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借助“載體”得以展現。但比起直接抒情,借助載體委婉地表達內心情感,更符合中國人對含蓄美的追求。
一、融情于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要將真情實感融入景物描寫,通過客觀景物喚醒內心情感。如朱自清的《春》,便通過描繪春天的花、草、雨等景物,傳達出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對生命的贊美。同學們應仔細觀察,選擇符合情感需要的景物,并添加適當的修飾語來渲染情感。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通過對家鄉景物的生動描繪,展現出關東平原的美麗、豐饒,表達出其對家鄉的熱愛、思念之情。
為了強化抒情的表達效果,還可以適當運用修辭手法,使景物鮮活且富有生命力,以達到抒情的目的。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描寫城外小村莊的文字:“古老的濟南,城內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兒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這里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寫出了小村莊的姿態,烘托出安逸恬靜的氣氛,怎能讓人不喜愛。
二、融情于事
即把情感融入事件,在敘事過程中自然流露。楊振寧的《鄧稼先》中有這么一句話:“德國強占山東膠州灣,‘租借’99年。俄國強占遼寧旅順大連,租借25年。法國強占廣東廣州灣,‘租借’99年。”作者用簡潔的句子,概括了中國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表達了對結束這一歷史而做出卓越貢獻的鄧稼先的崇敬之情。可見,借事抒情時,要注意故事與情感的結合,選擇那些有感染力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件進行敘述。巴爾扎克說:“只有細節才能組成作品的價值。”寫作時,同學們要善于捕捉那些觸動心靈的瞬間,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達到“一瞬傳情”的寫作目的。
三、融情于物
即借助對某一具體事物的描寫,將情感寓于其中,如以柳抒發惜別之情,以月抒發思鄉之情等。同學們在選擇事物的時候,要善于細心觀察,深入挖掘事物的特點和品質,選擇一個獨特的角度,將事物與自己的情感聯系起來,展示自己對自然、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如茅盾的《白楊禮贊》便將白楊樹和北方軍民的特點聯系起來,借白楊樹力爭上游、倔強挺立、不折不撓的不平凡形象,贊美了北方軍民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崇敬和贊頌之情。
四、融情于議
即借助議論的方式,將情感自然滲透,以表達對人、事、景、物的看法。如楊振寧的《鄧稼先》:“——鄧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作者高度贊揚了鄧稼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表達了他對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奉獻精神。
像這樣在文章末尾處運用議論,點出人物品質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魯迅《故鄉》的結尾:“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再如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抒情的載體多種多樣,同學們只要能掌握上述方法,就定能使筆下的文字意蘊深長,從而打動讀者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