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食,也稱“零食”“零嘴兒”,指的是閑來無事為打發時光而吃的小食品,或者解釋為只能嘗嘗味、解解饞,不能果腹充饑之物。
說到閑食,筆者想到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小說中,孔乙己最常點的佐酒佳品是茴香豆,除了自己吃,他還常分給鄰居的孩子解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來熱鬧,圍住孔乙己。他便給他們吃茴香豆,一人一粒。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孔乙己鐘情的茴香豆,是紹興人的傳統小吃。茴香豆的食材其實是蠶豆,也叫羅漢豆、胡豆。茴香豆制作方法比較簡單,首先將干蠶豆充分浸泡后瀝干,繼而與茴香、桂皮等香料連同鹽、醬油等調味品一同文火慢煮,使其豆肉充分吸收多種調味,最終形成表皮褶皺、入口咸香的風味。
江南之地,蠶豆廣植。春暖花開之際,廣袤田野間,乃至村邊溝畔、路旁、墻隅、檐下,蠶豆苗郁郁蔥蔥,淺紫花朵競相綻放,引來蜂蝶紛飛。過了麥季,蠶豆便能收獲,擁有用蠶豆制作閑食技術的人家便可以增收。
江南人拿蠶豆做閑食,除了沿用舊時像孔乙己愛吃的茴香豆的制作工藝外,更多的是將其膨化后施以細鹽跟花椒面或孜然粉,有的還摻入少量的辣椒面、味精之類,包裝上架,購者踴躍,閑來吃,聚餐當配肴,每每都是欲罷不能。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湖北隨縣、孝感等地服兵役,每回助農勞動結束時,老百姓除了給些散裝的孝感麻糖,更多的是以袋裝的炸蠶豆相贈。期間休息喝茶時,炸蠶豆還被冠以“茶食”之名,用其打發“醉茶”之意。后來,我們外出駐訓,到河南駐馬店一帶野營拉練,所遇群眾多以炸蠶豆等閑食當見面禮物。可見,蠶豆當食材制成的閑食吃物在當時是十分受歡迎的。這些年,我與好多“驢友”到過大西北的甘南,還有江浙滬川等多地,所到之處,閑食炸蠶豆的鮮香味照例彌散。閑下來時,猛不丁聽到“咯蹦、咯蹦”的動靜,轉頭望向發聲處,定是有人在嚼炸蠶豆。這番情景,在重慶休閑場所喝壩壩茶時最為常見。還有成都,閑來無事逛街,但見迎面來者冷不丁朝自己口中扔進一物,接著“叭嗒”一聲吐出皮殼,進口那物八九不離十是閑食炸蠶豆。
作為閑食,一地有一地的種類及特色。像江南,除了普遍的炸蠶豆,還有常見的無花果干、煮荸薺、橘干,以及數不清的小面餅、糯米糕、烤糖等等,因其味道好,每一種都會讓常吃者或初嘗者贊不絕口。北方市面上的閑食一點也不亞于江南,到了東北,各種干果不勝枚舉。
靠海的膠東人,在閑食的開發上頗具匠心,他們培育出籽粒飽滿的五彩花生,小巧如豆的花生仁,還有香甜的地瓜棗、軟糯的棗子糕等,這些閑食四季不絕,各具特色。靠海吃海,這是膠東人搗弄閑食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淡干蝦米、貝柱、蛤蜊肉干、海帶絲、蟶子干、辣魚片,光打“海”字牌的閑食少說也有十多種。有次帶江蘇來的文友去嶗山游覽觀光,午間在山下一海貨菜館聚餐,上桌的十道菜品中有六道是傳統意義上的閑食,包括真空包裝蛤蜊、即食海參、香辣面條魚、煙熏海虹肉、袋裝海蜇絲等。包裝好,價錢適中,品質過硬,吃起來方便,這小眾的“海味”閑食引得遠道來的朋友不斷點贊稱好。
好的吃食的烹飪工藝應該傳承,更應該創新、開發。而新的閑食品類也不斷涌現,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相信在未來,閑食文化會更加豐富多彩,為人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