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初入焊工行業的楊波還是個“小白”,面對飛濺的焊花和復雜的焊接技術,他選擇用最笨的辦法——勤學苦練。他白天跟著師傅學技法,用過的筆記本堆起來近1米高。晚上在廢料上反復練習,即使皮膚被飛濺的焊花灼傷,他手里的焊槍也沒有一絲晃動。“那時,我是個‘小白’,什么都不會。除了勤學苦練,別無選擇。”經過日復一日的練習,楊波熟練掌握了手工電弧焊、氬弧焊等10余項焊接技術。家人心疼楊波手上、胳膊上被燙出疤痕,他卻說:“干焊工這行哪有不被燙傷的。焊疤是我最好的勛章。”此后,楊波參與了50余個重點建設項目,攻克了20余個焊接技術難題,為企業節約了生產成本。
楊波并不滿足于高質量完成焊接工作。“焊工不能只會操作焊槍,還需掌握其他知識。”他說,“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要想不被落下,就要不斷學習。我們要熟練運用化學、光學、材料學等專業理論知識,努力成為知識型勞動者。”通過不斷學習,楊波獲得了美國金屬協會等世界七大船級社頒發的技能資格證,并兩次協助編寫國家級工法,編制35個重點項目焊接技術專項方案,擔任兩部高技能人才培訓教材的主編。
如今,年過五旬的楊波仍奔波于施工一線。他還走進偏遠地區的廠礦企業,宣講勞模工匠先進事跡,激發了青年技工的勞動熱情與奮斗精神。
◆素材解讀
楊波從焊工“小白”成長為行業標桿的歷程,生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他以近乎固執的專注投入焊接事業,用傷疤鑄就技術勛章,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價值。他不僅追求操作精熟,更主動擁抱知識迭代,將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成果,為當代產業工人樹立了轉型典范。功成名就后,楊波仍堅守在一線,通過技術傳承實現精神接力,展現出勞動模范的社會擔當。
【張鳳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