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樓飛檐下,侗家姑娘正吟唱世代相傳的大歌,蘆笙悠揚穿透百年時光……貴州大學視覺傳達專業大四學生楊文建耗時半年,將肇興侗寨的仁團鼓樓、侗族薩瑪節的篝火、踩歌堂的剪影濃縮在22張椴木書頁里,制成了一本立體書。當用指尖撥動這座“指尖上的侗寨”,千年非遺文化便以可觸可感的方式在現代設計中蘇醒。
楊文建的故鄉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那里鼓樓林立,民族節日熱鬧非凡,四季風景如詩如畫。可眼看歷經千年風雨的侗族文化逐漸衰落,楊文建內心滿是惆悵:“當我在家鄉看到美麗的風景和逐漸式微的傳統文化,只想為它做點什么,哪怕只是讓世人驚鴻一瞥,我也想為之奮力一搏。”
大學期間,視覺傳達專業的學習讓楊文建找到了為家鄉文化發聲的方式。大三的暑假,他啟動了侗族主題文創作品的創作。楊文建覺得,一本書的呈現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為了讓人們更快地認識侗族文化,應該讓內容走出文字框架,讓鼓樓的飛檐、節日的盛裝、大歌的韻律在書頁間生動立體起來。因此,他最初的設想是做一本可以360度打開的立體書。

侗族的建筑藝術獨具特色,鼓樓更是其靈魂所在。在侗鄉,幾乎所有的村寨都有鼓樓。鼓樓不僅是侗族建筑的代表,更承載著集會、娛樂、慶典、傳承技藝等多種功能,是侗族文化的核心載體。侗族人民的眾多活動都是圍繞著鼓樓所展開,逢年過節,鼓樓是集會賽歌之地;農閑時節,鼓樓是老人談古論今之處。除此之外,它也是文化夜校的課堂、業余劇團的俱樂部。基于此,楊文建以鼓樓為主要視覺元素,結合侗族的節慶活動、傳統服飾和非遺技藝等元素展開設計。
楊文建選擇以仁團鼓樓為原型,因其所在的肇興侗寨有“鼓樓之鄉”的美譽,且仁團鼓樓為七重檐,屬于鼓樓中重檐占比最多、最為常見的類型,高度適中,與書本中的剪影人物比例協調,便于后續用雕刻機展現細節。
侗族一年中各種節日活動不下百個,僅黔東南地區的侗族一年之中就有各種節日活動84個,黔東南也有俗語稱“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所以要想梳理清楚侗族的節日元素并不容易。為還原侗族文化的深邃,楊文建翻閱文獻,并深入黔東南地區展開調研,訪談侗族友人,將不同村寨的幾百個節日一一記錄在冊,并最終將薩瑪節、斗牛節等慶典融入設計。此外,他避免使用符號化的元素,更多地用細節營造氛圍:鼓樓的層數遵循單數吉祥的傳統,細節紋樣則參考了大量侗族侗錦紋樣,連斗牛場景中的太陽紋也取自侗族的傳統圖騰。服飾細節更是參照真實人物造型,每一道褶皺都蘊含著對民族文化的尊重。
在立體書材質的選擇上,楊文建先后嘗試了卡紙、黑胡桃木、椴木等不同的原料,并進行雕刻測試。卡紙輕便易塑,卻失了天然肌理;黑胡桃木紋理粗獷,卻難以呈現建筑局部的細膩;椴木的材質輕盈、紋理細膩,雕刻后的細節表現較好,因此他最終確定以優質椴木作為立體書主體材質,這也與侗族鼓樓的木材質相呼應。4種材質,11版樣書,數十次細節調整,楊文建的工作室里,堆滿了廢棄的雕刻殘片。立體書頁的每個版本都會根據實際效果進行調整,如調整字體大小以提高可讀性、修改雕刻線條的粗細以增強層次感等。有些改動雖然細微,但都會對整體效果產生影響。例如,在木質版中,人物剪影與鼓樓結構的線條較為復雜,導致雕刻過程中容易產生斷裂,因此在后續版本中,楊文建簡化了人物輪廓,使其既能保留細節,又能兼顧穩定性。
結構設計上,楊文建追求互動性與趣味性的融合。立體書的封面采用了磁吸設計,讓書籍的展開與固定變得輕松。書頁則采用可展開式設計,每2頁一個展開角,共8個角,對應仁團鼓樓的七重檐八角攢尖頂。此外,楊文建還特別設計了與立體書配套的轉盤與鼓樓明信片,讓使用者在旋轉與抽取中感受文化的流轉。轉盤的設計靈感源自“視覺暫留現象(人眼在光刺激結束后仍短暫保留影像的生理現象)”,把立體書放入特制的轉盤,推動書籍進行旋轉,靜態的木質書頁即可呈現出動態的文化場景。光影變化間,侗族的節慶習俗與非遺技藝躍然眼前。
從概念萌芽到作品最終完成,楊文建傾注了無數心血。用半年時間打造的立體書,不僅是一件文創作品,更是一位年輕設計師對民族文化的深情告白。作品完成后,楊文建給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侗天福地。寓意侗族文化匯聚天地靈氣,如洞天福地般美好。“對于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侗族大歌、風雨橋、鼓樓就是它的歷史。”楊文建覺得,只要這些痕跡還在,還能被人們看見,文化就不會消亡。這也是他創作“侗天福地”的初心。后續,楊文建將持續優化選材與排版、調整激光雕刻的順序等內容,推動“侗天福地”實現量產,讓更多人通過這扇窗,了解侗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責任編輯:賈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