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我是一個初二生,這次期中考考得很差,尤其是歷史,明明背了可還是做不對,每次考試都是這樣,分數越來越低,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感到很迷茫。我很喜歡畫畫,但是父母覺得只有讀書考個好成績才能過好生活,我不知道未來要干什么,我的夢想是什么……父母對我的期望很高,我也很想實現(內心不是很情愿),但是我一點學習的動力都沒有。
同學:
你好,從你的來信中,能感覺到你現在有些迷茫,既有方向上的迷茫,也有方法上的迷茫。在方向上,你很想確立一個明晰的目標作為學習的動力,但自己喜歡的畫畫好像不夠現實,父母認為的好出路,你卻并不情愿。左思右想,找不到一個可以兼顧理想和現實的目標。在方法上,即便缺乏學習的動力,你還是努著勁兒去學,但付出和收獲似乎不成正比,這讓你更加泄氣,不知如何是好。別著急,咱們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突破口。
很多人認為,一旦明晰了方向和目標,就會產生奮斗的動力。確實,目標會激勵我們去為之努力,不過,很多人在十幾歲時,還沒有一個清晰的、確定的目標,最多只有一些朦朧的想法。這也是常態。
沒有目標,那動力從何而來?其實,動力不僅來自夢想和目標,也來自做這件事時產生的好感覺。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做一件事感覺好,就愿意多做,做得多了,就會有收獲。收獲就是正反饋,得到正反饋,感覺更好,就更愿意去做——這個良性循環運轉起來,就產生了內在動力。
舉個例子。你為什么喜歡畫畫呢?我猜原因里可能包括如下幾點:因為喜歡畫畫時投入、專注的感覺。雖然幾天才能完成一幅畫,但一點點畫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就會很開心。而且,畫的畫被周圍人稱贊,自己也感覺不錯。你瞧,這些就是畫畫帶給你的好感覺。這些好感覺包括愉悅感、成就感、掌控感,讓你感覺良好。當你在這件事上得到這些好感覺,你就更喜歡畫畫了,甚至考慮把它發展成未來的人生目標,可見產生的動力有多大。
如果我們能在學習上也得到這些好感覺,就會生發出學習的動力。當然了,我們不一定要像愛畫畫一樣愛上學習,只要獲得足夠的動力和能力來應對學習這件事,就很好了。
那么,怎樣才能在學習上獲得好感覺,進而激發出動力呢?我們需要為自己多創造一些正反饋。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杰·吉爾曼發現,人體內有一種激素叫內啡肽,它可以帶來持久的、高級的快樂,而獎賞(正反饋)能促進內啡肽的分泌。不斷收獲正反饋,會讓人感到更愉悅,更有成就感、掌控感,這些都屬于高級的快樂。
你現在感覺學習沒有動力,很可能是因為總是受到打擊。缺少正反饋,負反饋卻接二連三,不沮喪才怪呢。你迫切需要一次勝利,打一場翻身仗,來振奮軍心。
這沒問題。不過要當心,當你越是渴望逆襲,就越容易把目標定得過高。當目標過高,完成的難度就大,就容易挫敗,收獲負反饋——想得到好感覺,結果感覺更糟糕了。所以這時候,我們要創造一些微小的正反饋。有多小呢?不用起跳,不用太費勁,踮踮腳尖就能夠到的程度。即便是微小的正反饋,也會帶給我們小小的成就感、愉悅感、掌控感。這些好感覺會推動我們繼續努力,更有信心應對更大的問題,形成良性循環。當良性循環開始啟動,慢慢運轉起來,好感覺的涓涓細流終將匯聚成動力之河。
具體怎么做呢?有一個很有效的辦法,叫具體化。簡單說,就是把一件事不斷分解細化,再分解,再細化。舉個例子。你說你明明背了歷史,可還是做不對。這聽起來有些不合常理。那我們可以好好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先分解成兩個部分:“背了歷史”“還是做不對”,再逐一細化。
先看“背了歷史”。我們可以就此提出盡量多的問題:你在背的過程中,是偏機械式的記憶,還是理解式的記憶?你是看了幾遍書,認為自己記住了,還是真的能夠復述出來?你對歷史人物更感興趣,還是對事件背后的意義和脈絡更關注?哪個背起來更容易一些?……
再看“還是做不對”。我們同樣可以就此提出一系列問題:你說的“做不對”,是哪類題錯得多?是選擇題、填空題,還是論述題?那些做錯的題,是基礎知識不夠鞏固,還是對題目的理解有偏差,或者表達得不夠全面?是不是有馬虎的原因?還是考試時太緊張,本來會做的題也做不出來了?……
你瞧,當我們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就可以看到更多細節,思路也變得越來越清晰,就更容易發現問題出在哪里了。具體化的好處是,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從而增加掌控感、自我效能感。
問題變小了,信心就變大了。明晰了具體問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時,我們也可以把大任務拆解成小任務,盡量給自己創造正反饋。比如,論述題總是丟分多,那就每天花10 分鐘練習一道題。不要看答案,先自己試著回答,然后再對照答案,看看自己遺漏的點在哪里,為什么沒有想到。不用多,每天搞懂一道題,積累一段時日,慢慢就會培養出感覺。再比如,以前給自己定的任務是每天背30 個單詞,背起來有壓力,很容易半途而廢,那就每天背10 個。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進不了一尺,咱就進一寸,實在不行,就進一厘米,重要的是生出歡喜,收獲好感覺,才更容易堅持下去。
困難看著很大,好像搞不定,那就試著拆解困難,一點點攻克,從創造微小的正反饋開始,讓信心一點點增加,讓潛能一點點凸顯。給自己一些時間,讓好感覺慢慢生長出來。最終,我們不一定愛上學習,但會愛上學習時的自己——這將是持久的動力,支持我們走得更穩更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凌想,《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長導師,心理咨詢師,“凌想親子心理”公眾號創始人,專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