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進入2025年,中國科技創新領域迎來嶄新篇章——“人造太陽”EAST創造“億度千秒”世界紀錄,DeepSeek吸引人們“深度求索”,“天工Ultra”奪得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桂冠……創新迭代、新知涌現,科學事業前進的每一步,都鐫刻著人類對真理的不懈求索,見證著文明在自我突破中的螺旋上升。
縱深剖析
1.科技創新是最硬核的底氣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關鍵變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神州大地上,大量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層出不窮。通過微創手術在腦與脊髓間搭建“神經橋”,癱瘓者重新行走;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三號”,僅需百秒即可處理“超算”需要約60億年才能解出的問題……中國崛起的信心,在當下,更在未來,科技創新是最硬核的底氣。
2.科技創新要堅持自立自強
中國科技創新之路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是無數科研工作者們屢敗屢戰的奮斗歷程。從新型材料到生物醫藥,從數字農業到航空航天,各行各業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不畏艱難,在失敗中探索,在試驗中創新,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推動中國科技創新不斷向前發展。
3.以科技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誰在科技中占領了制高點,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有優勢。由是觀之,科技創新,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在自主創新、人才驅動、為民造福上持續發力,以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賦能,方能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巍巍巨輪”破浪前行。
素材積累
科技創新成果密集“上新”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緊鑼密鼓,國產大飛機、大型船舶家族再添新丁,深地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無人潛水器在深海再度刷新下潛深度紀錄……從“上天”到“入地”,從陸地到海洋,近期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密集“上新”,展現出中國制造硬核實力。
◆解讀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把握大勢,搶占先機,持續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激發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勢能
“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北斗”組網、“天眼”觀測、“祝融”馭火、“墨子”傳信……無不鐫刻著廣大科技人才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逐夢筑夢、創新創造、出新出彩的發展印記。復興號高鐵設計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8歲;北斗衛星核心團隊平均年齡36歲;長三甲系列火箭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擔綱重任,奮力奔跑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賽道上。
◆解讀
新時代科技創新的壯闊征程中,青年科技人才正以昂揚姿態書寫著民族復興的青春篇章。從“神舟”到“蛟龍”,從“北斗”到“天眼”,這些閃耀世界的國家名片背后,是一支支年輕的研究團隊。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賽道上,這支青春力量正以創新為筆、以實干為墨,繪制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畫卷。
多方觀點
一個“創”字最奇崛
◎常 晉
創新者要永遠清醒、永不自滿。始終保持攻關狀態,才可能一馬當先。實踐告訴我們,如果始終處于跟隨狀態,即使將差距無限拉近至0.01,也會被遮蔽在領先者的陰影中。必須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致力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實現“從0到1”的跨越;同時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實驗室的“靈光一閃”加速變成生產線的“行云流水”,打通從“1到100”的經脈。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這條路,我們走得很艱難,很自豪,也很篤定。它浸透“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執著,閃耀“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更呼喚“再上一層樓”的新出發。繼續邁向“中國質造”“中國智造”,下一個問題的答案,就在實干者的奮斗中。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5年3月22日)
科技創新的“硬”與“軟”
◎蘇 砥
一個基本事實在于,硬科技與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合在一起,兩者是相互促進、彼此成就的關系。比如,當前大家最關注的人工智能,我們的大模型之所以如此聰明,就在于互聯網經濟產生的海量數據為其提供了“養料”。在智能制造方面,我們之所以能造出更先進的工業機器人,之所以能實現柔性化生產,也有賴于互聯網數據的支撐與反哺。在這個意義上,繁榮的互聯網經濟不僅不妨礙,反而可以成為硬科技發展的加速器。
還要看到,這些年來我國互聯網經濟的繁榮,也為硬科技突破提供了良好人才儲備,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產業生態,營造了濃厚創新氛圍。
這也給我們以啟示,以二元對立視角看待經濟發展中的復雜關系,既看不清也看不準,得出的結論更有害而無利。我們應擦亮雙眼,避免偏頗,廣泛凝聚共識,共促高質量發展,共創美好未來。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5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