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小說作為文學殿堂中的璀璨明珠,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選取了眾多類型的小說,涵蓋古今中外經典之作,旨在引導學生欣賞不同小說的風格類型,提升文學素養,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審美能力。
內容講解
一、現實主義小說
現實主義小說是一種以如實描繪現實生活為主要特征的文學流派。它以客觀視角真實反映社會生活本質,通過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現時代風貌,強調細節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
我們在閱讀時要留意作品中的細節描寫,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分析人物性格。如《祝福》中祥林嫂捐門檻后的動作神態,“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坦然”一詞,體現出她以為捐門檻后便能洗脫罪孽的心理。可當她依舊被魯四老爺呵斥,“你放著罷,祥林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這一系列動作神態,她從充滿希望到瞬間被絕望吞噬,將她精神上遭受的重創刻畫得淋漓盡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禮教對她的壓迫與摧殘。
要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從而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內涵。如《祝福》創作于1924年,處于中國社會新舊交替的變革時期,封建禮教雖受到沖擊但仍根深蒂固。小說中祥林嫂的悲劇命運與這一時代背景緊密相連。
還要剖析人物之間的關系,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網絡,理解人物行為的動機和意義。《祝福》中柳媽雖與祥林嫂同屬處于底層的勞動婦女,但她深受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毒害,對祥林嫂講述的“死后懲罰”,在精神上給祥林嫂造成了致命打擊。而魯鎮的其他男女老少對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更多是抱著一種看客心態,在她訴說悲慘經歷時,人們最初是好奇,之后則是厭煩。這種冷漠的態度揭示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也加劇了祥林嫂的孤獨與絕望。
二、浪漫主義小說
浪漫主義小說是一種強調主觀情感、充滿豐富想象力和理想追求的文學流派。它以強烈的主觀情感驅動敘事,追求理想世界,善用夸張想象與瑰麗意象。
閱讀時要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激情與理想。如《荷花淀》中,作者孫犁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白洋淀人民豐富的情感世界。水生嫂等婦女送丈夫參軍時,既有對丈夫的不舍,又有對他們保家衛國行為的支持與理解。我們在欣賞時,要用心體會這些情感,感受作者對美好情感的贊美,以及在戰爭背景下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要探究作品中藝術手法的運用,理解其對表達情感和主題的作用。如《荷花淀》中的環境描寫,將荷葉比作銅墻鐵壁,荷花箭比作哨兵,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營造出奇幻而富有詩意的氛圍。
要透過奇幻的情節和典型的形象,體會作品所表達的對人生、社會的思考。如《荷花淀》中婦女們從普通的家庭婦女成長為抗日戰士,體現了勞動人民在民族危亡時刻的覺醒與擔當。
三、現代主義小說
現代主義小說是20世紀以來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文學流派,它強調個人內心世界的探索,打破了傳統的敘事結構和時空觀念。
閱讀時要關注作品中的荒誕情節與其象征意義。在《變形記》中,格里高爾一覺醒來變成巨大甲蟲這一荒誕情節,象征著現代人在社會壓力下的異化和孤獨。閱讀時要透過這些荒誕表象,理解其象征的社會現實和人類精神狀態。
要剖析敘事技巧。如《變形記》采用了內心獨白和有限視角敘事,讓讀者深入格里高爾的內心,感受他的痛苦與無奈。閱讀時要體會這些敘事技巧是如何增強故事的表現力和主題的深度的。
要挖掘主題深度。《變形記》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人的異化主題。我們需深入挖掘這些主題,思考它們對人類存在、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啟示,感受作品對人性和世界的深度洞察。
四、中國古典主義小說
中國古典主義小說通常是指從先秦時期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發端,歷經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到唐傳奇、宋話本,再到明清時期的長篇白話小說等這一脈絡中,具有相對穩定的藝術特征和審美追求,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語言運用等方面遵循一定傳統規范的小說。
這類小說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來深入刻畫人物性格。如描寫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露目”,展現出她的柔美與多情;從她進賈府時的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敢多行一步路、多說一句話,表現出她的謹慎和敏感。
中國古典主義小說具有線性敘事、情節連貫的特點。如《紅樓夢》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依次描寫她在賈府的所見所聞所感,情節沿著這一線性順序自然展開,有條不紊。
這類小說的語言簡潔而富有韻味,具有典雅之美。不同人物的語言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如王熙鳳的語言明快潑辣、八面玲瓏;林黛玉的語言則含蓄委婉、細膩動人,體現出她具有的別樣才情和內斂性格。
閱讀鏈接
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布石頭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頭光滑、潔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這塊天地還是新開辟的,許多東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點點。每年三月,衣衫襤褸的吉卜賽人都要在村邊搭起帳篷,在笛鼓的喧囂聲中,向馬孔多的居民介紹科學家的最新發明。他們首先帶來的是磁鐵。一個身軀高大的吉卜賽人,自稱梅爾加德斯,滿臉絡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鳥的爪子,向觀眾出色地表演了他所謂的馬其頓煉金術士創造的世界第八奇跡。他手里拿著兩大塊磁鐵,從一座農舍走到另一座農舍,大家都驚異地看見,鐵鍋、鐵盆、鐵鉗、鐵爐都從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釘子和螺絲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掙脫出來,甚至那些早就丟失的東西也從找過多次的地方兀然出現,亂七八糟地跟在梅爾加德斯的魔鐵后面。“東西也是有生命的,”吉卜賽人用刺耳的聲調說,“只消喚起它們的靈性。”霍·阿·布恩蒂亞狂熱的想象力經常超過大自然的創造力,甚至越過奇跡和魔力的限度,他認為這種暫時無用的科學發明可以用來開采地下的金子。
(選自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有刪改)
◆賞析
選段出自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極具震撼力。馬爾克斯以“多年以后”的預敘打破線性時間,將過去、現在與未來熔鑄于一個瞬間;磁鐵表演的場景充滿魔幻色彩——鐵器掙脫物理束縛的荒誕畫面,與吉卜賽人“東西也是有生命的”的宣言,巧妙模糊了物質與靈性的界限;布恩蒂亞將科學用于淘金的狂熱幻想則揭示了拉美大陸對現代性的矛盾心態:既渴望理性進步,又沉溺于神秘主義。馬爾克斯用魔幻筆觸,將現實與奇幻巧妙融合,搭建起獨特的文學世界,吸引讀者深入探尋馬孔多的百年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