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字始見于西周金文,屬形聲字,左邊的部首為“水”的象形字,引申為“江河”;右邊的部首為“每”字。“每”字的本義是指戴有頭飾的婦女,即母親。對此,有人便將“海”字解釋為“水的母親”。據《說文解字·水部》記載:“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從水,每聲。”所謂納百川,是指由許多河流匯集而成。由于“海”能“納百川”,所以才引申出了“極大”“極多”之意,如“學海”“人海”“云海”“辭海”等。到了小篆時期,“海”字基本保持了金文的結構,沒有發生太大改變。(如下圖所示)
古人認為中國四周皆有海,在戰國時期曾出現“海內”一詞。“海內”指“四海之內”,此時,“海”延伸出了一種“邊界”義,將中國國境之內與國境之外區分開來,故“海外”又特指中國以外的地方。
唐代以后,航海業繁榮起來,開始有一些從國外來的物品。“海”便有了“從海外、外國傳進來的(物品)”這一含義。有時也用作植物名稱。唐人李德裕在《花木記》中說:“凡花木名海者,皆從海外來,如海棠之類是也。”
在文化長河中,“海”承載著交流與融合之意。古有海上絲綢之路,船只穿梭在波濤之上,不同地域的商品、文化、思想相互碰撞。海的廣闊讓世界相連,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因它有了往來,在交流中共同發展,彼此包容。
漢字“海”,不僅是對一種自然景觀的描述,更是對包容精神的詮釋,深深地烙印在中華文化的脈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