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真卿既是開創(chuàng)一派新風的書法家,也是一位人品道德堪稱完美的忠臣。今天,我們一起通過顏真卿的故事,了解他忠貞剛烈、藝道合一的一生。
顏真卿學習書法
唐代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士人,書法之風頗盛。寫得一手好字也是吏部選官的標準之一。顏真卿雖然通過了吏部的選官考核,但為了精進書法,他仍然專門去向著名書法家張旭請教。
張旭當時住在裴儆宅。顏真卿第一次去請教時,張旭只是哈哈一笑,說:“書法哪有什么秘訣!多寫多寫再多寫,勤學苦練就行了!”
顏真卿聽了張旭的話,便也在裴儆宅住下,老老實實地練了一個多月。之后又去拜見張旭,說:“我聽了您的教誨后,苦練一個多月。寫出來的字,雖然別人都覺得很漂亮,但我自己仍覺得差點意思。”
張旭被顏真卿的勤奮和真誠打動,告訴他用筆的妙訣——“如錐畫沙,如印印泥”。點畫沉著,下筆有力,力透紙背,才算功夫到家。
張旭對顏真卿影響深遠。顏真卿成熟期的書風雄偉博大,筆力強勁,充分體現了書法的力量美、陽剛美。
顏真卿與“安史之亂”
唐玄宗開元年間,大唐經濟蓬勃發(fā)展,國泰民安。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這份寧靜。安祿山與史思明這兩位重臣以“憂國之危”為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舉兵反叛。
河北地區(qū)被安祿山的叛軍占領,他們所到之處,如秋風掃落葉般將河朔地區(qū)盡數攻陷。當地的守令或選擇開門迎接叛軍,或選擇棄城逃跑,無人抵抗。
然而,在平原郡(今山東德州)的太守顏真卿卻不等朝廷詔令,果斷挺身而出。他迅速行動,不到一天時間,就將原本管轄的三千兵馬擴充至萬人。顏真卿與他的堂兄、常山郡太守顏杲卿攜手并肩,共同抗擊安祿山的叛軍。唐玄宗得知這一消息,由衷地贊嘆道:“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乃若此!”
顏真卿之所以能夠在整個大唐王朝陷入混亂時保持冷靜并迅速作出反應,這得益于他早年的準備。在開元二十二年,年僅26歲的顏真卿便登進士第,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性格耿直,因此得罪了權臣楊國忠。在之后的歲月里,他經歷了多次的貶謫與升遷,最終在45歲時被排擠出京,遠赴平原出任太守。這樣的經歷,無疑為他在面對叛亂時的果斷與智慧打下堅實的基礎。
天寶十五年,顏真卿指揮平原、清河、博平三郡的聯軍,與叛軍展開激戰(zhàn),一舉殲敵兩萬余人。同時,在常山的顏杲卿也設計除掉了李欽湊,并活捉了兩名叛將,成功奪回土門關。迅速收復了十五個郡縣。
隨后,史思明率大軍猛攻常山。常山一役,無人增援,顏氏家族三十余人為國捐軀,包括顏杲卿、他的兒子顏季明和外甥盧逖等。
兩年之后,顏真卿才得以抽出身來,派人尋訪族人的下落,并寫下了那篇著名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撰寫于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這篇被譽為“在世顏書第一”和“天下第二行書”的文稿,不僅展示了顏真卿卓越的書法藝術,更深刻反映了其內心的悲憤與痛苦。從文稿中的刪改涂抹之處,可以清晰感受到顏真卿對侄子們的深厚情感。
顏真卿壯烈殉國
雖然“安史之亂”已被平定,但唐朝已陷入藩鎮(zhèn)割據的混亂局面。到了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發(fā)動叛亂,迅速攻陷汝州。朝廷對此展開激烈討論,商議派誰去平定這場叛亂。唐德宗采納宰相盧杞的建議,讓顏真卿去勸降李希烈。
這一決定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許多公卿大臣都為顏真卿的安危擔憂。他們紛紛勸阻顏真卿接受這項任務。然而,顏真卿卻堅定地回應道:“君命也,焉避之!”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一重任。
面見李希烈之時,顏真卿還沒來得及宣詔招撫,李希烈的一千多個干兒子便拿著刀槍棍棒圍住了顏真卿。顏真卿面不改色,視若無睹。李希烈方才請顏真卿入住館舍,之后又派人不斷勸說顏真卿。顏真卿始終不從。李希烈便把他扣押、囚禁。先關在許州,后來又移至汝州、蔡州。
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囚兩年有余的顏真卿等來一名宦官。當宦官念出皇帝要賜他死的內容時,顏真卿坦然應對,說:“老臣未能完成使命,理應受死。但敢問使者,您是何時從長安出發(fā)的?”宦官回答道:“我是從大梁來的。”顏真卿聽聞此言,恍然大悟,這并非奉皇帝之命,而是李希烈的奸計。他憤怒地斥責:“原來是叛賊假冒皇帝之命!”隨即,顏真卿被縊殺,享年七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