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5月13日至25日,由重慶大學、重慶美術館(重慶畫院)主辦的“心象游蹤——馮東東作品展”在重慶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特別邀請張楠木、張冰紈擔任學術主持,李裕君擔任展覽策劃,展出了馮東東多維創作的作品,其在時間跨度上涵蓋了畫家早期至最新作品。在畫種跨度上,從人物、花鳥到山水,從工筆、水墨、沒骨到線描,每一件作品都在講述畫家創作的不同狀態,展現著對自我與世界的持續探索。
馮東東的作品強調繪畫語境與時代精神之間的同頻共振,注重通過畫面來傳達細膩的情感與獨到的哲思。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與深邃的文化思考,仿佛在水墨傳統與當代藝術的浩瀚海洋中樹起了一面鮮明的旗幟。對筆墨的探索,他不僅深入鉆研傳統技法,以“意象”造形作為核心指引,更以“沒骨花鳥”為突破的關鍵入口,大力強化“形感”的提煉與情感的抒發,從而在沒骨花鳥、工筆人物等領域成功開辟出一條既飽含哲思又充滿詩意的獨特藝術路徑。
近年來,馮東東深深扎根于唐宋工筆畫的寫實傳統土壤之中,全面繼承了傳統工筆畫在造型、色彩、線條等諸多方面的精湛技藝。同時,他又巧妙吸收了寫意畫所具備的抒情性特點,將寫意畫中所蘊含的筆墨精神與情感意境,如同春風化雨般融入工筆畫的創作之中。在《春——悸動》作品中,他運用團塊化的造型方式,結合虛實相生的空間布局,巧妙地重構出熱帶雨林獨特的生態意象,為傳統工筆賦予了抽象化的視覺張力,使其煥發出別樣的現代魅力。馮東東的寫意實踐經歷了一個從“再現”到“表現”的深刻轉變過程,以“意象”造形作為獨特的方法論,著重強調“賦形式以生命”這一理念,就如同賦予藝術作品以鮮活的靈魂。他創新性地提出“形感”所具備的獨立審美價值,認為造形絕非僅僅是對物象的簡單再現,而更是情感與哲思的重要載體。
此外,馮東東還廣泛汲取西方現代繪畫的觀念與表現手法,通過對材料與技法進行大膽的創新實驗,以及對情感與哲思進行深刻而真摯的表達,讓工筆畫在當代社會的舞臺上重新煥發出嶄新的生機與活力,如同一只浴火重生的鳳凰,展現出別樣的絢爛。馮東東的藝術實踐既是對傳統工筆與寫意美學精神的深情傳承,亦是對當代文化語境的有力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