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學習西方哲學史時,讀到過一個故事,叫作“布里丹的驢子”。說的是十四世紀法國哲學家布里丹有一頭聰明的驢子,有一天,布里丹在這頭驢子的兩側等距處各放置了等量的草料。驢子反復在兩堆草料之間徘徊,無法決定先從哪一堆開始進食,最終在猶豫不決中餓死。
在中國,明代詩人錢福在其《明日歌》是這樣說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猶豫不決、恐懼失敗,如同無形的枷鎖,束縛著許多人的心靈。“三思而后行”經常用來教育人遇事要多考慮,不能盲目行事,但它其實還有后半句。《論語·公治長》中的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辦事,要反復考慮多次才行動,孔子聽了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許多人,尤其是那些自詡為知識精英者,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想太多而行動太少。正如那句老話所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秀才們總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他們經常陷入無休止的思考之中,卻很少能夠將想法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人生,本身就是一場勇敢者的游戲。偉大的成功往往是被逼出來的,唯有絕境之中,方能激發潛能,孤注一擲,綻放無盡力量。《哪吒之魔童鬧海》火了以后,關于導演餃子的新聞也鋪天蓋地,許多人很奇怪,為什么一個學醫出身的人,能導出如此優秀的電影。他的一句話揭示了成功的秘訣:“出來混,首先你要出來呀。”
果斷決策,方能行動堅決,邁向成功之路。曹操兵力遠少于袁紹時,卻敢于主動進攻,基于他對袁紹的了解“多謀而不善斷”。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袁紹在戰爭的關鍵環節,瞻前顧后,優柔寡斷,最終貽誤戰機,成就了曹操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
著名的運動品牌耐克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廣告語,“Just do it”,人生的成功,往往是不計后果的行動,成功是對勇敢行動者的獎賞。有人曾經問一位健身教練,說自己也想鍛煉,卻總是堅持不了多久。教練簡潔地回答:健身不難,穿上運動鞋,邁出家門,下樓即可。
成功看起來并不困難,可是為什么成功相對稀缺呢?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人在沒有行動之前,就把失敗的風險想了個遍,未思成,先思敗。誠然,多數嘗試難免遭遇失敗,但正因如此,悲觀者看似有理,而樂觀者卻往往笑到最后,收獲成功。
每個人都懷著憧憬,來到這個世界,許多人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人生最大的遺憾,是許多事情沒有來得及去做。
要勇敢地去試錯,不要像布里丹的驢子一樣,在猶豫不決中,餓死在草料旁。
猶豫不決時,不妨提醒自己:未曾嘗試,焉知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