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掐絲琺瑯,全名“銅胎掐絲琺瑯”,這門以金屬為胎、以細絲勾勒、以釉彩填色的傳統工藝,承載著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掐絲琺瑯的歷史可追溯至元代,隨著古代絲綢之路的商貿往來,阿拉伯地區的琺瑯技藝傳入中國,至明清時期發展至巔峰。明代景泰年間,因工藝臻于成熟且多采用藍色釉料,故得名“景泰藍”,清代宮廷更將其與瓷胎畫琺瑯并稱“琺瑯雙絕”。前者以銅胎掐絲展現富麗,后者以瓷胎彩繪凸顯精致。2006年,景泰藍制作技藝正式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中華文化瑰寶的重要標識。
掐絲琺瑯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堪稱“指尖上的藝術”,需經歷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百余道工序。匠人以銅絲掐出花紋輪廓,焊于胎體,再以天然礦物釉料填充,經高溫燒結后,釉色如寶石般璀璨。
在非遺保護政策的推動下,這項傳統技藝正通過多元路徑實現創新突破。如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的張同祿開創了平面掐絲琺瑯畫,將立體工藝拓展至二維藝術,其作品《羊眉吐氣》等融合生肖文化與吉祥寓意,成為非遺創新的典范。金絲琺瑯畫非遺傳承人郭巍對傳統工藝進行改良,在保留掐絲、點藍等核心工藝的基礎上簡化流程,開發出適合大眾體驗的掐絲琺瑯畫創作體系,使大眾也能體驗“以絲為筆、以釉為彩”的創作樂趣。教育領域同樣涌現創新實踐:長春市第一中等專業學校以氧化鋁替代銅絲、彩砂取代礦物顏料,結合電腦制稿技術,讓傳統技藝真正走進現代課堂。在傳承體系建設方面,北京琺瑯廠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發揮引領作用,帶動行業有序發展。
從宮廷御用的華美器物到尋常百姓家的生活點綴,掐絲琺瑯正以跨界融合的姿態擁抱當代生活。北京冬奧會期間,臨夏市非遺傳承人解娟以掐絲工藝創作“冰墩墩”主題畫作,將奧運精神與傳統技藝交織,吸引年輕一代關注;在河南信陽,傳承人李飛飛將《千里江山圖》轉化為茶具裝飾,用山水意境講述鄉村振興的故事;來自三亞的工藝美術師們將黎族、苗族傳統紋飾融入琺瑯畫,以熱帶風情為底色,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這些創新實踐不僅拓寬了傳統工藝的應用場景,更讓非遺技藝以可觸、可感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在傳承與創新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