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出:“鼓勵在都市商圈、文化園區等區域,引人社會力量,按照規模適當、布局科學、業態多元、特色鮮明的要求,創新打造一批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業態,營造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出:“加快推動社區文化‘嵌入式’服務,將文化創意融人社區生活場景。推動將社區文化設施建設納人城市更新計劃,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結合老舊小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改造,創新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人文品質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自“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從國家到地方相繼出臺了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政策法規,由此看來,這也逐漸成為推動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方向。本文從當前背景下傳統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展現狀的對比人手,分析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幾點“新”優勢和短板,探索進一步建設“小而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具體舉措,讓其通過新機制、新功能、新受眾等多方賦能,賦彩百姓文化生活,為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一、傳統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十四五”時期發展現狀對比
公共文化空間是指人們在社會環境中,從事文化活動和開展社會互動的場所,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是文化供給的直接媒介,也是文化體驗的第一“感官”。為順應時代要求,更好地滿足群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應運而生,與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一)傳統公共文化空間
現階段,傳統公共文化空間仍主要依托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和博物館等公益性文化場所呈現。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4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8個,總流通134197萬人次;文化館3516個。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國傳統公共文化空間數量不斷增加,最大限度盤活存量,提高了公共資源的占有率和使用率,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加豐富、優質、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
不僅如此,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傳統公共文化空間也積極尋求“破圈”,拓展公共文化空間新功能。一是對場館提檔升級。包括對現有場地空間進行修繕和改造,重新優化空間架構、布局和功能,對基礎設施配置進行現代化提檔升級等。二是延伸場館空間。主要是開發利用歷史遺存建筑和廢舊建筑,通過修繕、整合、改建等方式,將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拓展空間或延伸區域,使之重煥生機。三是推行場館總分館制。通過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總分館制,實行總館主導下的公共文化空間和服務資源共建共享,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輻射范圍,補充和延伸公共文化空間,從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雖然傳統公共文化空間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自身也在努力尋求突破、進行革新,但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的局限性依舊明顯,由于空間建設的短板問題突出,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滯后、設施面積不足、公眾依賴性不強等一系列問題。
(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由政府與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建設,將“濃縮”后的公共文化空間嵌入各種生活場景,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深人城市的底層肌體。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主要分為嵌人式公共文化空間、“小而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城市公共服務空間的綜合利用等多種類型,例如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
據初步統計,截至2024年12月,全國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間3.88萬個,較2023年有所增長。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展態勢上來看,呈現出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輔助,東部地區為發展主力、中部次之、西部最少的發展格局。與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相比,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破除了以社區為單位或以公共文化場館為載體的傳統建設模式,在功能布局、服務業態和管理機制方面也有所創新,能夠有效彌補傳統公共文化空間覆蓋密度不高、群眾黏性不足、文化體驗不暢等問題。通過大規模建設“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密度,擴展現有公共文化的服務半徑,加快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無障礙”“零距離”供給。


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優勢和薄弱環節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公共文化設施逐漸實現了“空間轉向”。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遍地開花,成為時下熱點,獲享“政策高配”,優勢可見一斑。但隨著公共文化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其不足之處也不容忽視。
(一)優勢所在
1.獲得各界支持,享受“政策高配\"
“十四五”以來,國家和地方相繼出臺了多項推動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公共文化“高質量”與“新空間”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政策因地制宜、落地開花,涌現了大量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范式和典型成果。一是以政府為主體建設。例如,在天津濱海新區文化中心圖書館中的“濱海之眼”球體演講廳和中庭內一層層白色階梯書架呈波浪形推開的“書山”造型,都是這座“網紅”圖書館的形象標志。場館因其超高的中庭和充滿未來感的前衛設計,被網友稱作“中國最美圖書館”。二是以社會力量為主導建設。例如,昆明市吳家營街道利用轄區文化陣地,聯合萬溪書院,開展文化點單服務、文化派駐服務,開設各類文化藝術公益培訓,著力打造群眾身邊的公共文化空間。三是多方共同合作建設。例如,廣州市天河區引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打造天河濕地文化角,為群眾提供藝術展覽、圖書閱讀、美學體驗、藝術表演等一站式文化服務,成功入選“2022年廣東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案例”,并榮獲十余項榮譽。
2.縮短空間距離,服務“觸手可及”
近年來,各地紛紛對基層公共文化空間進行提升改造,推進“近鄰”服務城鄉社區全覆蓋,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和“家門口的公共文化空間”,讓居民近距離享受多業態的公共文化服務。例如,上海市華陽街道華院小區對原有居民綜合文化活動室進行升級改造,打造了多元復合的活動空間“華院小區鄰聚薈”,集居民議事、公共閱覽區、智能服務、學習講座、群文團隊排練、休閑景觀為一體,成為最美基層公共文化空間。四川省彭州市的天彭街道南津社區文化中心對黨群服務中心的綜合文化活動室進行了提檔升級,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打造一個集文化傳播和休閑娛樂功能為一體的多元文化休閑地。
3.多種業態融合,邂逅“詩與遠方”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只有單項功能的公共文化場所,它以更加包容的方式,更具開放性的功能,兼容并蓄吸收新型餐飲、娛樂等多種業態,以多姿多彩、百花齊放之態在各地綻放。在北京市形成了角樓圖書館、磚讀空間、24小時城市書房等以“書店 + ”為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間品牌,集購書、喝咖啡、吃簡餐等體驗于一體,使多元化的閱讀公共文化空間與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相互契合;在東莞市推出了“蓮花山下·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有樂享書房、蓮溪書屋、長安會客廳、生活美學館、共享U空間、超鏈接平臺等六大功能區,旨在打造一個融合潮流休閑、文化服務、共創共享等多業態、復合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充分滿足廣大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薄弱環節
1.建構體系不全,公共服務職能削弱
雖然各地因地制宜,紛紛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但缺少頂層設計和規劃布局,建設規范和服務標準不統一、不明確,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管理職責不明。政府建設為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大都由各分管部門和機構管理運行,容易存在各自為政、力量分散和資源閑置的情況,公共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二是缺少管理規范。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缺少統一標準和規范,沒有對面積容量、設施設備、開放時間、活動內容、工作人員等作出統一要求和考核;三是管理渠道不暢。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和服務的渠道不通暢,使社會力量未得到充分調動,資金運轉不足,影響空間維護運營。
2.資源分布不均,文化供給差異明顯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整體分布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中心城區,容易造成公共文化空間的割裂和公共文化供給的斷層,導致有些地區文化產業蓬勃發展、萬人空巷,而有些地區文化產業停滯不前、無人問津。主要包括:一方面,城市與鄉村存在差異。相比城市的繁華,鄉村受地理位置、經費來源和硬件設施等因素限制,鄉鎮文化站、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間分布不夠合理,利用率較低,覆蓋面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整體發展緩慢、力量不足、增量不夠。另一方面,城市各區域間存在差距。各片區分屬管轄,目標定位、職能職責、建設標準等規劃不一,導致各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隨意性較大,文化資源配置參差不齊,且偏重繁華中心地段大場館的建設,直接面對社區的文化供給仍顯短缺,導致部分地區存量閑置與增量不足并存,資源未能充分共用、共享。
3.過度關注“顏值”,文化服務良莠不齊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落地實踐中,產生了不少“分歧”。一些地區能很好地將空間賦能文化的作用無限放大,在利用空間“顏值”的基礎上,注重空間設計與內容供給平衡,吸引并能留住大部分群眾進人場館享受文化體驗和文化服務。而一些地區為了“出圈”,陷入“空間即建筑”的誤區,致力于把公共文化新空間設計成外形獨特、風靡全網的網紅“打卡”地,盲目地將“新”的重點落在了公共文化空間的外觀建筑上,忽視了內容建設,造成形式主義。“顏值”凌駕于“內涵”,過度依靠空間設計的美觀程度所產生的結果,只能對群眾產生暫時的吸引力,留不住固定的群體。長期而言,難以增強用戶黏性,無法有效形成“粉絲”文化社群,不能真正貫徹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精神要領和真正意圖。
4.缺少創新意識,空間模式千篇一律
目前,從全國范圍來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涌現的絕大多數經典案例和典型標桿,皆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方面,空間同質化問題突出。各地爭先以“圖書館 + ”模式來打造運營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例如24小時自助圖書館、城市書房、咖啡書吧等,已成為各地進行公共文化空間創新的“范本”。但忽略了群眾個性化、精細化的文化需求,空間載體類型單一,多文化融合發展程度不夠,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融合、創新發展。另一方面,商業化模式痕跡較重。在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過程中,場館的主要運維方往往不單以公益為主要目的,也要追求經濟效益,例如各類文化體驗館、私人美術館、私人博物館等,“一窩蜂”式的運營方式,在群眾新鮮感褪去后,文化體驗成本過高、文化體驗效果不佳等問題就會顯現出來,而真正符合大眾化、具有特色、做到公益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屈指可數。
綜上所述,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時代浪潮、多方政策和各界力量的加持下,憑借機制新、服務新和模式新等優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姿。但新事物的發展是艱難的、曲折的,其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各種“陣痛”,出現了建構策略不明、資源分配不均、服務水平不齊、創新意識不夠等共性問題。因此,處理好文化供給與空間賦能的關系,用“小切口”撬動“大民生”,走建設“小而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道路,更有利于深人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受眾面和覆蓋度,為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三、建設“小而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具體舉措
從當前發展形勢來看,要想通過空間設置助力文化蓬勃發展,就需處理好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破圈”與“賦能”間的關系,“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憑借資金支持、硬件設施、人員投人和管理模式上的精簡優勢,成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首選。為更好地發揮空間矩陣優勢,讓全民共享文化建設發展成果,亟需更新、營造更多更好的“小而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具體措施如下:
(一)政府搭臺 + 社會共治,為空間建設提供新方向
為解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運營模式上的“疏松”和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應強化頂層設計,完善細化配套政策、制度、法規等。不少地區已經洞察形勢,率先推出各類政策,如北京市東城區發布了《東城區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的若干措施》,這表明,已有部分地區在實踐過程中,“優化意識”逐步覺醒,認識到需要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財政資金投人,鼓勵社會參與,調動多方力量,用好當地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設施,推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可持續發展。廣東省在引人社會力量方面大量探索實踐,打造了“粵書吧”品牌,兼顧活動、展示、休閑等多元功能的新型閱讀空間,通過嵌入方式,以“小而美”的公共閱讀空間賦能公共閱讀服務,在廣東各地市、區域內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深人百姓精神娛樂生活。
(二)科學規劃 + 需求匹配,為空間發展增添新動力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公共文化資源下沉要與廣大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同頻同行。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一方面倡導“創新培育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另一方面強調“以文化繁榮助力鄉村振興”。總的來說,就是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人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因地制宜、按需分配。一是針對城鄉之間的差距,加大鄉村基層公共文化普惠型服務的保障力度,善用“小而美”的空間,建設文化廣場、鄉村戲臺、非遺傳習場所等微型主題功能空間,以星羅棋布的小空間、微地標凝聚大眾,保持鄉土氣息、體現鄉村特色,提高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存在感”。二是對于城市城區差距而言,明確空間服務的功能定位,加大傳統公共文化設施轉型升級,充分用好歷史建筑、街區園區、樓宇商圈等各類“小而精”的場所,在居民身邊打造更多“小而美”的文化新空間,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熱潮添磚加瓦。
(三)內容為王 + 顏值輔助,為空間改造指明新思路
在注重城鄉公共文化空間“顏值”的同時,更應豐富空間的文化內涵,提升品質和效能。因此,“新”的落腳點應放在文化服務與內容品質的提升上,轉變“空間即建筑”觀念,利用“小空間”施展“大作為”。不少地區作出了良好示范。在武漢市涌現了數十家“小而美”城市書房,市民通過規范的借閱流程,可免費借閱圖書,部分書房還可與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通借通還,成為市民身邊觸手可及的“美麗閱讀空間”。泉州市洛江區的橋南古街文化共享空間點亮城市,其占地約150平方米,設有洛江區非遺分館、僑批展示館,內設南音小劇場、多媒體互動室、展示廳等功能室,配置有新型智能文化設備,將“小面積、大功能”發揮到極致。
(四)大膽創新 + 本土特色,為空間革新開拓新天地
為解決同質化、商業化等共性問題,促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在“有”的基礎上向“好”邁進,可以借助“小而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精簡優勢,增強新空間與當地文化符號、歷史積淀、社會傳承的結合度,體現區域特色,增加文化辨識度。珠海市為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拓展了新思路。珠海市斗門區將縣府舊址改造為別具風情的書房一一善雅書房·毓秀館。書房全年藏書約8000冊,以文學、社科、歷史等類型的圖書為主,同時引進了百聽融合閱讀一體機,設有10萬余種視聽圖書資源和黨建數字圖書。此外,設有斗門元素文創產品展示區,充分展現了斗門的文化風情。古典小洋樓與現代文化相碰撞,斑駁的青磚墻、復古懷舊的吊燈與充滿設計感的文創產品完美融合,讓人置身其中,仿若能穿越百年時光,體驗人文氣息。
簡而言之,在“十四五”時期,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已經從基層的試點探索拓展至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普及。通過加快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尤其是推動“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展,能有效打破傳統公共文化空間文化服務內容、形式有限的壁壘,使其在空間設計、項目內容、服務品質等多方面提升。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要善用政策優勢、距離優勢和服務優勢,吸引各界力量參與空間重塑和建設,把握時代脈搏和群眾真正需求,追求“顏值”與“內涵”的雙向提升,將本土特色、民俗特色、品牌特色大膽融入空間構造中,彌補機制體系不全、資源分布不均、服務品質不齊、空間模式不多等問題,破除發展堵點,跨越成長瓶頸,利用空間賦能,真正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國新,李斯.我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展現狀與前瞻[].中國圖書館學報,2023,(6):4-14.
[2]濱海圖書館.場館簡介[EB/OL].(2017- 10-01)[2024-5-4].http://tjbhlib.org.cn/ bhlib/main.
[3]天河區委宣傳部.全市首個!天河區出臺意見指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運營[EB/OL].(2024-04-18)[2024-5-6].https://mpweixin.qq.com/s/AdwmvMPMecT-nAQHvFBzLw.
[4]楊亮,駱嘉怡.珠海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你打卡了嗎?[EB/OL].(2023-07-11)[2024-5-6].https://mp.weixin.qq.com/s/wEAnZ88OsYJ58RdVo6BP1A.
(作者單位:廈門市文化館)(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