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在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中,現代藝術博物館作為文明基因的保存者與傳承者,在美術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美術報》域外美術板塊“海外現代藝術博物館巡禮”系列,以具有標桿意義的藝術中心城市為基本單元,分期向讀者介紹世界上重要的現代美術館。該系列以1839年攝影術的發明為起點,聚焦此后藝術中心城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從巴黎、倫敦、紐約、柏林、斯德哥爾摩和東京這六座城市展開系列報道。本期聚焦巴黎的現代藝術場館,解碼這座城市如何在技術革命與藝術創新的碰撞中,構建起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早期范式。
1839年攝影技術的發明,首先在巴黎引發了藝術領域的“反叛性”回應——這座藝術之都以突破性的創作實踐,開啟了現代藝術對機械復制時代的主動應答。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由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于1969年提議籌建,旨在致敬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并推動現代藝術發展。1971年國際建筑設計競賽中,意大利建筑師倫佐·皮亞諾與英國建筑師理查德·羅杰斯的合作方案歷經嚴格評審,從49個國家的681份設計作品中勝出。盡管其突破傳統的高技派設計理念——外露鋼架結構與功能管道的色彩編碼系統(交通系統為紅色、空調系統為藍色、供水系統為綠色、電力系統為黃色)引發廣泛爭議,但方案最終獲得喬治·蓬皮杜支持。1972年工程啟動后,蓬皮杜于1974年因病逝世,建筑于1977年2月竣工并以其名字命名,正式開放后,標志著巴黎首個現代藝術綜合文化中心的誕生。其創新性設計不僅實現內部空間的靈活重組,更以工業美學突破傳統博物館范式,憑借每年逾300萬人次的參觀量,迅速成為巴黎的文化新地標。2025年3月,蓬皮杜中心斥資2.62億歐元啟動了為期五年的全面改造工程,計劃2030年重新開放。改造期間,館藏的2000余件藝術品巡回全球展出,并持續開設臨時展覽至2025年9月。閉館前更舉辦了特別紀念活動,以彰顯其作為現代藝術先鋒的持續影響力。
巴黎大皇宮
位于香榭麗舍大街和塞納河之間的大皇宮,從1897年開始拆除此前的工業宮,為籌備1900年世界博覽會而開始了改造工程,于1900年5月1日盛大開幕。該建筑的設計初衷是作為舉辦官方藝術活動的大型場所。建筑上的山墻銘文表明了大皇宮的功能:“法蘭西共和國為法國藝術的輝煌而獻上的豐碑。”大皇宮的建筑風格遵循了新古典主義美學,融合了裝飾華麗的石質立面、玻璃穹頂,以及當時的技術創新——包括鐵框架、輕質鋼架結構和鋼筋混凝土。
大皇宮博物館主空間長近240米,采用鐵、鋼和玻璃桶形拱頂建造,是受倫敦水晶宮啟發建造的大型透明結構,主空間最初通過一個融合了古典風格和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大樓梯,沿著東西軸線與宮殿的其他部分相連,但內部布局后來有所修改。
在歷史上,大皇宮經歷了許多結構挑戰,包括地基下沉和使用造成的損壞,導致需要大規模修復,尤其是在1993年一塊玻璃天花板掉落后。它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軍事醫院使用,二戰期間被納粹德國用作宣傳展覽場所,解放巴黎時又成為抵抗運動的指揮中心,德軍曾經給建筑物造成了嚴重破壞。20世紀60年代,建筑師勒·柯布西耶意圖拆掉大皇宮,在那里興建由時任文化部部長安德烈·馬爾羅所提倡的20世紀藝術博物館,后計劃終止,大皇宮獲法令得到全面保護。
如今,大皇宮作為全球藝術展覽的核心地標,又具有展覽空間的巨大優勢,近年來舉辦了多項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博會,涵蓋當代藝術、古董、設計等多個領域。比如巴黎藝術博覽會、巴塞爾巴黎藝博會、藝術資本國際藝術展法國殿堂級美術與古董博覽會和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等。
大皇宮曾于2021年3月暫時關閉,開始為期四年的翻修工程,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前重新開放,用于舉辦擊劍和跆拳道比賽,如今這一臨時奧運場館業已拆除。大皇宮計劃于2025年6月重新向公眾開放,此次翻修旨在將大皇宮改造成“節日宮殿”,并計劃舉辦各種展覽和活動,大皇宮內的科學博物館探索宮也計劃于6月重新開放。
作為巴黎最為寬闊和氣派的展覽空間之一,大皇宮曾經在歷史上多次舉辦對藝術史具有重要影響的展覽,比如野獸派運動的發源、1905年的“秋季沙龍”展、1966年的“致敬畢加索”、1980年的“穆夏藝術展”、1993年的工業設計大展“工業設計:百年反思”、2008年的“理查德·塞拉:漫步”等。2025年6月6日,大皇宮即將舉行當代巴西繪畫四位杰出的藝術家展覽。
大皇宮見證了法國的藝術雄心與文化演變,至今仍具有“藝術—科技—體育”等多元身份,成為創新與歷史的交織的象征。
路易威登基金會博物館
路易威登基金會博物館是一家由LVMH集團及其子公司贊助的法國藝術博物館和文化中心。它作為一個獨立的非營利實體運營,是LVMH推廣藝術和文化的一部分。博物館的解構主義建筑由美國建筑師弗蘭克·蓋里設計,以其創造力和大膽的設計,構成了建筑藝術的杰作。建筑群落式布局融入布爾歇公園的百年古樹與鏡面水池,玻璃帆的反射將天空、樹木與水面納入建筑肌理,實現“建筑即景觀”的生態敘事。獨特的視覺造型得益于一系列卓越的技術創新,玻璃與木材和金屬框架之間的對話既是技術上的突破,也是美學上的創新。
路易威登基金會博物館的收藏以當代藝術為核心,圍繞四個方向展開:沉思冥想(如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地平線內側》通過鏡面與光影營造沉浸式空間)、流行文化(涵蓋安迪·沃霍爾等波普藝術家)、表現主義(如格哈德·里希特的《4900種顏色》探索色彩與抽象)、音樂/聲音(結合禮堂空間展示實驗性藝術)。館藏包括讓-米歇爾·巴斯奎特、吉爾伯特·喬治、杰夫·昆斯等藝術家作品。路易威登基金會每年舉辦兩次臨時展覽,展示現當代藝術。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舉辦的“現代藝術偶像:希楚金收藏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四個月內吸引參觀總數超過120萬人次。
巴黎商業交易所皮諾收藏館
在法國,可與 LVMH 集團比肩的奢侈品企業當屬企業家弗朗索瓦·皮諾執掌的開云集團。2021 年,該集團斥資 1.7 億美元,將巴黎 19 世紀的證券交易所建筑改造為當代藝術博物館,項目由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擔綱設計。安藤忠雄在保留原有歷史結構的基礎上,中央插入直徑30米的清水混凝土圓筒,形成新舊對話的空間,穹頂天窗引入自然光,與壁畫和混凝土材質共同營造光影交織的沉浸式體驗。此館陳列著皮諾家族近5000件當代藝術藏品,涵蓋達米安·赫斯特、辛迪·舍曼等藝術家作品,館內定期舉辦主題展覽,如2021年的開館展覽“序曲”、2024年大型展覽“貧窮藝術”,以及2025年正在舉辦的展覽“身體與靈魂”等,均在當代藝術界取得了很大的反響。作為一個獨特的藝術空間,商業交易所皮諾收藏館是安藤和皮諾數十年合作的一個巔峰,成為巴黎這座城市在當代藝術領域最重要的藝術空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