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西南聯大教育基因,云師學子投身教育實踐,用青春熱血助力邊疆教育發展。

教育學部小學教育專業2023級碩士研究生金晶,曾獲國家獎學金、云南省“五好學生”“優秀畢業生”稱號,在“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賽事中獲國家級、省級獎項13項。金晶以弘揚西南聯大精神、賡續紅色文化血脈為己任,主持“西南聯大紅色研學”項目,打造西南聯大紅色研學“三中心”服務體系。金晶帶領團隊深入挖掘西南聯大精神內涵,整合云南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精心開發了87項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紅色研學課程體系,累計組織3000余名小學生參與公益研學活動,志愿服務總時長超過500小時,以創新實踐推動紅色教育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

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李寅秋,曾獲云南省“五好學生”、云南省“優秀畢業生”、云南師范大學“優秀團干部”“研究生優秀學生干部”等稱號。她懷揣教育扶貧初心,赴昭通魯甸支教一年。支教期間,李寅秋擔任七年級語文老師,所帶班級曾獲七年級語文第一名的佳績。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她結合自身專業及特長,創辦了龍泉中學舞蹈社、擔任龍泉中學《文苑》副主編,并協助龍頭山鎮人民政府開展“我的書屋我的夢”活動,為山區學生打開藝術與閱讀的窗口。因成績突出,她被當地政府授予“基層優秀教育者”稱號。
在科研攻堅的征途上,云師學子以扎實的學識和敢為人先的勇氣,勇攀科學高峰,用創新成果賦能行業發展。

化學化工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劉躍龍聚焦綠色催化領域,針對工業氨生產的高能耗難題,開發出電驅動硝酸鹽還原合成氨的新路徑,開展前沿基礎研究,在實驗室層面實現了氨的多途徑、多場景綠色高效生產。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多個中科院一區頂級期刊發表6篇論文,總影響因子超70,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為化工產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實驗室層面的解決方案。
地理學部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2023級博士研究生鄧云程聚焦激光雷達遙感與森林生態系統智能監測前沿領域,致力于多源激光雷達數據融合算法、森林三維結構參數反演及碳匯動態評估研究。曾獲第八屆全國激光雷達大會數據處理大賽一等獎及第七屆全國激光雷達大會數據處理大賽二等獎等多個專業獎項。此外,鄧云程主持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項,積極推動科研成果的應用與轉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篇(中科院二區),CSCD論文1篇,以第一發明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其中已獲得授權1項。

能源與環境科學學院2023級農業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段然聚焦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環境污染治理,參與多項課題,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農業工程學報》上發表文章,該研究借助響應面優化與人工神經網絡建模實現廢棄茶渣中咖啡因等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同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Technology(《分離純化技術》)上發表2篇文章,研究利用農林廢棄物設計兩種新型水熱碳基復合材料,分別用于高效去除廢水中的單一重金屬銻污染以及無機-有機復合污染物,并揭示了其吸附/協同作用機制。
立足云南區位優勢,云師學子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將論文寫在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等領域一線。
曹麗娟,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專業2022級博士研究生,她圍繞植物細胞壁半纖維素降解酶和馬鈴薯營養品質性狀開展長期研究,以第一負責人身份主持2024年云南省高校服務重點產業科技專項“博士生服務產業科研創新培育項目”1項;2023—2024年參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曹麗娟積極了解產業現狀,努力推進成果轉化,為工業酶制劑市場提供了適用不同條件的3種半纖維素降解酶并對優質耐鹽的工業酶改造提供了技術方案和參考理論;將AI技術與傳統農業結合,不僅攻克了改善馬鈴薯粉面團特性的關鍵技術難題,還找到了影響馬鈴薯抗病性狀的關鍵基因。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曹麗娟積極參與服務實踐,自2023年5月起至今在云南師范大學晉寧區二街鎮甸頭村“馬鈴薯科技小院”參與開展馬鈴薯良種繁育、推廣種植等工作,用科研助力高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讓論文里的技術參數轉化為農民手中的真金白銀。
歷史學院中國史專業2021級博士研究生張亞棟聚焦西南聯大師生邊疆考察研究,主持市廳級課題,挖掘聯大文獻中“通識教育”精髓,發表2篇CSSCI論文及5篇高水平論文,用史學研究賦能文化傳承。張亞棟發起跨學科學術沙龍,無償為求學者分享檔案、報刊等珍貴材料,創新學術傳承模式,百余名學子受益。他扎根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開展實地調研,以云南師大“服務邊疆”傳統為指引,將聯大精神融入鄉村振興實踐,完成瀾滄拉祜族自治縣7個村落非遺與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研究報告,實現聯大邊疆研究傳統與當代教育的創造性轉化。
王豪吉,能源與環境科學學院2021級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曾獲云南省節能減排與科技競賽三等獎2項,“第四屆環境修復與健康青年學者論壇”研究生報告二等獎等榮譽。他曾多次帶隊深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調研三七種植,針對邊疆特色農業種植障礙問題,開展生態種植技術攻關,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5篇。同時,還獲得了發明專利授權1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9項。他既是試驗田的“新農人”,也是農戶的“技術顧問”,用腳步丈量農業痛點,讓論文成果真正服務于邊疆特色農業發展。
責任編輯:賈倩穎