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極大地改變了藝術的表現形式和人們對藝術的體驗。數字藝術結合藝術、科技和設計元素,拓展了傳統藝術的邊界,形成了跨界融合的獨特視覺效果和文化呈現,特別是以美術博物館為代表的陳設展示機構成為數字藝術展覽的前沿陣地,發揮藝術專業機構在原作收儲寶庫和學術梳理的優勢,涌現出一大批以數字化、影像化、動畫化、互動化的文化遺產數字藝術精品展覽。數字藝術展為特征,使文化遺產擺脫傳統的單一陳列方式,實現了從靜態畫面到動態交互體驗、從單一媒介表達邁向多維藝術形態融合的跨越,借助智慧化展陳手段引導觀眾深度解讀中國文化遺產,將其蘊含的文化內涵以精準生動的方式傳遞,這既體現了技術革新對藝術形態的塑造作用,亦彰顯了藝術與科技在協作中迸發的創新活力。
從保存到重生
對于文化遺產而言,數字技術最顯著的功能表現在修復與保存方面,其價值是在傳統保護手段之外構建起得以跨越時空的傳承體系。通過技術賦能,讓斷裂的歷史敘事得以延續,讓瀕危的文化基因得以傳承,為古老文明打造“數字備份”。而文化遺產數字藝術展展陳便是數字時代當代人與文化遺產承載的技藝、審美與精神對話的新語言。
“展覽是一個能夠串聯人、事、物以及空間的綜合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每個組成元素都按照一定的邏輯與秩序產生勾聯和互動,但同時也要應對在既定邏輯和秩序被打破之后,再建新的勾聯與互動能夠保證展覽整體運轉順暢與大方向的統一性,而展陳的存在就是服務于以上,能夠通過材料、顏色、體驗點的設置等讓上述文字實現落地的、實際的展覽?!薄叭缡悄摺鼗退囆g大展”的執行策展人龐少寧談道,“近幾年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讓創作者可以迅速地將一閃而過的靈感變成可視化的內容,在打破物理空間束縛的同時,也豐富了人與事、物以及空間的互動模式。因此在數字化時代,展覽這個平臺自身也有了新的可能性:首先是增加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可以讓展覽擁有生長性;其次是讓事物在無限的空間里實現與人更加靈活的互動;再次是維度的破壁和增加;最后是數字藝術的概念需從兩個維度進行理解,其一是數字化技術被應用在各種展品、展項的策劃設計和落地中,其二是依托數字化技術呈現作品。以‘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大展’為例,該展覽通過數字化技術將遠在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藝術原汁原味地搬入展覽現場,讓觀眾可以打破空間維度的限制,在身邊就可以欣賞到敦煌的美,同時也打破了時間的維度,通過一些數字化展項的設置,如在‘萬象人間’單元的妙音曼舞,讓千年之前的音樂呈現在觀眾面前,豐富觀眾的體驗?!?/p>
可以說,數字藝術展覽改變了藝術創作與展示的可能,讓藝術體驗、構思與傳達更高效豐富。如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的“觀妙入真——山西永樂宮文物精粹暨數字藝術大展”完整復原了永樂宮的建筑布局與壁畫風貌,觀眾可步入數字化還原的永樂宮。在中國建筑科技館舉辦的“芥子須彌·開化——高平開化寺宋代建筑與壁畫數字藝術展”結合圖像、3D打印模型、VR體驗等沉浸式多媒體及古建縮尺模型展現開化寺建筑、彩畫與壁畫的歷史與藝術價值。當千年壁畫在數字屏幕上褪去塵埃,當破碎的殘片在算法中重聚如新,數字技術正以理性的代碼激活著文明的現代基因,書寫出最溫情的文明守護詩篇。
從觀看到在場
這種數字化實踐不僅構建了文物的“數字孿生體”,更以數據靈活運用、成果快速迭代、形式多元創新、成本高效可控的優勢,將靜態的文化遺產轉化為可生長、能傳播的活態基因庫,而承載這一切的最佳載體,正是數字藝術展陳。
這種展陳模式的核心價值,在于推動藝術感知從觀看走向在場,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可以在沉浸式的氛圍中加入被重構的場域。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展陳的觀看距離,讓觀眾從凝視圖像變為置身語境。數字藝術展陳的設計不再滿足于呈現什么,而是更著力于如何讓觀眾感受什么。當文化遺產的成果轉化為可觸摸、可交互、可沉浸的展陳體驗,文物的文化內涵便不再依附于物理載體,而是通過技術賦能,在觀眾的身體感知與情感共鳴中完成二次激活。這種轉變不僅讓千年藝術跨越時空與當代人對話,更重新定義了展陳的功能——它不再是展品的容器,而是連接歷史語境與現代體驗的轉換器,讓每一次在場都成為一次文化基因的當代解碼,讓藝術感知從視覺層面的看見升維為身心層面的理解與共鳴。
“展覽以文化大眾化敘事與傳播為核心使命,而數字技術的合理運用能夠更好地彌合歷史文化與當代觀眾之間的認知裂隙,實現以文化展示為主、數字體驗為輔、人文表達為延伸的展示邏輯?!卑不帐∶佬g館副館長劉文楊以“天地是吾師——新安畫派數字藝術展”為例談到了技術賦能的感知重構,“針對新安畫派的高審美門檻,展覽建構知識—視覺—感知三維體驗系統。在知識層面系統梳理畫派的歷史發展脈絡、實現學術的深度挖掘與傳播關聯;在視覺層面創新運用動態延展與VR技術將平面作品‘活化’;在感知層面借助空間氛圍營造出超然意境,動態投影與聲效技術將繪畫意境轉化為可體驗的沉浸場域。技術應用也始終遵循克制性原則,避免過度炫技而消解文化敘事的主體性。同時,展覽突破藝術史框架,實現從專業敘事向情感共鳴的維度升越。通過提煉文人風骨的精神內核,將古代文人的家國情懷、林泉之志與當代觀眾形成對話的橋梁。這種從技法解析到精神解碼的轉向,既保持學術嚴謹性,更激活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內核,使觀眾在專業鑒賞之外獲得情感共振。創新設計‘紅衣文人’IP表情包,將展覽核心符號植入日常生活場景,構建文化記憶的持續性激活機制。這種轉化不僅拓展傳播廣度,更通過情感符號的日常浸潤,形成觀眾與文化的精神聯結。展覽最終指向技術賦能的文化價值——以節制而溫暖的人文表達,實現跨越時空的共情,完成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表達。”
從傳播到共生
文化遺產數字藝術展通過數字技術重構藝術生態,實現創作媒介、呈現形態與傳播路徑的革新。傳統藝術以文化積淀反哺數字創作,而數字藝術則以動態交互、沉浸體驗激活傳統,形成雙向賦能的共生關系。其展陳訴求也從單向傳播轉向參與共創,借助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技術,構建從破界融合到觀眾共創的文化傳承新范式。
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設計委員會秘書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吳瓊表示,新技術的“新”不僅在于其創新性和新工具,更在于它催生了文化表達的新語言與新媒介,持續推動人類文化形式的拓展與革新。她談道:“文化符號的轉譯、觀眾互動的設計都是進行藝術表達的手段,都服務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觀念是核心,體驗是模式,形式和互動是觀念認知。面向未來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智能體和新硬件的結合更有無限可能。新技術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強有力的工具,充分運用新技術就如同掌握了一支精妙的畫筆,文化的表達會更生動、更富有吸引力,可以持續不斷地拓寬、增強人們對抽象概念、文化精神以及現實問題的體驗和認知?!?/p>
對觀眾來說,讀懂藝術的關鍵在于在展陳中解讀內涵,這就要求在展陳設計中,不能讓技術蓋過藝術,也不能讓形式流于表面。只有把文化干貨自然融進展陳設計,平衡好炫技與內容的關系,在技術創新與文化內涵的融合中把握共生邏輯,讓科技手段充當“翻譯官”而非主角,才能打造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全球化敘事邏輯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展陳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