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馬種,其名稱出自《隋書》。據《隋書》記載:“青海周回千余里,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輒放牝馬于其上,言得龍種。吐谷渾嘗得波斯草馬,放入海,因生駟駒,能日行千里,故時稱青海駭焉。”青海駟的誕生被賦予了神話色彩,即吐谷渾人將波斯的母馬送到青海湖的海心山上,懷了龍種,生下了日行千里的青海駟。《北史·吐谷渾傳》也有同樣的記載。青海駟作為向中央王朝進貢的優質馬,不僅是種良馬的名稱,更代表著非凡的速度與力量,也象征著一種獨特而珍貴的血統。青海駟不僅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用來形容那些擁有卓越品質的良馬。如在《花月痕》第八回中,就提到了廟門外柳樹下拴著一匹青海駟,它顯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上等戰馬。唐代李商隱《詠史二首·其二》有云:“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他還在《思賢頓》(即望賢宮也)中寫有“舞成青海馬,斗殺汝南雞。隨著時間的推移,青海駟的聲名遠播,成為眾多作家筆下的寵兒,它代表著一種不凡的品質與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古代,人們對于青海駟的傳說充滿著無盡的想象與贊美。它不僅是馬匹中的佼佼者,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勇氣、自由與不屈。在現代,青海駟的聲名仍然影響著當地的養馬業,推動了馬種改良和賽事的發展,成為宣傳青海地方文化的名片
實際上,青海騁的培育過程是通過選擇中亞的良馬作為母本,與青海湖環湖地區的良馬進行雜交,從而培育出了這種高大、耐勞、耐寒的馬匹。在歷史長河中,青海駟成了青海良馬引以為傲的代名詞。
青海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天然草原面積達到5.92億畝,占全省土地面積的56.67% ,居全國第四位。遼闊的草原,自古以來就是馬、牛、羊的樂園。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名貴而獨特的良馬。
青海到底有哪些良馬呢?海拔4000米以下的良馬有大通馬、河曲馬和柴達木馬海拔在4000米至4300米的有玉樹馬。
大通馬
大通馬,亦稱浩門馬,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祁連山南麓、青海湖周邊、湟水流域以及毗鄰的甘肅省,其中心產區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大通河流域的門源縣和祁連縣,也因此而得名。
大通馬的血統融合了蒙古馬、西藏馬、哈薩克馬、河曲馬等多種血統,因此血統較為復雜。由于長期在水草豐美的高寒山地草原環境中繁衍,大通馬孕育出了乘挽和挽乘兩種類型。乘挽型大通馬四肢較長,頭部和管部(馬前肢的組成部分,位于腕關節到球節之間)較為干燥,距毛(指生長在球節后面的長毛)較少,體質結實,具備良好的速度性能;而挽乘型大通馬頭部較為粗重,四肢較短,管部較為粗糙,距毛較多,蹄小而圓,體質結實,略微粗糙,更適合于農耕、載重。青海省海晏縣、剛察縣、門源縣仙米鄉出產的馬匹多屬于挽乘型。大通馬的毛色較為統一,以騮毛為主,青海地區俗稱棗騮,意指馬的全身被毛呈現深淺不一的紅色。黑毛、栗毛、青毛位居其次,其他毛色極為罕見。大通馬以其獨特的品種特性、穩定的遺傳性能以及一定的數量,成為蒙古馬系中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品種。
河曲馬
河曲馬,作為青海省珍貴的馬種之一,其產地位于黃河上游的青海、甘肅、四川三省交界黃河第一彎。在藏族和蒙古族群眾中,河曲馬被稱為“喬科馬”,舊稱“南番馬”。自1954年起,原西北軍政委員會畜牧部正式將其命名為“河曲馬”,自此,它躋身為中國三大名馬之列。河曲馬的體型健壯,肌肉發達,其特性是祁連馬和大通馬優良遺傳特征的完美結合。
河曲馬歷經長期的人工群體放牧實踐,形成了喜愛集體生活、喜好游走、對集體依戀性強的特點,尤其是成年雌馬、已斷奶的幼馬及一歲馬駒的這項特點更為明顯。在馬群中,一旦有部分馬匹走動,整個集體便會紛紛響應,緊隨其后。通常,走在隊伍最前列的領頭馬被稱為“前哨馬”,如需驅趕或穩定馬群,首要任務便是有效控制它們。
在龐大的馬群中,自然會形成若干小群體,人們稱之為“把子”。在小群體中,雄馬承擔著照料、保護等職責,一旦雌馬脫離集體,雄馬便會迅速將其驅趕回集體之中。若其他小群體的雄馬為爭奪雌馬而發生爭斗,這個小群體的雄馬會立即投人戰斗,總體上維護小群體的和諧穩定。
河曲馬在適應環境方面表現得十分出色。該馬種無論是在北方的嚴寒草原還是南方的酷熱地區,均能很好地適應生存環境、繁衍后代,進而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馬種。
河曲馬具備出色的記憶力,還具有同類相惜的感情。在休息時刻,馬駒常會嬉戲打鬧,而成年馬則通過咬癢來表達親昵。還會將頭臉貼在主人身上,以示親近。在乘役時,它們能服從命令,甚至在爬山前會停下來向主人討食,爬山過程中也會主動停下腳步,等待主人追趕。
柴達木馬
柴達木馬產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達木盆地一帶。此馬一般3歲性成熟,母馬3歲即可產駒,一生可產駒5匹至6匹,多數母馬兩年一產,連年產駒的比例較少。
柴達木馬體型中等,軀干粗壯,四肢略短,中軀較長,骨骼堅實。外觀上,頭短粗、多直頭、耳朵小,口部圓潤小巧,頭頸、頸肩結合較好,鬢甲較低,背部和腰部平直,胸部發達,臀部短而斜,呈圓形,尾根位置較低,四肢長度中等,馬蹄大小適中,筋腱明顯。全身毛發粗長,以騮毛為主,栗毛、青毛和黑毛次之,雜色毛發較少。
玉樹馬

玉樹馬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地方優良馬種,屬于高寒山地草原馬,因主產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而得名。玉樹馬的主產區在瀾滄江支流一一解曲、扎曲、子曲和通天河流域,分布地域變化不大,受其他品種影響較少,血統較純。
玉樹馬終年晝夜群牧,如同野馬,合群性強,喂養方式粗放,冬春可無任何補飼。馬的膘情隨草場、氣候的變化,表現為“夏復壯、秋體胖、冬耗膘、春瘦弱”,屬半農半牧區的農用馬。在夏秋時節,玉樹馬放養于高山,自由采食鮮嫩牧草;冬春之際,牧民便將其圈養在棚內,以青稞草補飼,為它們抵御嚴寒、積蓄能量提供支撐。經長期繁殖,玉樹馬形成了耐粗放、攀爬能力強、運步輕快、行動敏捷的特點,善走沼澤、草甸、山地、亂石和羊腸小道,也適于騎乘,持久力好,少數馬還能走對側步。
玉樹賽馬會
說到玉樹馬,離不開賽馬會。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是著名河流長江、瀾滄江的發源之地,更是多民族和睦相處、共建家園的民族聚居區。玉樹扎西科草原一年一度的賽馬會,是騎手們比賽跑馬和賽技的好日子。扎西科草原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這里地勢平坦,四周環山,牧草豐美,清澈的扎西河在綠原中蜿蜒流過。盛夏的草原,綠草如茵,百花盛開,牛肥馬壯,到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興旺景象。在黃金季節,整個玉樹地區從村到鄉、從鄉到縣都會開展規模不等的賽馬文體活動。每年的7月下旬,大草原上常常舉辦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各類大型盛會,除了隆重的開幕式,還將舉行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歌舞、服飾表演以及賽馬、斗牛、馬術等驚險刺激的民間體育表演。牧民群眾聞訊后,會騎駿馬、趕牛羊、馱帳篷、帶食物,紛至沓來。前一天還很空曠的草原上,一夜之間就會齊刷刷地冒出無數頂色彩紛呈、形狀各異的帳篷來,大有“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的詩情畫意,遠望觀之,就像是一座五彩繽紛的帳篷城。
玉樹的帳篷別具一格。高的帳篷形似小塔,在帳篷頂上,裝飾著華麗的布幔或金色的華蓋,顯得雍容華貴;矮的帳篷如雨后冒出的白蘑菇,渾圓可愛。它們和遠處的雪山交相輝映,與腳下的綠原緊密相連,在亮得耀眼的藍天、白得心醉的云朵映襯下,恍若走進了夢幻般的童話世界

盛會期間駐扎帳篷,人們會自覺地在眾多排列有序的帳篷之間留出“大街小巷”,供人馬往來。那“街道”竟也筆直寬闊,小巷也人來人往,通暢方便,頗具意趣。這里有各種商店,擺放著琳瑯滿目的民族用品,令人眼花繚亂。小吃攤位前,擠滿了婦女兒童,各色小吃香味撲鼻。還有不少江浙商人,忙碌地招攬顧客。遠處,牛羊成群,待價而沽,商人們眉飛色舞,緊張地交談生意。帳篷城里民風淳樸,相互謙讓,互致問候,眉眼皆笑,親如家人。人夜,數千帳篷燈火璀璨,牦牛毛帳篷質樸實惠,遮風擋雨;布帳篷華美精巧,圖案醒目;大帳篷氣勢宏偉,莊嚴凝重;小帳篷小巧玲瓏,惹人喜愛。帳篷城里歡聲笑語,牧笛悠揚;街巷里汽笛聲聲,人頭攢動。空氣里彌漫著雪域高原特有的肉香酒香,令人不飲自醉。草原上,美酒總是和歌舞緊密相連。熱腸熱酒,熱歌熱舞。隨著一聲聲動人的藏族情歌響起,帳篷內的牧民就會蜂擁而出,載歌載舞。一時間,歡歌陣陣,皮靴踏踏,袍袖呼呼,舞步盈盈。那氣氛恰似“火樹銀花不夜天”“歌聲唱徹月兒圓”。
最令人期待的便是草原上聲名四溢的賽馬會,許多外國游客會慕名而來,不遠萬里地前來體驗那純樸的藏式風情,感受玉樹歌舞的粗獷豪放和熱情歡快。寬闊的草原早就被布置成了平坦開闊的賽場,一個個參賽的騎手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腰佩特色藏刀,背著亮麗的權子槍,腳蹬華美藏靴,人人牽著高頭大馬。馬也系紅拴綠,昂頭挺胸,亮鬃擺尾,背馱華鞍,分外精神。
一個個康巴漢子魁梧精神,一匹匹賽馬奮鬃揚蹄,讓人覺得這里既是即將萬馬奔騰的賽場,又是千匹良駒競相媲美的舞臺。騎手們牽馬墜鐙,昂首挺胸,按布陣就位,等待那緊張而又激烈的比賽時刻到來。只聽得一聲震耳欲聾的號令槍聲響起,一匹匹駿馬如離弦之箭,奮力向前,耳畔蹄聲噠噠,駿馬們你追我趕,互不相讓,蹄下卷起漫天塵土,瞬間奔向遠方的終點。在終點緊張等侯的親友們迎接著騎手和馬兒們的到來,他們拉起韁繩,歡呼雀躍著,并給騎手和馬兒們披紅掛彩。騎手和馬兒踏著勝利的步伐,顯得格外興奮。即便是跑在最后的賽馬,也會被掛上紅色的被面,受到人們的歡迎。比賽中,觀眾的喝彩聲此起彼伏,響徹云天。這里仿佛只有緊張的馬蹄聲和萬千觀眾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在天地之間匯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樂在參與,釋放歡樂,是人們的追求。
玉樹馬在賽馬會上大展風采,賽馬后的節目,是馬技展示。騎手在跑馬中做倒立、懸體等動作,馬上拾哈達則是最激烈的角逐。在奔騰的快馬上,英武的騎手們或倒立在馬背上,或在馬背上左右斜跨,或從奔跑如飛的馬前躍到馬背上,或靈活地穿梭于馬背馬肚間,或從草地上撿拾哈達,做出高難度動作,讓人心跳加速。之后,還有一人立于兩馬背部,任憑快馬奔馳,讓觀眾只覺得眼晴跟不上飛速奔馳的駿馬和騎手瞬間的變幻。賽場上,人人目不暇接,個個屏住呼吸,心跳和賽馬的步伐一樣快。這里,緊張和驚喜同在,愉悅和快樂共享,給人們帶來了驚險與刺激的享受,奏響了一曲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樂章。
(作者簡介:滕曉天,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青海省花兒研究會名譽會長,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