拍《異人之下》的同時,許宏宇召集行業中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熱血動物聯盟”。《異人之下》是團隊用幾年時間打磨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們探索中國奇幻故事的錨點,“我覺得幻想就像一棵大樹:我們的幻想越高,對于自身民族和文化的了解就要越深。如果你的樹很高,根基卻不穩,那一定會倒下”。
對許宏宇來說,導演就像是指揮家——不需要會每一種樂器,但是要知道這首曲子的靈魂在哪里。
他初中加入學校的管弦樂團,雖然只是負責單簧管的一員,但當他坐在眾人當中一起演奏時,他意識到自己是創作的一分子。進入電影行業后,他始終在尋找這種相似的感覺,“哪怕我只是一個場記,我都會覺得很開心,因為我是集體創作的一員,我覺得這也是電影的迷人之處”。
比起做導演,他早期從事的剪輯工作是相對“孤獨”的。對他來說,孤獨不是貶義詞,它意味著可以摒除干擾、保持專注跟冷靜。憑借《十月圍城》和《七月與安生》,他兩次同時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剪輯,是香港金像獎最年輕的剪輯獎提名獲得者。
在電影行業嘗試過多個工種的經歷,讓許宏宇成為對一切了然于心的“指揮家”。在《異人之下》的創作中,他給足后期自由發揮的空間,也讓剪輯參與到前期的劇本創作中,提前對結構進行調整,及時彌補對白上的不足。編劇也一樣,“我們總認為一定是寫了很多電影或是有很好口碑的劇集才是大編劇,但現在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和有想法,最寶貴的是年輕創作者的思維”。
“年輕人都喜歡這部漫畫,有時他們甚至想得比我更多、給我驚喜,可以說是我們整個團隊一起共創了這個故事。”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部分圖片: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