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海洋的奧秘
鸚鵡螺,這一歷經數億年滄桑的“海洋飛行家”,見證著海洋的變遷;“蛟龍”號深入海底,探尋深海的神秘,殊不知,海與洋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從古老物種探尋到海洋深度探索,讓我們一同揭開那片蔚藍世界的神秘面紗,去探尋那些隱藏在波濤下的奧秘。
近日,北京、天津兩地海關先后查獲由旅客和郵件攜帶的瀕危物種珍珠鸚鵡螺,事件一出,讓“海洋中的活化石”鸚鵡螺這一古老物種再次被拉回到公眾的視野里。
作為一種在地球上生活了數億年的物種,鸚鵡螺到底有哪些特殊之處?為何備受各級保護名錄青睞?
嚴格來說,這兩次事件中查獲的都是鸚鵡螺的外殼,是它死后遺留的外骨骼,由于其具有珍珠似的質地和光澤,觀賞價值極高,加之數量較為稀有,且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故經常被拿來出售。
鸚鵡螺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極其苛刻,從而導致其種群穩定性較為脆弱,所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易危物種,同時也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與其他數千種動物一起作為受管制交易物種。在我國,鸚鵡螺被列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保護水生動物,受到嚴格保護。
提起鸚鵡螺這一物種的“特殊”之處,無外乎人們給它冠以的“活化石”稱號。作為軟體動物門頭足綱里的成員之一,鸚鵡螺的直系祖先在距今約5億年的奧陶紀大量爆發時,曾經一度占據了遠古海洋頂級捕食者的王位,但無論是從體型還是樣貌上來看,都與現代的鸚鵡螺相差較大。后來,經過數億年的不斷演化,在中生代的三疊紀時期,也就是2億多年前,鸚鵡螺這類物種才逐漸進化,并穩定到和現生鸚鵡螺近似,自此開始,它們就在海洋中生活,直到今天。
相對于同樣靠外殼保護自己的貝類和螺類軟體動物來講,鸚鵡螺算是海洋中的“飛行家”,這是因為海洋中絕大多數帶殼的生物都只能在海底爬行,而鸚鵡螺則可以靠自身體內一套精巧的浮力,調節裝置離開海底,體現了較為靈活的游動能力。所以,雖然不能像魚類以及近親烏賊魷魚們一樣靈活地游動,但鸚鵡螺這種既有“鎧甲護身”,又有游動能力的選擇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可謂魚和熊掌兼得。
當然,有利也有弊。正是因為鸚鵡螺這種“兼得”的生活方式,讓它們受到了諸多限制,從而導致其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過于苛刻,使它在遼闊的海洋世界中僅有寥寥數種同類,這也是鸚鵡螺較為珍稀的原因之一。
現在,鸚鵡螺雖然稀少,但也不至于難得一見,因為鸚鵡螺最為適應的環境還是在近海300米水深以內的區域,這種海域,還是人類活動較為頻繁的區域。此外,很多水族館里也都有鸚鵡螺,只要你想看,總能近距離一睹這種“活化石”的芳容。當然,在菜市場甚至人們的餐桌上,那肯定是不會有鸚鵡螺的蹤跡。
(選自《科普時報》2023年2月24日,有刪改)
◆賞析
文章從海關查獲鸚鵡螺外殼事件引入,科普了鸚鵡螺的保護級別、演化歷程等相關知識,以“飛行家”的比喻凸顯其獨特的游動能力,語言生動又不失嚴謹;在介紹鸚鵡螺的珍稀原因時,條理清晰。結尾點明了其生存區域與觀賞途徑,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思考
假如鸚鵡螺會說話,它將如何向人類講述自己數億年的滄桑變遷與如今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