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時期,我們常被貼上“聰明”或“愚鈍”的標簽,仿佛前者是成功的通行證,后者就注定碌碌無為。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蘇軾慨嘆“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這句話道破了天機:人生路上,過于機巧反而容易迷失方向。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守住“呆氣”,同時遠離“俗氣”,如此,方能柳暗花明,又見一春。
何謂“呆氣”?為什么要守住“呆氣”?“呆氣”并非愚笨,而是一種專注的鈍感力。《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管寧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塊金子,依舊揮動鋤頭,看它和看瓦片石頭沒有區別;管寧讀書時,有個乘軒、著華服的人從門前經過,他也還像原來一樣專心讀書。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自己在寒冬時節抄書,“手指不可屈伸”仍堅持完成。黃大年埋首實驗室二十載,用“笨功夫”突破國外技術封鎖……他們的堅持看似“呆”,實則是排除干擾、深耕自我的專注。可見,守得住“呆氣”,才能在喧囂中守住精神寧靜。
人們常言:“聰明反被聰明誤。”王安石筆下的神童方仲永,五歲能詩,卻因父親帶他四處表演,最終“泯然眾人”;南朝的江淹早年文采斐然,晚年卻因沉迷官場應酬,留下“江郎才盡”的嘆息。“機關算盡太聰明”,《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將聰明才智用于心機算計,終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結局。錢鍾書曾說:“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少些投機取巧的“靈氣”,多些“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呆氣”,才是治學處世的根本。
青年更需警惕無處不在的“俗氣”。為避俗氣,陶淵明辭官歸隱,不為五斗米折腰;林徽因考察古建筑不畏艱苦環境,用嚴謹測繪留下學術瑰寶;樊錦詩在戈壁堅守幾十載,詮釋“守一不移”的力量……這都是守住“呆氣”、拒絕“俗氣”的表現。
當下社會,各種誘惑層出不窮,青年尤需遠離“俗氣”,修煉一份通透的智慧——踏實耕耘,專注精進,保持赤子之心,這樣才能于坎坷前路中遇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守三分“呆氣”,少一些“靈氣”,避一世“俗氣”,踏實走好每一步,才能繪就美麗的人生畫卷。
【遼寧沈陽市廣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